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背 景 提 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千年之前,地处中原的北宋和塞北的辽国是睦邻友好关系。宋朝的首都是汴梁(河南开封),辽国的首都是临潢(赤峰巴林左旗),这期间两国交流频繁,每年都有聘使相互往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那时作为中原之地的宋朝出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沈括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但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还是一位闻名中外杰出的科学家。1075年4月,他受朝廷派遣,以“回谢国信使”身份出使当时的辽国(赤峰)百余日,在此期间,他凭着非凡科学观察力,记下了许多宝贵地理民俗历史资料,至今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随着历史进程,宋和辽的两国关系早已成为过去式。但是“青山依旧在”,“碣石有遗篇”,这是赤峰做为中国历史辽故都期间不可复制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天圣九年,沈括出生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沈氏家族,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p><p class="ql-block">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并随父亲宦游州县,到过泉州、润州、简州和汴京等地,接触社会,增长见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强烈兴趣和敏锐观察力。</p> <p class="ql-block"> 宋熙宁年间,发生了辽宋“河东边界之争”。公元1074年,辽道宗派遣萧禧为特使出使北宋,欲划定地界,但未得到有效落实。</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由于雄踞塞北,势力越来越强大的辽王朝再次提出领土要求,宋神宗于4月份派遣沈括以“回谢国信使”的身份出使辽国,再次议划疆界。</p> <p class="ql-block"> 沈括从白沟驿(今河北雄县北)出发,经古北口、富峪馆(赤峰市宁城县甸子乡)、辽中京(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松山州(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过潢水(赤峰西拉木伦河),直达单于庭(辽上京,赤峰市巴林左旗)。</p> <p class="ql-block"> 沈括于7月份回国,在此期间,同辽朝前后谈判六次,达成了辽、宋双方的蓟、应、朔三州边界。按水流南北分水岭为界的协议,明确了长城以北领地全部划归辽朝。</p> <p class="ql-block"> 出访和归途中,他仔细观察了辽国中心地区(赤峰地区)的地理形势、山川道路和风俗人情,一一记于心中。回来后,凭借着记忆,写出了四千字的《熙宁使虏图抄》。</p><p class="ql-block"> 书中详尽介绍了契丹山川之险、卑高纵横之殊,道途之屈,南北之变以及辽地的风俗、车服、名秩、政刑、兵民、货食、都邑、音译、觇察、变故等,是一部研究辽史和契丹风土人情的宝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 《熙宁使虏图抄》中的立体地图(又名模型地图、地理模型)就是沈括制作的。</p><p class="ql-block"> 他先绘制出一幅平面图,接着又创造性地用木屑和蜡油做成图的山川模型立体地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距今已约900年。比瑞士最早的立体地图约早600多年,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立体地图。</p> <p class="ql-block"> 在《熙宁使虏图抄》中,沈括记录了辽中心地区的气候特点:“地宜畜牧,畜宜牛马羊,草宜荔梃耳。谷宜粱荞,而人不善艺。四月始稼,七月陨霜,三月释冻。”</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描绘了今赤峰南部和河北交界地区的气候景象。</p> <p class="ql-block"> 对西拉沐沦河,他描述说:“河广数百步,今其流广度数丈而已。俯中顿,有潭,潭南沙涸,潭北流,广四丈。狄人言此大河之别流,以臣度之大不然,大河据此已数千里,千里之水不应如是之微。凡雨暴至辄涨溢,不终日而复涸,此起源不远,势可见也”。</p><p class="ql-block"> 形象生动地展现了1000年前的西拉沐沦河:宽宽的河床,细细的水流,岸边布满沙漠,河流穿行于荒漠之中,下雨洪水浩荡,雨停河水细微。</p> <p class="ql-block"> 沈括晚年在江苏镇江梦溪园,写成了举世闻名的《梦溪笔谈》。</p><p class="ql-block"> 《梦溪笔谈》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著作,包罗了沈括毕生科研成果结晶。全书609条,涉及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军事、文学、音乐、美术等各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石油"的命名,是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的 ;他还创立了“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术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主持编写了《天下州县图》,完成了一套在比例、精确度均超前人的国家地图集;绘制了人类社会最早的立体地图。</p><p class="ql-block"> 英国李约瑟博士将沈括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把他的《梦溪笔谈》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p> <p class="ql-block"> 《梦溪笔谈》中,他还对使辽期间所见到草原上的虹进行了记述: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子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系。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p><p class="ql-block"> 孙彦先(沈括同时的科学家)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p> <p class="ql-block"> 在庆州(今赤峰市巴林右旗)沙漠中,沈括考察了“跳鼠”。</p><p class="ql-block"> 《梦溪笔谈》写道:契丹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止则蹶然扑地。生于契丹庆州之地大莫中。余使虏日,捕得数兔持归,盖《尔雅》所谓劂兔也,亦曰“蛩蛩巨驴”也。</p><p class="ql-block"> 跳鼠原产地非洲西南部。有10属27~28种,广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这种小动物的模样实在是招人喜欢,难怪人们亲昵地称它为“荒漠米老鼠”,而它真正的名字叫草原跳鼠,因为它行走时像袋鼠一样用后腿跳着走。跳鼠大多喜欢在夜间活动,而白天则会待在地下的洞穴里,由于居住环境遭到破坏,跳鼠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已经被联合国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动物名单。</p> <p class="ql-block"> 契丹人不论男女都髡发(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法)。</p><p class="ql-block"> 书中记载:契丹“其人剪发,妥其两髦。”所谓“剪发”即为髡发,也就是剃去头上一定部位的头发,留下其它部位的头发。</p> <p class="ql-block"> 马、骆驼、车、船是契丹人和辽代的主要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 马的用途最广,是游牧、射猎、战争、使节往还等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和装备,契丹男女老幼凡胜任者,都以之为主要运载工具。 沈括使辽时见到契丹人行则乘马。</p><p class="ql-block"> 辽朝使者出使远方,凡途经沙漠者,还需备有骆驼。骆驼耐饥渴,不但是沙漠中必备的运载工具,而且在长途跋涉无水的紧急情况下,行人可刺驼血作饮料解救危急。</p><p class="ql-block"> 车的形制不一,用途各异。沈括记载他所见到的契丹车:其辎车之制如中国,后广前杀而无股,材俭易取,不能任重而利于行山。长毂广轮,轮之牙其厚不能四寸,而轸之材不能五寸。其乘车驾之以驼。</p> <p class="ql-block"> 沈括还记载了许多契丹人的习俗。他写道:是时,契丹以永安山为庭,“居有毡屋”,单于之朝寝、萧后之朝寝凡三。其余皆毡庐,不过数十,悉东向。庭以松干表其前,一人持牌立松干之间,曰阁门,其东相向六七帐曰中书、枢密院、客省,又东,毡庐一,旁驻毡车六。</p> <p class="ql-block"> 契丹人贵日,每月朔日,东向拜日。他们以东为尊,大汇聚、议国事都以东向为尊,门屋亦朝东,对太阳十分尊崇,期望王朝蒸蒸日上,如日中天,故此被称之为"太阳契丹"。</p> <p class="ql-block"> 《梦溪笔谈》中,他还详细介绍了契丹人所穿胡服的特点,其上衣为短衣紧袖,下面是裤子而非长袍,鞋是长筒靴子,腰带上挂有刀剑、算袋、磨刀石、手巾等物。</p><p class="ql-block"> 对契丹人的文化生活,如诗文、礼节、胡乐、占卜等,都有详细记载。例如,在考察了著名的黑山与黑水后,他得知契丹语称“黑”为“卢”,把“水”叫“龙”,因而推断北方“卢龙部”就是“黑水部”。</p> <p class="ql-block"> 北宋刁约《使北语诗》:押宴夷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引述,题为《使契丹诗》,并确认契丹族这些礼俗制度“皆记实也”。</p><p class="ql-block"> 他解释说:貔狸,形如鼠而大,穴居,食果谷,嗜肉,狄人为珍膳,味如肫子而脆。这就是说,“貔狸”为一种鼠类动物,平时住在洞穴里,以瓜果谷物为食,肉质脆嫩鲜美,被喜欢吃肉的北方人视为珍贵野味。</p><p class="ql-block"> 这种“貔狸”就是至今仍生存繁衍于赤峰的一种草原黄鼠,俗称“猪狸马子”。这种小动物在站立时,常将两只前爪抱在胸前,象古人待客时拱手抱拳作揖,彬彬有礼的样子,颇觉可爱,故又被古人称为“拱鼠”、“礼鼠”。其皮毛可作服饰材料,其肉具有润肺生津、解毒止痛药用功效,食疗价值亦很高。以此“礼鼠”,作为礼待诸国外交使臣的厚礼,让其充当“友好使者”角色,是契丹族的一个独特创意。</p> <p class="ql-block"> 诗中的“匹裂”为契丹语,是指“酒器”,是契丹族一种特制专用木质酒具。</p><p class="ql-block"> 沈括说,匹裂“似小木罂,以色绫木为之,加黄漆”,可谓造型别致,用料考究,坚实耐用,工艺精美,且携带轻便,很便于游牧生活之需。但因年代久远,木制材料很难流传,故其原型至今未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