<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桑葚</b></p><p class="ql-block"> 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p><p class="ql-block"> 五月的暖风吹拂,翠绿的桑叶下,密密麻麻的桑葚,或涩青或鲜红或乌紫,随着枝条在风中微微颤动,极为诱人。</p><p class="ql-block"> 随手摘下一颗入口,轻咬,鲜红的果汁沾满嘴唇,甜,一丝清香沁入心脾。</p> <p class="ql-block"> 儿时初夏,高大的桑树是我们放学回家路上必留之地。</p><p class="ql-block"> 黄昏,夕阳余晖照在桑树下,成熟的桑葚泛出迷人的紫光,那种酸酸甜甜的味道和着桑叶青苗的气息直冲鼻孔,对我们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p><p class="ql-block"> 三两小伙伴分工合作,会爬树的,丢下书包,灵活的爬上树杈,双脚交叉缠绕在树干上,身子绷直,伸手将枝条拉近后采摘。</p><p class="ql-block"> 树下的,一边指挥哪根枝条上果子多,一边用书包,报纸,草帽,或者衣服在树下接。</p> <p class="ql-block"> 其实,那果子往往是不多的。</p><p class="ql-block"> 故乡素有桑麻之风,田间地头,桑树不多,但都是老树,高高大大的。</p><p class="ql-block"> 三月中,乍暖还寒,家家根据自家桑树数量,几家合伙养一张蚕籽。之所以用张,就是因为蚕籽一般是用两层细纱网夹在一个木方框中保存的,这一框子,就叫一张,我没弄清楚过,究竟能出多少条蚕。</p> <p class="ql-block"> 蚕籽到手,春蚕季就开始了,小心翼翼的孵化,根据气温变化,有时还得加热保暖。</p><p class="ql-block"> 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出世后,妇女们开始忙碌起来,采桑叶,喂蚕,除蚕屎,消毒,从蚕籽,幼蚕分框上架,一个月的时间,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p><p class="ql-block"> 最辛苦的当属采叶和消毒了,那时是大树,爬上爬下,不能多采,放蔫了蚕不吃。消毒不到位,蚕容易得僵化病,一季辛苦白费。</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桑叶不够,蚕快老时,不得不到处找桑叶,找的意思有几种:一是找没喂春蚕的人家或生产队买,买一般是不现实的,一是要钱,二是人家蓄着桑叶是准备喂夏蚕的,不可能卖,除非人家当年不准备养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第二种找一般是偷!半夜三更,月黑风高,白天就采好的点,直接出发,麻利的摘几框,天亮之前,就已经上架喂给嗷嗷待哺的蚕宝宝了。这种找法一般会招来一顿臭骂,有可能全湾子都被骂到,因为附近人家的对各家的桑树采摘进度是有一个基本判断的,谁家缺桑叶,大家心里有数。被偷的,苦于没有证据,只能胡骂一通!要是被人抓到了,还可能引发重大冲突!</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秋蚕,桑叶不够了(一般是只差一两天的),树上已经采光光,找桑叶就更困难了,那时通讯不方便,到处托人打听,有时候会到几十里之外的地方摘两筐,用肩膀挑着走回来。</p><p class="ql-block"> 实在找不到桑叶了,只差一两餐喂食的,只能提前将未完全成熟的蚕强行放在稻草捆扎的架子上,让蚕提前吐丝。蚕茧产量和质量会受到影响。</p> <p class="ql-block"> 至今依稀记得,桑叶铺满竹羌(读音,如下图,直径约一米五),无数蚕宝宝蜂拥而上,丝丝啦啦的咬合声。</p><p class="ql-block"> 依然记得,蚕成熟时,妇女们捏起来,对着光亮一照,判断成熟了,就放在稻草架上,蚕就自己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吐丝结茧。</p><p class="ql-block"> 也还记得,摘完茧,用竹筐装着,到茧站买完后,互相议论着一季收成的笑容。有时候,得到的可能就是一张白条,得等茧站出售后再兑现。有时候,这张白条可以当做一种货币,在镇内的供销社里换购生产资料,生活物资。</p><p class="ql-block"> 那时,养蚕是家庭重要副业,只能在出工之余进行。一季下来,多的百十元,是一笔重要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养春蚕,肯定是因为春茧质量好价格高,收入多点,桑树还可以再生一季叶,再养一季秋蚕。</p><p class="ql-block"> 因为养春蚕,将桑叶摘了,所以只有那些留着养夏蚕的树才结桑葚。数量自然有限,何况,那时也没什么水果零食,采桑妇女也会挑成熟好的先摘了,留给我们放学时间的,就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采摘完一棵树,上树的小伙伴跳下来,有时候不顺利,衣服或裤子就会刺啦一声,被数枝拉一个洞,回家免不了挨一顿骂,或者打。然后,母亲们将洗净的破衣服补好。儿时,哪个没穿过补过破洞的衣服呢?</p><p class="ql-block"> 至于被挂在树上下不来的情况,也是有的,有时候衣服比较结实,树桩比较长,能承受住重量,这就比较尴尬了,一般得呼唤大人帮忙解救。挨打受骂铁定是少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凑够数了,小伙伴一起席地而坐或靠着树,分享胜利果实,或边走边吃,然后在池塘边或小河沟里,洗一洗被染得乌黑的手,嘴唇,衣服上沾着抹不掉的汁液,回家!</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后期,故乡的山村,兴办了缫丝厂,家家户户大规模养蚕,地里,漫山遍野,全部种上了速生桑树,不摘桑叶,直接砍枝条,挑回家一根枝条从头到尾一拉,就ok了,效率很高,毕竟家家户户都大批量了,家家都有养蚕室了。</p><p class="ql-block"> 这种速生桑树,发枝快,一般是不结桑葚的。而我也因为外出求学,渐渐的就没有再摘过桑葚了。</p><p class="ql-block"> 丝厂红火了十余年,家家户户养了十余年蚕,周边村子也带动起来,小镇也成为了“楚天桑蚕第一镇”。</p><p class="ql-block"> 到九十年代末期,丝厂开始走下坡路了,家家户户又开始伐桑种板栗了。十余年的速生桑树,垂垂老矣,树兜子,被成批的挖掉当柴火,冬天的火炉里,飘出些桑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如今,基本没人养蚕了,板栗树也开始成为柴火了,地里山头,油茶一年四季,泛发着带着油光的青色!</p> <p class="ql-block"> 田间地头,又有数量不多的老桑树,又有乌紫的桑葚了,只是,少了上树摘果子的小伙伴。小孩子上学,有校车接送,回家被奶奶们看管,别说上树,外出到田边,都是极少见的。</p><p class="ql-block"> 而农庄里,品相更好,更易于采摘的桑树下,迎来了一波波体验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题图:这个就是竹羌(音)。老家重要的生产工具,养蚕晒粮食,全靠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