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11日黎明即起,驱车密云。沿京承高速、大广高速至北庄时,雾锁山路,谨慎慢行,七点多就抵达朱家湾,因疫情,导航道路遇封,山穷水尽疑无路,幸改道绕行,终于抵达目的地,远山近水,鸟静景美,彷徨中,引导我们前来的安妮老师及时抵达,问我看到黑头鳾?我说一无所得,跟上高手,自然云开雾散,左右逢源,特别是黑头鳾的守巢行为,使我盼望已久的鸟前人后构图,如愿以尝,而且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鳾”,这是英文译名,我们都称中国名黑头䴓(英文名:Chinese Nuthatch,学名:Sitta villosa),是雀形目䴓科䴓属的鸟类。黑头䴓(学名:Sitta villosa,英文名:Chinese Nuthatch),俗名松树儿、贴树皮、桦木炭儿,英文名直译为中国䴓。且作为中国观鸟会的LG。黑头鳾比北京亦有分布的普通䴓体小,头顶黑色、眉纹黄白色,分布区亦较普通䴓范围小。 生活在北方低山至高山的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鸣声似“维-儿,维-儿”或“仔-仔,滴-滴”。在树干上的活动能力及方式与前者皆同。我在香山植物园、明十三陵、宽沟等地都曾见过。</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p><p class="ql-block">体小(11厘米)的䴓。具白色眉纹和细细的黑色过眼纹。</p><p class="ql-block">雄鸟顶冠黑色,雌鸟新羽的顶冠灰色。上体余部淡紫灰色。喉及脸侧偏白,下体余部灰黄或黄褐色。亚种bangsi较指名亚种下体橙褐色重。 </p><p class="ql-block">虹膜-褐色;嘴-近黑,下颚基部色较浅;脚-灰色。</p><p class="ql-block">叫声:似责骂的沙哑schraa声,圆润的成串管笛声wip wip wip;短促鼻音quir quir。鸣声为一连串上升的纯哨音。</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比普通䴓体小,头顶黑色、眉纹黄白色,分布区亦较普通䴓范围小。生活在北方低山至高山的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鸣声似“维-儿,维-儿”或“仔-仔,滴-滴”。在树干上的活动能力及方式与前者皆同。</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p><p class="ql-block">繁殖期自4月下旬-5月,营巢于树洞中,能自己啄洞,也能利用啄木鸟的洞穴,巢材亦为多种树皮,并敷以兽毛及鸟羽等,每年产卵一窝,每窝产4-9枚,卵呈白色、朱红色,紫红色斑点多集于钝端,卵径为15-17×12.5-13毫米,重1.5(1.2-1.8克)。亦具有修巢能力,能衔泥土修整洞内壁使其平整。孵卵期15-17天。育雏期每天每窝平均喂雏达215次,食物为鞘翅目、金花虫、步行虫、胡蜂、鳞翅目幼虫、膜翅目和双翅目幼虫等。所食昆虫占总食量的50-90%以上,以食害虫为主,故亦同样保护着森林。昨天目睹黑头鳾叼毛毛虫🐛的场面,双亲不断叼虫来巢中喂雏鸟的过程,令人肃然起敬,更感人的是,俩成鸟竟不畏强暴,驱赶觊觎幼鸟的花鼠,最终小鸟得胜,野兽落荒而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