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讲诚信退避三舍(120)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重耳是晋献公之子,在公元前666年,晋献公派重耳守护蒲城。后来,晋文公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公元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主宝座,自立为晋惠公。晋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杀重耳,重耳没死,决定不能在翟族地区多留。他听说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决定去齐国给齐桓公效劳,他同时希望得到齐国的帮助和保护。重耳在齐国过安逸的生活,放弃了恢复君位的欲望。齐桓公送了他20辆马车,并许配了宗族之女齐姜给重耳。接着晋文公重耳继续他的流亡生活。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时,曾经路过楚国。当时楚成王以礼相待,热情招待了他,使重耳非常感激。为了表示德义,重耳说,日后如果晋国和楚国的军队要打仗,晋国军队情愿退避三舍作为报答。</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回国。从重耳离开晋国开始算起,到今天再次回国,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九年。当年重耳离开晋国时,重耳还是一个四十三岁的中年人,等他再次回到晋国时,已然变成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由于晋文公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尝尽了千辛万苦,对老百姓的悲苦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即位之后就实施了许多顺应民心的措施,再加上一班精明强干的文臣武将在旁辅佐,很快就将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兵强马壮,晋文公也因此萌生了当春秋霸主的理想,于是在他即位五年后,晋国与楚国这两个势均力敌的强国终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战争。</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五年,因为宋国背离了楚国与晋国联盟,所以楚国派军队去攻打宋国和晋国,晋与楚的军队在城濮交战。楚国军队摆开阵势之后,晋文公为了信守道义,命令晋国军队先退却三十里表示回避。楚国的统帅子玉放弃对宋国的包围,而去追赶晋国的军队。晋国军吏纷纷请求说:“以国君您的地位,却回避楚军的一个小小将领,这是耻辱,再说楚国军队已经被打得疲劳不堪了,必然失败。为什么要退却呢?”按照当时战场上的情况,晋军是以逸待劳,而楚军却是远途行军,如果晋军抓住时机立刻出击,很有可能会将楚军击溃。晋大夫子犯说:“各位忘记了国君在楚国时受到的好处吗?我听说在战斗中,有理士气就高涨饱满,军队就壮盛;无理士气就会低落,军队就容易疲惫。如果我方信守诺言,它还不撒退,那楚军也就理亏了。到那时我们再攻打它,也合乎道义。”但是在这样的利益诱惑面前,晋文公却没有忘记自己过去在楚成王面前的承诺,于是传令三军后退90里地驻扎下来。他这一举动,令楚军将士既佩服又震撼。楚国其他将帅打算停止进攻,子玉不同意。进军一直到城濮,晋楚两军终于暴发战斗。战斗打响了,晋军因为折服于晋文公诚信之举而士气高昂,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攻楚军兵力最薄弱的地方,雯时间将楚军的队伍撕开了一个口子,楚军死伤无数,溃不成军,结果楚军被打得大败,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p> <p class="ql-block">晋国得胜后,晋文公的人品和威望遍传四方,以前与楚国交好想要发兵援助楚国的国家都认为晋文公是个讲信用的人,于是纷纷派人到晋国讲和。周天子周襄王也认为晋文公无论是人品还是才能都堪当一代霸主,于是在诸侯会盟时正式任命晋文公为诸侯的领袖。因为在古代行军时,走30里路就要休息一阵,叫做一舍,所以晋文公“不失诚信退兵90里”的故事被称为“退避三舍”。重耳退避三舍,既实现了他先前许下的诺言,也表现了重耳善于以道义来勉励士气的智谋。</p> <p class="ql-block">反复阅读“退避三舍”典故,阅读次数越多,任何小细节都不会放过,致使读者看问题更加清楚透彻。读典故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古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从小格局提升为大格局,不同思维格局,感悟人生哲理也是不一样的,增长智慧也有大小。</p> <p class="ql-block">用智慧书写观点,当晋楚两国交战,涉及国家利益之时,晋文公仍然没有忘记诺言—退避三舍。一个人只有信守诺言才能取得成功,一个国家只有诚信才能愈发繁荣昌盛。决策“退避三舍”的战略,源于感恩之心—感恩当年落魄奔命之时,楚王以国王之礼相待的恩遇。知恩图报“退避三舍”中,晋文公深知“退避三舍”是实地距离,可是军心没有离,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得到了万众一心,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得到了辉煌成绩,达到人生巅峰,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业。“退避三舍”流传至今的古老作战智慧,告诉国人,无论干哪一行业都应该信守诺言,诚信做人,知恩图报,言出必行的人生哲理。</p> <p class="ql-block">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美德,诚信是中国每个人应该讲的。古往今来的中国人都很讲诚信,讲诚信不单独是老百姓的事,也是历代皇官的事。要做大事情,必须要讲诚信,不讲诚信,做不了大事,连小事都做不成。天地最讲诚信,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允许欺骗大地万物。譬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太阳从东边升起,落到西边去,从来没有改变过;水往低处流,大海纳百川;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按时间来,按时间去,正常运转,从来不失信于天地间之万物,这都是天地讲诚信所彰显出来,教化人类的,人类理该效法。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就是按客观规律做人做事。如果违背诚信,就是逆规律而行,将会受到惩罚。天地肯定是因为遵道而行,诚实守信,才能天长地久;人亦是如此,也要诚实守信,方能长治久安、长期兴旺发达,永不衰退。</p> <p class="ql-block">不讲诚信的人,寸步也很难行。讲诚信的人行走天下,畅通无阻,如风行空,逢山过山、逢海过海、穿越海洋,没有任何障碍,所到之处,处处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讲诚信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晋文公正因为讲诚信,所以得到了天下,成为霸主受到天下人的拥戴。从此看来,讲诚信的很重要,说明了讲诚信不仅是对普通老百姓的要求,而且也是对朝廷文武百官的要求,特别国君更要讲诚信。不讲诚信的国君,真的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离开老百姓的支持,相当于船离开了水,无法到达彼岸,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功。中国人都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相信多数学者,曾经读过圣人《老子》,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轻诺必寡信”。为民办实事要讲诚信,轻易许下的承诺,必然缺乏信用。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讲出口,讲出口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不到也要想办法去做,言行一致。做不到的话将会失信于民,再没有老百姓相信我们了。</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要有感恩的心,这样才会有报恩之举,所谓感恩就是知恩图报。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要回报恩德,不要做忘恩负义之人;世间也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两者结果截然不同。讲诚信,守信用,必须建立在知恩图报的基础上。有了知恩图报之心,就很容易践行诚实守信了。这样的话,守信用讲诚信,不欺骗别人,就会感受快乐,即不认为因自己诚信而感到吃了亏。当然,要做到知恩图报守信用,必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以德为先。没有道德的人,不会做到知恩图报,更做不到守信用了,总是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必要报恩。知恩图报、讲诚信和礼让,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做人道理。晋文公就在古老的年代里,身为国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做到了知恩图报、守信用和礼让。晋文公言行举止,为国人树立良好形象,给后人作为学习的好榜样。</p> <p class="ql-block">将知恩图报和讲诚信融为一体,所得到的就是一个“让”字,要做到真正的“让”,就必须彻底的“舍”掉。中国古代圣人有大智慧,传承给后人两个字“舍得”。“舍得”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值得后人去参悟和应用。晋文公重耳就是“舍得”忠实的践行者,在“退避三舍”典故中古人立题本意,以“退避”彰显“礼让、谦让、忍让。”的意思。暗示“三舍”蕴藏着“舍弃、施舍、舍离”等,体现古人的高度智慧和高深学问。第一舍“礼让”30里;第二舍“谦让”30里;第三舍“忍让”30里,三舍总共90里。“退避三舍”后,晋文公重耳忍无可忍,反戈一击,这是“退避三舍”中“三大”军事战略目标。“舍得”,先“舍”,后“得”,最终结果得了天下,诚信乃天之道也。</p> <p class="ql-block">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是指真诚、诚实;信,是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源,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更是一种人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必须而且应当具有的行为品质。在当今社会,诚信的重要性更是从个人美德提升到了社会公德的高度。诚信之于个人,是高尚人格的体现;诚信之于社会,是正常生活秩序的保证;诚信之于国家,是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p> <p class="ql-block">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不但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品质,更是开启成功大门的密码。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能够立足天地间俯仰无愧的先决条件,更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石。诚于中,信于外。无论是先天的本性还是后天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诚,就会达到二者合一的境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意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诚”是指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和信念,这就是所谓的“诚于内”;“信”则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价值取向,也就是所谓的“信于外”。孔子亦曾经这样说过:“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若做官不守信,怎么能要属下守信呢?人不讲信义,那还有谁敢依靠你们办事呢?又有谁会相信你的人格呢?当官的人更应注重信义,为官者能够守信用,自然会受敬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信”就是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哪怕面对种种困难,经历千辛万苦,也要努力去实现承诺,正所谓“言必行,行必果”。</p> <p class="ql-block">学史明理,读史增智。谁读谁受益,受益终身啊!后人要用恭敬的感恩心去研读古典。晋文公重耳的“退避三舍”既是经典又是精典。学习古典,不要做书呆子,不要死记硬背,要灵活运用。关键在于融会贯通,懂得举一反三,做到学以致用,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人事关系中。只有这样精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创造人生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作品即将进入尾声,前面是谈古论今,知道的都说了。有人阅读后,认为学习历史阅读经典,是脱离实际与现实不符,都是空洞的口号,认定古典文化已过时,搬古老文化到现代来讲没有实际意义,于是就提出了疑问:向古人学习是不是落后?到底是历史倒退,还是文化复兴了?“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于春秋时期,流传至今2600多年了,虽然它并没有随着岁月的变迁而被淹没,但是现代人学习“退避三舍”还有用吗?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温馨提示:请不要忘记,有个成语叫“古为今用”。</p> <p class="ql-block">本文列举历史典故,古为今用,聚焦主题,围绕中心,推动主题教育,落实落细。谈论古人故事,本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而不乱,乱而不杂,杂中有序,序中有理 ”。谈古论今说历史,所知道都全说了,说得很详详细细,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而条理清晰不乱,就算乱了也不脱离主题教育而感觉不杂,文章内容丰富多彩似乎夹杂,不以为然,文章逻辑性强顺序得当,顺序中各环节间的衔接都有道理。由于每个读者文化素养与自身修养有所不同,所以读者理解能力都有一定差异。建议有缘读者,多读遍数心定了,总会读懂里面的精髓,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感恩:感恩美篇推荐流通,传播正能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造福子孙后代,日夜审稿千万篇,您们辛苦了!如今,作者比读者还要多,每一次评论点赞,值得深谢感恩。</p> <p class="ql-block">声明:本文歌曲以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原创者表示衷心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人写作特色与众不同,一切从大众利益出发,不是为加精而创作美篇。选择参与话题“读书笔记分享会”,目的让读者明白读书写笔记的好处,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在此发表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欢迎读者参与评论留言,最终总会有贵人赏识您们的才华。其实,读者往往比作者更专业,比作者更了解原著的内涵和精神,评论更高度、深度、锐度、透彻,栩栩如生,彰显作品生命活力。原创作者水平低下,因此不参与任何网络辩论。</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12日(星期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