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捶布石

神话

<p class="ql-block">一块捶布石</p><p class="ql-block">我家院子里那块捶布石,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它像一个百岁老人,在给我们诉说着它百年风雨沧桑的往事。</p><p class="ql-block">在那全靠手工生活的年代,捶布石对每个家庭来说是必有之物。这块捶布石是我老爷爷像娶媳妇一样,用了四个彪体大汉从山上抬回家的,这是他相中的一块最好青石,纹脉细腻,带有丝状的白色花纹,颜值很高,这么好的一块青石料,一定要用巧匠精雕,老爷爷就请了村上最好的石匠,经过锤敲、斧剁、研磨等一道道工序,用了千锤万凿的工夫,才雕成了这个光亮如镜的捶布石。</p><p class="ql-block">这块捶布石,安放在了西屋墙根大奶奶的窗户底下,每天大奶奶都像擦桌子一样,将捶布石擦洗得干干净净。捶布石在那个年代,帮了大院里妇女们的大忙,排上了很好的用场。浆过的布,都要在捶布石上“叮叮咣咣”地捶上几遍,遍数越多,布料就越展阔、越光念、越板正,做出来的衣服也不易缩水。不只是捶布,纳出来的新鞋底,也要在捶布石上“咣咣咣”地捶几下,让鞋底均勻瓷实,这样穿在脚上才感觉舒服。有时洗衣服时,为了挤压在衣服里的污垢,也会在捶布石上“扑哧扑哧”地捶几下,然后再进行漂洗。捶布石还是家人们离不开的宝座,搓麻绳、纳鞋底等妇女做生活,是不低不高的如意凳子,吃饭时也会去抢占捶布石这个座位。</p><p class="ql-block">这块捶布石,就像是打击的乐器,有时是单人打击,有时是双人联合打击,当然我是最爱听的是娘和大娘两人的捶布声。当娘和大娘从晾衣绳取下白布,二人按捶布石的长度一层一层地折叠好,放在捶布石上,然后分别对坐在捶布石的两侧,双手抡起棒捶,有规律、有节凑地就捶了起来,这里面谁先捶谁就是领衔的,相互配合得相当默契,一会儿慢,一会儿快,像是看着乐谱捶的,节律优美,特别是快击的时候,二人就像在比赛一样,快得都绷住了呼吸,如奔跑冲刺一般,用尽了浑身的劲头。这是巧活、绝活,一不留神,棒棰就会相互碰撞,碰得“邦邦”响,与捶布的声音格格不入,所以这就必须有手疾眼快的动作本领。整个一匹布捶下来,犹如在演奏一场美妙动听的打击乐。</p><p class="ql-block">这块捶布石,把全家人穿的布料捶得板板正正,展展阔阔。爷爷们穿着捶过的衣粗布衣,挑着担子在田地里劳动,穿着它捶过的鞋底顶风冒雪在太行上,修建红旗渠;大伯、二伯穿着捶布石捶过的粗布衣,背上行囊去参军,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西藏平叛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建功勋,部队敲锣打鼓送来二大伯立功喜报时,捶布石上都挤满了看热闹的人。</p><p class="ql-block">这块捶布石又是奶奶心中的一个钟表。暑伏天,吃罢中午饭爷爷总要休息一会儿,奶奶中午不休息,把解暑的绿豆水早早地烧好,晾得不冷不热,在屋门前看着西墙跟太阳的阴影,那阴影距捶布石的位置,就是钟表的时刻,总是“阴凉儿过了捶布石了,快起晌儿了,起来喝口水吧!”这样一遍一遍地喊着爷爷,爷爷起来洗一把惺忪的脸,从厨房端一碗绿豆汤,走到捶布石的阴凉处坐下,慢慢地喝起了绿豆汤,刚喝完,队里老槐树上的那口大铁钟,就“当当当”地敲响了,爷爷喝下了这碗绿豆汤,下午干活时,就不至于在地上缺水中暑了。以前人们靠看日头、看阴凉计时,生产劳动、生火做饭、一日三餐,这种“心表”在每个人心头走得还真准。</p><p class="ql-block">这块捶布石,好像就没有闲的时候。记得小时候,每年都要给新生儿童接种牛痘疫苗,防止传染病水痘的发生。我母亲负责三个生产队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这个时候,母亲就坐在院里这个捶布石上,给前来接种的儿童种疫苗,哭闹声、叫喊声把小院吵得乱轰轰的,母亲却稳坐捶布石,一个个地在儿童胳膊上接种,捶布石就像忠实的使者,它不作声息地承载着母亲的身体,让母亲踏踏实实地工作。</p><p class="ql-block">日月如梭,时光荏苒。一晃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生活提高了,布票取消了,捶布石也从此下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