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悲惨一生绘惊世杰作—-记参观梵高沉浸式艺术展

江月

<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8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的第三个母亲节。春日的暖阳普照,下午气温17度,儿子儿媳陪我去蒙特利尔市会展中心参观了梵高3D 沉浸式高科技艺术展。这次全球巡回展蒙特利尔展将于本月底结束。</p> <p class="ql-block">来参观展览的人们有秩序地排队入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门门口检票的工作人员向每一个参观者一一告知注意事项:场内必须戴口罩。场内不准吃东西和喝东西。不要触碰墙壁。拍照时不允许使用闪光灯。</p> <p class="ql-block">走廊上的广告画。因是电子屏幕,所以在不停更换内容。</p> <p class="ql-block">刚入场时,工作人员简介沉浸式美展的含义和三个展室的内容。入场门口严格把关一次只放几个人进去,所以导展人不用麦克,我们一家就听得很清楚。蒙特利尔是双语城市,导展员要一一问参观者听何种语言,集合到五六个七八个人后就放一伙人进去简介。法语和英语是轮流放入场的。</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该展览是由法国艺术总监Annabell 和Mauger 和Julie Baron 创作。他们用多媒体声光电组合将画投射到四周墙壁和地面上,使画作以360度动态栩栩如生呈现震惊观众,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梵高是世界“后印象派”三巨头之一。另二位是高更与塞尚。所谓“后印象派”是油画的一种。后印象派主张作者自我感受和自我主观感情的表达。而不同于印象派强调对外光和色彩的狂热追求。上面关于什么是后印象派文字是我这个外行从谷歌上抄录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参观沉浸式美展。原来是整个展室除了天花板之外,五面都是用现代声光电效果来集中展示梵高的作品,参观者沉浸在画家的艺术思想和画技中。每个展室的内容是在不停地循环播放。音频是用英法双语介绍。</p> <p class="ql-block">展室里散落着各种椅子和凳子,有公园靠背长椅,有花坛式圆圈坐席,有一个一个的黑布圆墩子可自我调节旋转的凳子。大约可坐三、四十人。再多放进十来个人就只好站着看,站着听了。</p> <p class="ql-block">人们可以坐着看周围的画,也可以站着看,或像在普通展览馆画廊里一样自由走动地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人坐在不规则矮平台上看,我拍下正沉浸在欣赏油画的他们,每张照片都像一幅美丽的油画。真是沉浸式美展。😄</p> <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是一个艺术氛围较其他城市浓厚的地方。天气好,有人坐着轮椅来看画展。</p> <p class="ql-block">有人干脆坐在地上看。</p> <p class="ql-block">大儿子和儿媳在背景画面不断更换旋转中为我和小儿子拍了许多照片。有的像舞台剧照一般。</p> <p class="ql-block">摘下口罩片刻,可以看到我们“庐山”真面目。室内只有摄氏十几度温度,所以我今天还是戴了一顶帽子,据说人体温度百分之三十从头部蒸发。可别让自己感冒了。</p> <p class="ql-block">我既不懂英语更不懂法语,对美术也不懂,所以我的这篇美篇的文字基本上是凭我过去的记忆(我曾在线听过台湾大学蒋勋教授的西方美术史梵高部分的讲座)。如有错误纯属我本人的记性太差。</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室基本是简介</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威廉.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1853年出生在荷兰一个小镇上。他生于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新教牧师,因而他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好的教养。</p> <p class="ql-block">梵高用“文森特”名字的一处签名。梵高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哥哥叫文森特,出生不久就因病而亡,第二年梵高出生,母亲认为是神又把儿子还给她了,于是叫他文森特.梵高。</p> <p class="ql-block">梵高有个叔叔是艺术品经纪人。他16岁时曾跟叔叔学卖画,收入不错。但在售画中他感觉有些赝品也能充真迹售出,与他内心的宗教信仰格格不入,于是干了一年多就不干了,他去考神学院,想和祖父、父亲一样当一个牧师。</p> <p class="ql-block">但是他没考上神学院。于是教会就派他到一个没有牧师愿意去的边远矿区做代理牧师。</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做代理牧师期间,穿着白领衬衫和肃穆的黑袍,优雅地给人们布道。他在讲台上看着下面虔诚听众全是被煤灰染得黑脸和黑手疲惫劳累的人,高贵与低贱如此不平等,他的心被震撼。于是脱下牧师职业装,和矿工们一起下井挖煤。</p> <p class="ql-block">矿井发生瓦斯爆炸,塌方了。梵高把教堂的隔断拆了,让大家把伤员抬进来抢救。从远道来看望他的父亲在一堆矿工中竟找不到儿子。</p> <p class="ql-block">梵高看到一位妓女抱着孩子带着老母亲流落街头,就把她们领回到自己的住处。梵高的父亲愤怒于不仅儿子与矿工一样地黑和脏,而且竟然把妓女领回家,断然与之绝交。教会也因梵高为救矿难工人拆了教堂而开除了他。</p> <p class="ql-block">梵高当不成牧师了。他宗教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令他拿起煤炭作笔,来画底层工人们的苦难生活,以绘画形式记录人类社会的历史。他早期的作品都是黑白的,沉闷的。</p> <p class="ql-block">梵高知名作品主要有“星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他从矿区出来,不做牧师改画画后,最初的写实作品充满了昏暗与苦难情结。以画底层工人农民为主,记录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期最著名的画作:“吃马铃薯的人”,表现矿工、农民底层百姓辛苦劳作一天,晚上几个人围坐一起只有少量的土豆和粗糙的黑咖啡。梵高自小受圣经影响非常深,悲悯地总想救赎穷人。这幅作品现收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工人们的房舍</p> <p class="ql-block">荷兰北方拾麦穗的农妇</p> <p class="ql-block">黑白沉闷的画风。写实而反映内心对苦难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没有保险金的工人,冬天拾柴取暖。</p> <p class="ql-block">梵高有个比他小四岁的弟弟叫迪奥,在巴黎做艺术品经纪人,看到哥哥画得很好,却卖不出钱,就介绍他跟自己一起去巴黎发展。</p> <p class="ql-block">画展的第二个展室主要展出梵高到巴黎之后,他的作品开始明亮起来,有了亮色即黄色,有了多种色彩,这与他心情好了一些有关。弟弟介绍他认识了许多画家。</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室运用声光电现代技术处理,展示现代人对梵高用笔的点、线、色技术的理解。旋转的点、线、面和色彩斑澜的画面使我在沉浸中眼花撩乱和眩晕,小儿子保镖似的紧跟我,大儿子和儿媳趁机给我们拍了不少好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梵高到巴黎后看到了比家乡荷兰小镇更广阔更文明的世界,也看到了许多画家的不同画风。尤其得到高更的指点,学会了用明亮色彩。</p> <p class="ql-block">看到画作明亮起来,有了多彩的颜色,那就是梵高到巴黎了。梵高与高更成了朋友,在高更影响下,最终梵高成为世界后印象派三巨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有的画还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这件作品中他在两侧还学日本人写了中国字。</p> <p class="ql-block">画家们住在巴黎北部蒙马特的廉价屋出租区即巴黎第十八区。那里有个小咖啡店是个意大利来的女老板开的,也只能维持温饱。店内桌椅简单,但给到此的人以温馨感。</p> <p class="ql-block">红头发女老板善良宽厚。她知道画家们住不起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十六区,只能住这里。他们只有卖出画才有钱,所以她经常给梵高赊账喝咖啡吃意大利通心粉。梵高为她画的像。</p> <p class="ql-block">十八区还有个绘画文具店,大家叫老板唐吉老爹。唐吉老爹家是有钱人,但因同情巴黎工人,而参加了巴黎公社巷战,被当局逮捕后被家人保出来,自己后来开了个小文具店。他常允许画家们赊账买画具。梵高给他画了像。</p> <p class="ql-block">人们在梵高漩涡🌀式抖动的笔触中思考与迷醉,</p> <p class="ql-block">1886年底他画的第一张自画像。以后便不断对镜子画自己,他已感觉到自己焦虑不安。</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室主要展示梵高的作品。1887年画了不少自画像。梵高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即从1887年到1890年画了2000多幅画。这最后两年是他创作的高峰。他一生都在处在心灵孤独中,家人与他绝交,他没有朋友,画作没人理解。</p> <p class="ql-block">梵高不断地画自己,用画记录面部表情反映内心的感受。后来的精神病医生在研究梵高时说,梵高改写了精神病治疗史。如今想想梵高的躁郁症是可治可控的,他一直在画自己,可没人理解。研究指出梵高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医生和旁人就该更理性地对他。</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梵高不断地自画像,是回到了他信仰的原点,他在画他的宿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巴黎仍觉不合群,1888年2月就从巴黎去到在法国南方阿尔,明媚的阳光、大片的向日葵,使他心情特别兴奋乃至狂喜,以明黄色表达内心感受。他邀请高更来阿尔,并说向日葵是我为你画的。高更也答应马上来。他一共画了七幅向日葵🌻,现保存在各国。</p> <p class="ql-block">日本花十亿台币购得一幅</p> <p class="ql-block">在南方阿尔小镇有个小的火车站,站里有个咖啡吧,出售廉价的黑咖啡。等火车的工人和如梵高一样的画家常来坐坐。</p> <p class="ql-block">小镇没有巴黎那种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生活,农民们和小镇居民整天好奇地看着梵高背着画架到处作画。不久他又感觉孤独了,怀着巨大的期望期盼高更能来与他为伴。</p> <p class="ql-block">梵高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他总感觉孤独绝望。唯把高更作为朋友。他自己从巴黎到了南部一个安静的小镇阿尔,租了一个两室的房子,一个作画室,一个作卧室。他邀请高更也到阿尔来。高更痛快地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他特地亲笔把墙壁画满了鲜花,为高更准备了床铺和一把漂亮的椅子。当高更到来时,他精神亢奋,不停地与高更说话,高更想看一会儿书,梵高却仍喋喋不休向他诉说。高更放下书就出门了。</p> <p class="ql-block">梵高画的高更</p> <p class="ql-block">梵高与高更性格不合,终未成友。高更的离开,使得梵高顿时感到高更也不要自己了,他一下子就发病,拿刀把自己的耳朵一刀给削掉了。他轰然倒地的声音惊动了邻居,邻居跑来一看梵高躺在地板上,头部流了很多血,以为他自杀了,立即喊来了警察。</p> <p class="ql-block">人们七手八脚把梵高送到医院,经抢救,梵高只损失了一只耳朵。他对着镜子画下了他面容最平静的一张自画像。好像一刀下去,他把所有的焦虑都宣泄完了。三十多位邻居联合签名,坚决要求把梵高送到精神病院治疗。</p> <p class="ql-block">梵高一生为自己画过二十二张自画像,都是对着镜子画的。所有的自画像都可见其眉头紧簇,紧绷一张无情的脸,显出内心焦虑不安与痛苦不开心,只有一张右耳包着纱布的自画像显得面容格外平静。好像宣泄完所有的紧张与躁郁,一下子释然了😌</p> <p class="ql-block">邻居们联名要求梵高的弟弟来把他接走,送到了一家精神病院。精神病院把梵高的房间外挂了锁🔒。梵高终日走不出那房间,房间里只有一个小窗户。梵高坐在窗户前,画出了最美的“星夜”。</p> <p class="ql-block">“星夜”是梵高在1890年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圣雷米精神病院里创作的著名油画。现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星夜以很强而粗糙的笔触,蓝色为主的色调反映了作者从唯一的窗口望星空,内心忧郁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欣赏油画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如贴近了看,只能看到一块一坨的油彩。如没人讲解我真看不出这幅星夜原来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在画只有星夜里的云朵才能抚慰他的孤独的心。</p> <p class="ql-block">有人评论“星夜”是梵高用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最美的作品。美国一歌手看到这幅油画,知其在一个小窗口看星空画下的,当即落泪并创作了歌曲“星夜”广为传唱。</p> <p class="ql-block">曾留学巴黎的台湾美学家蒋勋在介绍梵高。在此声明,我这美篇里有十几幅照片是从YouTube上翻拍的蒋勋老师在台湾“殷媛小聚”节目中的。我的借口是高科技艺术展说的英语和法语我都不懂,镜头转换又快,所以……</p> <p class="ql-block">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来看梵高的人很少。只有邮递员和邮递员的老婆胡林太太常来看他,给他送信,送他一些吃喝。</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精神病院期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从1888年到1890年他创作了2000幅画。上面两幅是他画的邮差胡林和胡林太太。</p> <p class="ql-block">邮递员夫妇和有的朋友联系了梵高的弟弟说总把他锁在精神病院不利于他的健康,要求他弟弟来把他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被关在精神病院两年的梵高终于被弟弟迪奥带出了精神病院。去到了北方奥维。梵高又获得了自由。他一个人在麦田里走,看一群乌鸦飞起,画出了麦田群鸦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1890年2月,梵高的弟弟接他到巴黎北部的奥维小镇后,给他找的医生贾舍。贾舍知道梵高有病,但不把他当病人,允许他到外面田野散步。梵高给贾舍医生画的油画,医生右肘旁边的植物就是贾舍医生给他吃的草药。</p> <p class="ql-block">在奥维小镇上,有一天梵高收到了弟媳的信,告诉他自己怀孕了,将给孩子取名叫文森特。梵高听后大喜,为迎接侄子的到来,为家族后继有人,他创造力顿爆,画了一张明媚的杏花图,画风明亮安静,如中国宋代工笔画。</p> <p class="ql-block">就在梵高的弟弟认为他的哥哥病好了的时候。1890年7月27日下午阳光明媚,梵高走在金黄的麦田里,蓬的一声枪响,梵高开枪自杀了,结束了自己仅仅37岁的生命。他被人救回家,不停地流血,直至29日咽气去世。</p> <p class="ql-block">梵高弥留之际遗嘱把所有的画都赠送给贾舍医生。医生把画都捐给了国家,条件是必须把它们全部挂在墙上不许锁进仓库。现在这些画都展在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唯独“贾舍医生”1990年拍卖价最高的这幅画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遗体被葬在巴黎,半年后他的弟弟迪奥也病故,遗体葬在哥哥旁边。所以梵高的墓碑与迪奥的墓碑是并排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生前画作并不出名。死后,人们发现了他独树一帜的画风。他的画属于印象派。我不懂绘画,分不清印象派与抽象派、这派那派的区别。只知道他的画被炒作得售价越来越高。</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宗教信仰与现实社会的世俗价值观格格不入,落差很大,他总是孤独与躁郁,乃至发病时兴奋癫狂。信仰是对超自然存在的坚定不移的相信。宗教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梵高信基督,信诚实,信宿命。</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最后一幅作品“树根”,创作于1890年7月25日,即自杀前两天。</p> <p class="ql-block">梵高画作生前并不被人看好,在他自杀前四个月,他的画作在布鲁塞尔展会上第一次以400法郎售出。他弟弟说:哥哥的画终于售出了。他本人还不知道。这幅画名字是“红色葡萄园”,是最引人注目的普罗旺斯风景画之一。现收藏在俄罗斯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梵高去世后,人们突然发现了他的画作的独特风格,在惊艳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深深遗憾。后来他的表现主义和印象派画风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画家们,其作品售价也日益昂贵。</p> <p class="ql-block">他沧桑浪迹三十七年,匆匆忙忙自己选择走到人生终点。这是他最后住地的教堂。我在想若是他处在今天,各种抑郁症应该有更多的办法治疗了,梵高即不至于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梵高身无挂碍地走了。他去世后被葬在法国瓦兹河畔、他所画的教堂的后院。半年后他弟弟迪奥病故,与其葬在一地,墓碑并列。我不懂绘画,所以词汇贫乏,没有深度,但知梵高短暂的一生贫穷困顿,内心充满孤独感。但他在孤独中创造出了惊世杰作,实属伟大。</p> <p class="ql-block">展室内有些凉意。看完展览出来,看到老港附近游玩的人们都开始着夏装啦。</p> <p class="ql-block">路上稍有堵车。堵车间隙,一对老外父女友好地与摇下车窗透气的我招手致意。</p> <p class="ql-block">马路两边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生活给予的阳光与温暖,周日假期出来在餐馆和户外聚餐畅饮。呆一会儿我们全家也将去“红翻天”美食。今天儿子儿媳陪我上了一堂艺术课,欣赏了西洋美术作品展的一斑。梵高反映真实、表达真情的强烈意识将会使我难以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