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

与幼相伴

<p class="ql-block">  故事发生在六七十年代,说起来是个笑话,其实也是一个真事儿。</p><p class="ql-block"> 某公社刘家洼村的刘三今年快30了,谈了十几个对象,一个也没成,可把刘三的父母给急坏了。刘三这个人在村里憨厚老实,没念过书,看上去傻乎乎的,可干起农活来,有一把子力气。</p><p class="ql-block"> 这天刘三的父母听说邻村有一个姓王的媒婆,能说会道,人称巧嘴儿王,就决定托她给儿子说对象。特别答应王婆,若是给刘三说成了,烟酒自然少不了,外带再给300元的好处费。在那个年代,300元可了不得,有的家庭一年也挣不到。可把王婆给乐坏了,心想若是谈成了女方家自然也少给不了好处,这叫两边通吃。</p><p class="ql-block"> 你还别说,王婆在河北省有一个远方亲戚,有一个女儿,也到了结婚的年龄,正好托王婆给找对象。</p> <p class="ql-block">  既然答应了刘三的父母就要为其办事,这天有空,王婆来到了刘三家,看一看小伙子长啥模样,做到心中有数,看上去刘三大问题没有,就是有点儿太老实了,不知怎么的,总觉得他有点儿傻。</p><p class="ql-block"> 王婆特地交待刘三儿,说明天我带你去河北省相亲,你一定要听我的话,我现在交给你几件特别重要的事儿,一定要牢牢记住,如果对方这么问,你应该怎样回答,如果对方那么问,你又该怎样回答。你一定要记在心里,做到滴水不漏。于是又让刘三演练了几遍,做到万无一失。</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王婆带着刘三坐早车去了河北省相亲,临走的时候,王婆还特地问了问昨天交给他的话,刘三儿对答如流,王婆松了口气。</p><p class="ql-block"> 到了姑娘家,对方非常的客气,摆了一桌丰盛的酒菜,招待未来的姑爷和王婆。席间,姑娘的父母问了刘三很多的问题,刘三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老两口非常的喜欢,姑娘也含羞的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 因去河北省相亲,路程比较远,吃完饭就快黑了,只能住在姑娘的家里。到了晚上,姑娘的母亲不经意的又问了一句未来的姑爷,你家是什么成分?刘三慌忙站起来,大声的回答,我们家是粪箕子盛粪。姑娘的母亲好像没听清楚,又问了一句,你家到底是什么成分?刘三又说,在我们那边都是粪箕子盛粪。姑娘的母亲这才意识到这个小伙子有点傻。心中暗道,王婆骗了他们。</p> <p class="ql-block">  一夜无话,第二天回来的时候,姑娘的母亲把王婆找到面前说这门亲事我们不同意。</p><p class="ql-block"> 王婆做了一宿美梦,给刘三说成对象,300块钱好处费很快就到手了。一听这话,顿感意外,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为什么?姑娘的母亲叹了口气说,什么都别说了,回去问他吧。</p><p class="ql-block"> 回来的路上,王婆问了问刘三的来龙去脉,这才恍然大悟,真是百密一疏啊,俗话说,教给的曲子唱不得。</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六七十年代搞对象,成分很重要。贫下中农最好,地主,富农,都会受到歧视的眼光,在地里干活儿也最苦最累。有的家庭的小伙子,用现代的新词儿来讲,长得倍帅,可就是因家庭的成分不好,都娶不上媳妇儿,也有的小伙子只能找一个有残疾的姑娘为伴。在当时流传这么一句话,好汉子没好妻,赖汉子找花枝。真是苦了当年那批小伙子了。</p><p class="ql-block"> 刘三因自己没文化,误把成分理解成了盛粪,错失了一位好姑娘。</p><p class="ql-block"> 王婆不愧为巧嘴,没过多久,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牙俐齿,又给刘三说成了一门亲事,拿到了自己的好处费,有情人终成眷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