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生六劫,渡过就是福

綝玹家族office 191413

<p class="ql-block"><b>洞见</b>(DJ00123987)</p> <p class="ql-block"><b>作者:沧海明月生</b></p><p class="ql-block"><b>来源:樊登读书</b>(ID: readingclub_btfx)</p><p class="ql-block">不以荣辱动心,不因得失计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说:人生是一场渡劫的修行,生活给你的劫难,都是你今生要经历的。众生皆苦,悲喜自渡。我们在渡己的同时,也在努力追求更完美的自己。被称作“晚清第一完人”的曾国藩,将他一生渡过的六种劫难浓缩成处世智慧,汇集于《曾文正公全集》里,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生六劫,渡过是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1穷苦之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非子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意思是袖子长了就容易跳舞,钱财多了就容易经商,无论做什么事,条件越充足,就越接近成功。成年人的底气,都是钱给的。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的小地主家庭,由于家中兄弟众多,家境也只是比寻常百姓宽裕一点。早年他前往京城赴考时,还是靠亲戚们东拼西凑了几十两银子才上的路。即便后来他科考及第,在京城做了13年京官,可因为不擅钻营,还是没能改变经济窘迫的境况。道光二十二年,在翰林院任职的曾国藩,和一个叫陈升的仆人发生了冲突,一气之下陈升就另寻高枝去了。一个仆人怎么敢和主人吵架呢?原来曾国藩欠了陈升几个月的工钱。这事让曾国藩心里大受刺激,他写诗感慨道:“胸中无学手无钱。平生意气自许颇,谁知傲奴乃过我!”言外之意,我太穷了,连奴才都看不起我!后来他位极人臣,不仅改善了经济状况,还为全族积攒下了殷实的家底。年少时,我们渴望仗剑走天涯,长大后才知道,没钱举步维艰。<b>趁年轻多赚钱,是成年人应有的觉悟,因为钱真的可以治愈生活里的大部分忧伤。</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2失败之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求而不得才是常态。曾国藩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听上去平淡无奇,可映射在他的个人经历上,我们就知道有多难。尽管曾国藩后来被称作“半个圣人”,但他的资质相当平庸。从14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接连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在京城做官时,一身乡巴佬气质的他,被京城里的权贵骂得体无完肤,连死的心都有了。组建湘军团练与太平军作战时,他接连在长沙、岳州、湖口被太平军打得血本无归,三次自杀未遂。他这大半生的经验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屡败屡战”。但就是靠着这股毅力,他成了最后的赢家。正如姚晨在星空演讲中所说的那样:“成功只是偶发事件,失败才是人生常态。”<b>生而为人,我们遭受的那些失败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信念和反思的能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03</span><b style="font-size:22px;">生死之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本身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遭遇病痛和死亡,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学会面对。曾国藩兄弟五人,身为长兄的他,非常注重对四个弟弟的培养,经常写信传授他们处世修身之道,希望他们能各自崭露头角。只是天不遂人愿,还未待曾国藩功成名就,二弟曾国华和小弟曾国葆就离他而去了。兄弟中天分最高的曾国华性格偏狭,与曾国藩关系一度颇为紧张。但得知大哥被太平军围困在江西后,从没有带过兵的他,毅然领军前去救援。会面后,兄弟俩抱头痛哭,自此冰释前嫌。1858年,在安徽三河镇,曾国华所属的军团被太平军围困,落得全军覆没。噩耗传来,曾国藩悲痛欲绝,几近吐血而亡。小弟曾国葆性情柔弱顺从,对大哥很是崇拜,平时经常翻开曾国藩写给他的书信。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国葆谦虚好学,在治军方面颇有成就。1862年,湘军围攻天京时,曾国葆亲临一线日夜督战,最终因感染瘟疫病故,时年33岁。此时的曾国藩,心中已经没有了失去二弟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更多的是超脱和淡然。那些经历过至亲逝去的人,终究会明白生命是何等的脆弱。<b>人间有数生命无常,这才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真相。</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04</span><b style="font-size:22px;">执念之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怀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以执着心对无常事,是痛苦的根源。生活中的大多数烦恼,都源自心理的画地为牢,看不开,看不透。纵然是曾国藩这样的处世高人,也免不了有看不透的时候。40岁以前的他,像极了在人情社会挣扎的普通人:他性格傲慢内向,刚到京城做官时,能和人隔桌互怼;他情商极低,出言不逊好出风头,被同僚怒批不会做人,甚至到了见面互掐的地步;他莽撞而不自知,凭着一腔热血向咸丰皇帝进言,却被罢免兵权整整一年;就连他写信向家里人诉苦,劝慰弟弟们好学上进,也被嫌弃成“矫情纠缠,又臭又长”。借用一部电影中的台词:“不要高估两年内的自己,也不要低估十年后的自己。”<b>真正的智者,永远不会将认知局限于眼前的一方小天地。</b>经过一年的反省,曾国藩恍然大悟:自己所遭遇的种种不顺,并不是上级苛求、同僚善妒、兄弟不求上进,自己如此苛求别人,何尝不是急于求成呢?他后来将这段经历总结进了文集里:“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从41岁那年开始,见过他的人都惊奇地发现:曾国藩似乎脱胎换骨了,他变得和气、谦虚、敦厚了。凡事看开、看淡,不以荣辱动心,不因得失计较,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成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05</span><b style="font-size:22px;">贪欲之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一念贪心,若无法及时觉察,贪念转增,伴随而来的就是无量的苦难。曾国藩本人修身养性口碑甚高,其麾下的数十万湘军也是当时最有实力的团练武装,这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有自立为帝的野心。据传言,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曾向曾国藩表示愿以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队拥戴曾国藩为帝。而且在湘军内部,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荃等人,都曾劝过曾国藩自立为帝。攻克安庆后,湘军将领建议以盛宴相贺,曾国藩不许,只准众将以贺联相赠。有个叫李元度的将领最先献联:“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见状后将李元度训斥一通,随即将贺联撕毁。曾国藩六十岁寿诞时,湖北巡抚胡林翼来贺。一番交谈后,胡林翼在书案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东南半壁无主,我以其有意乎?”曾国藩回赠他出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无意自立的想法。而在此之前,朝廷对曾国藩也起了疑心,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制约曾国藩。正是曾国藩在皇权面前保持住了人间清醒,才有了日后誉满天下的曾氏名门。<b>欲望面前不被诱惑,浮华万象中保持清醒,赞誉吹捧中保持理性,是一个人能够走向高处的原因。</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06</span><b style="font-size:22px;">病厄之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树,健康是根。曾经有人用数字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1”后面的各个“0”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利、快乐、家庭、爱情、房子……没有健康,一切归零。素来注重养生的曾国藩没能渡过这个劫,平定太平天国八年后,曾国藩病故于任上,时年61岁。曾国藩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年轻时患过一次大病后数月不愈,此后长期患癣疾、目疾、耳鸣、眩晕、不寐、疝气等,看病次数极多。为此,他在日记中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心得:“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并提出“养生六事”,认为“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只有保持身心愉悦,才能身强体健。</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留下的《诫子书》中,就这样告诫子孙:<b>“一个人只有勤于劳动,才能被上苍所敬重, 那些贪图享乐的人,鬼神都会嫉妒他,所以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b>意在激励子孙勤于体魄,以避免疾病的侵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在曾国藩的影响下,一百多年来,曾氏后人中涌现出了二百多位人才,涉及教育、艺术、科技等领域,全族没有一个纨绔子弟。每渡一种劫难,都是一次重生,世间渡过这六种劫难的人,必是最大的赢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ZJkjNDkCglK5dyU7PQ34g"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