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牛大汪感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牛大汪是扬州师范学院地块最低洼的地方,由其名称可知是早先曾为周边农民放牛饮水之地。今日之半塘湖水,可见当年那遥远的原始印象。虽为校园的洼地,然此处蕴含的人文事物,又可称之为扬州师范学院的精神高地之一。</p><p class="ql-block">近日校园内风声四起:老师范学院牛大汪住宅区将要被划出校园版图。这不免引起老师院教职工特别是该小区住户的惶恐及诸多议论,加之疫情之下原本人们心情躁动复杂,更增加了新的不安因素。作为在校工作近40年的我,又有20多年生活于此的经历,悲悯难舍之情亦油然而生。就想着要为牛大汪留下点笔墨文字,以示纪念。正好还赶上了扬州大学120周年校庆征文呢。</p><p class="ql-block"> 1980年高考进校以后,作为中文系的学子,我们最喜欢在牛大汪边儿的透红亭逗留。该亭呈三角形状,向北向西各有台阶,东南两边有围栏条座供人休息。栏外就是临水小路,这里可观景,可小憩。远眺瘦西湖,近观牛大汪。</p><p class="ql-block">牛大汪与我们文科楼的自修大教室仅相隔几十米,就成了我们课余散步的必访之地。邻水西侧原有个老湖滨会堂。该建筑初建时兼有食堂、礼堂等多功效。文革时期的批斗大会常在此进行。到我们入学时其使用功能已改变为专用体操馆。因个人的喜爱,我经常来此参观体育系学生上体育课。也曾溜去比划过。但发现这些定型的室内体操器械使用高度与室外不同,比室外场地上的要高很多,都必须由教练辅助才能够得上,只得作罢。当年,曾从这里诞生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男子体操个人全能冠军史益平,还有何华、郭庆秋、刘春等省内体操名将,为我们扬州师院体育系争得了荣誉。八十年代后有了体育馆,体操房的功能才从此结束。九三年,我担任维修科负责人,曾将该建筑作为行政楼拆除后所拆迁的旧门窗、木梁、地板等材料存放的临时仓库,经常来此公干。</p><p class="ql-block">八五年我参加了全国房屋普查,一段时间专门对牛大汪小区住户的房屋建筑面积进行测量,人员按户登记,故对此区域的人员及住户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大汪边的东南角原有个两层的小楼,曾是物理系的示波器厂。当年该厂生产的塑胶唱片行销全国市场,小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校园内可谓是应有尽有。我去过武汉华中理工大学。那校园内有中学、小学、幼儿园、菜市场、超市、停车场、医院。一应生活所需俱全,更别说是教职工宿舍。那年代的校园内有教职工宿舍区,已成为高校的标配。牛大汪也就被纳入了规划。从80年代初期,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先后共建起了七栋住宅楼。我是九七年最后一批校内福利分房住到这里的。在这校园内,又可共享优雅环境,又可浸润文化氛围。既方便上下班,还靠近瘦西湖公园。牛大汪还真是一块风水宝地。选择住在这儿,感慨此生能与扬州师院以下一些名师为邻,真是我一生的荣幸。</p><p class="ql-block"> 任中敏,号半塘。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词曲大师。扬州大学学科建设奠基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我在大学时代,曾在课堂上听过老人家的教诲。参加工作以后,也曾与他有过面对面的请教。1997年6月,在任老百岁诞辰之际,学校将其原故居旁与瘦西湖相连的水塘命名为半塘,移巨石刻铭文以纪念。零七年在任老诞辰110周年时,又铸制任中敏先生半身铜像在侧,以供后人瞻仰,今已成为校园一景。</p><p class="ql-block"> 我的授课老师原住在牛大汪小区的还有很多。有著作等身、享誉杏坛的名师曾华鹏、李廷先、顾黄初。有孜孜以求终生于教育事业的刘如英、史年椿、王凤伯、陆丽珉、石明辉、吴周文。有已退休仍关心着学校事业发展的老教授莫绍裘、王乃森、佴荣本、黄强等。如今依然还在教学科研一线奋斗的中文系老师还有徐德明、许建中、王澄霞教授等。</p><p class="ql-block"> 当然,除了中文系,这里还有其他系科专业的前辈老师,以及为我所敬重的行政老领导、老同事共寓其所。那一日,在绿荫树下散步,见到了当年我班女生体育课任课老师刘慧珍。我上前打招呼后,想不到她竟一口报出了我的姓名,说来我与她该有快20年没有交接了。80多岁高龄的她依然精神矍铄,记忆力超强,令人钦佩。杨福新教授早年中学时代我就听过他的讲座。他那引经据典、新意频出的讲演,让我最早有了对大学老师的初步认识。不成想两年以后,我就真进了大学校园,坐在了他授课的教室里。如今校园偶遇,他也是能叫出我姓名的老师之一。</p><p class="ql-block">毕竟在校园工作这么久,往来在牛大汪小区解决工作事项,或与牛大汪住户老师打交道有过往是很正常的。对小区周围环境的变化更新都有着很切身的感悟。小区东边的水塘每到夏季荷花盛开,迷人景色招致路人住步欣赏;小区西侧的小山岗上密植着各种大小树木。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枫,冬有梅。四季分明,景色怡人,更是常有师生入内流连忘返。特别是那高大的老槐树,一看就知道有了年纪,或许在建校前就有了。林中漫步,鸟语花香,沐浴前人的福荫,心里不免充满暖意。</p><p class="ql-block">随着我工作经历时间的变化,就形成了我各个不同时期的他人称谓。小区里八四年食堂工作的同事见到我,喊我小主任。八六年电话总机房的老同事就叫我小张。体育系的老主任刘旭则喊我张秘书。九三年维修工程部老同事就叫我张经理。隔壁的前几年同事叫我张处。一起打羽球的球友又叫我张主席。而如今,我工作关系已调到了校友会,知道的邻居不多,少有人叫我张秘书长。即将跨入退休人员的大门,我在现工作环境里四下环顾。不服老也不成,年龄摆在这儿呢。可回到这牛大汪住宅小区里,面对着身边的邻里,还就真是没有了称老的资格。我们小区后勤前辈,年近百岁的李雨金老处长还健在。80多岁的老教授群体们,依然每天下午集聚在校园散步。我的老领导王志成处长为代表的"七零后"们,正在退休战线充当领军人物,承上启下。一时间看来,我这个小张在牛大汪区域还会叫响一段时间呢。</p><p class="ql-block"> 历史应有传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不能忘了,在牛大汪还有一个特殊的住户群体,那就是遗属。在享受扬州大学今日阳光之时,不能忘却了那些为老师范学院奋斗毕生且已逝去的先人们。如吴骥陶校长、盛浩良书记、曾华鹏教授等。他们中有许多是为学校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其家人对学校依然有着很深的情愫,对长期生活的校园环境同样有着深深的依恋。据说,学校委托街道、社区派人到牛大汪宿舍区做过民意调查。问如果把该小区划出校园,有何意见?答复几乎是一致的,不同意。有留言道: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情系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对于扬州师范学院的历史文化而言,牛大汪地块与师院有着不可分割的意义。五二年建校之初,就是在这扫垢山坡、牛大汪边,先人们由竹棚草舍一砖一瓦慢慢建设起来的。老院长孙蔚民是个职业革命家,也是个教育专家,在他的亲自规划下,充分利用了小丘陵的地势差,精心规划,合理布局,把校园一步步建设成为美丽的大花园。东片区域以住宅为主,原有北宿舍,南宿舍,湖滨宿舍。目前校园内只剩下牛大汪地块这一教工宿舍典型例证。直至文革后恢复高考,我们进校以后,也见证了牛大汪区域的变化进程。除了物化的建筑内容之外,更融入了许多鲜活的人文的素材。那任中敏“扬州人不是豆腐”的呼喊,似乎就常常回响在半塘的西侧水滨;那“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声音就萦绕在山坡的草木树林。</p><p class="ql-block">青山在,人未老,半塘依旧,情思难忘。这里居住着170户居民,其中有约20多户为校外人士,在仰慕大学校园文化后购置来此处。80%以上皆为扬州大学职工或退休教职工以及部分遗属。他们都爱着扬大,深爱着陪伴自己成长的小区环境,盼望着小区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舒适,越来越有人情味道,越来越适宜人居。</p><p class="ql-block">五月是美好的季节,扬州大学120周年校庆曰即将到来。作为扬大学子,我借此道一声:母校扬大,生日快乐!站在半塘水边,不禁忘情湖水,良多感慨。愿伴随着扬州大学的成长发展,我们牛大汪这片饱含着老校区历史文化底蕴的热土,也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透露出更加迷人的芳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透红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