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绿树浓荫初夏长,</p><p class="ql-block">微风帘动蔷薇香。</p><p class="ql-block">以研促教多文本,</p><p class="ql-block">精彩课堂情趣漾。</p><p class="ql-block">周三教研,</p><p class="ql-block">“语”你同行。</p> <p class="ql-block">绿意盎然</p><p class="ql-block">一路芬芳</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在凝碧报告厅进行,由四年级冯亚菲老师主持。</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由六年级卢子静老师和王静老师带来多文本阅读研讨课《余味不尽是别离》和《文言文中的儿童形象》,第二时段由我校特聘专家张丽霞老师进行点评指导。</p> 第一时段 观课 <p class="ql-block"> 卢子静⽼师执教的《余味不尽是别离》⼀课,三篇多文本体裁各异,议题明确,都借景抒情,融情于事,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离情别意。课堂教学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学生回答问题以及精彩两分钟都可圈可点。</p> <p class="ql-block"> 王静老师执教的《文言文中的儿童形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三篇文本,读懂⼈物、理解⽂意、拓展延伸,归纳⽂⾔⽂的学习⽅法,根据学情突破难点,对⽐阅读感悟儿童的形象,教育他们善学、善思、善辩,由“稚童”成长为“智童”。</p> 第二时段 专家引领 <p class="ql-block"> 张丽霞老师指出:两位老师执教的多文本阅读课体裁多样,议题鲜明,切合学生实际,老师课堂表现行云流水,学生回答精彩纷呈,板书要更加严谨,精益求精 。</p> 学习感悟 <p class="ql-block"> 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 下午,两位六年级老师带来了多文本阅读教学课。</p><p class="ql-block"> 一节是卢老师执教的《余味不尽是别离》。光看所选议题,便充满了浓浓诗意。三篇选文,一诗一词带一文,相映成趣。课堂上,卢老师从《送元二使安西》入手,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接着,在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后,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了两篇文章的抒情手法不同,老师“进”的及时,帮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送别诗,但所借景物不同,所发情感也有不同。及时点拨,拨云见日。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的生长点就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评价语之中。</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卢老师的课堂,老师的“进”及时有效,那么,在《文言文中的儿童形象》一课中,王老师的“退”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课上,老师借助表格梳理三篇文本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进而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揣摩文中的儿童形象。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学生对元方的形象产生了争议。卢老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再次品读“元方入门不顾”一句,讲讲自己的看法。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之中,在文本阅读之中,品出滋味,悟到真理。</p><p class="ql-block"> 课中的精彩两分钟,同样令人难忘。学生诵读的《孔融妙对》,颇有文言风韵。对该文的讲解,透彻清晰,让在场的老师们也连连称赞。看到如此优秀的学生,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担任六年级语文老师时的难忘时光。同时,更要反问自己,我所带的一年级小豆包们,六年之后,也能像这些孩子一样优秀吗?</p><p class="ql-block"> 一次教研,让我看到了老师们的教学智慧,感受到了课堂中的“进与退”,思考了自己的语文教学。这些点滴,如同源头活水,激励着我的每一次前行。</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组 张艺</p> <p class="ql-block"> 话别离 聊童趣</p><p class="ql-block"> 多文本教学,用多篇文本的形式呈现,围绕“议题”将不同的文章串联。本次教研,探讨六年级的两节多文本课。卢子静老师以扎实的专业技能,把“别离”之情说透讲明;王静老师用清晰的逻辑,将“智童”的智慧厘清。从上课的语言、教态、问题设置中,可以感受到两节课都是精心打磨的。正是两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徜徉其中,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离别,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卢子静老师借助抒情方式,把诗、词、散文融成《余味不尽是别离》。清晰地展现了不舍、祝愿、留恋、敬爱、期盼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讨论交流。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不一样的体裁,一样能抒发离别之情。卢老师得体的语言,优美的过渡语,每每让人陶醉。学生发言个个精彩,足见日常引导的成效。课堂上,教给学生真本领,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生长的能力,学习才能真正发生。</p><p class="ql-block"> 儿童以其天真烂漫的个性,常常活跃于文人的笔端。王静老师以《两小儿辩日》《勿贪多》《陈太丘与友期》三篇文言文中的“稚童”入手,充分结合学生心理,让孩子们与作者、文本充分“对话”。仿佛作者说的不是别人,正是在课堂中的孩子们,代入感极强。更有小结时的升华,抓住关键词,用板书提炼要点。关键词:未知、诱惑、斥责,像一个个垫脚石,托起了孩子们的成长,使那稚气未脱的孩童变成了“智童”。三篇虽为文言文,但学生读来毫无生涩之感,深感孩子们积淀的深厚,为孩子们的精彩点赞,更为老师的用心培养点赞。</p><p class="ql-block"> 两节课涉及体裁多样,但都有独特的“议题”,为我们的多文本教学做示范,明白了原来多文本,还可以这样教。或许,这就是教研的意义吧。</p><p class="ql-block"> 二年级组 陈秋云</p> <p class="ql-block"> 教以共进 研以致远</p><p class="ql-block">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是老师们一场温暖的修行,修行之路无止境。又到周三,我们相约教研。 </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的两节课都给了我很多启发,令我感悟最多的当属卢子静老师带来的《余味不尽是别离》。</p><p class="ql-block"> 六月天,毕业季,是别离。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化中,古典诗词可谓浩瀚如烟,熠熠⽣辉。两首送别诗的教学,让即将毕业的孩子们感悟颇多,因为回忆满满,所以期待更甚。卢老师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体味诗人情感,感悟离别之情。学生们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绵长的情感。语文学习的方法可以纵横迁移。学生们带着离别之情、学习之法,进入《明天,我们毕业》的学习中。师生共同唤醒过去的回忆,共同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在卢老师的带领下,在孩子们精彩的发言中,离别之情更加令人动容,作为听者的我更是沉醉其中。</p><p class="ql-block">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我愿带着今日教研的收获与感悟,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p><p class="ql-block"> 三年级组 杨琼</p> <p class="ql-block"> 稚童 智童</p><p class="ql-block"> 夏至已至,鹿鸣呦呦。在这生机盎然的夏日,我们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两节多文本课《余味不尽是别离》《文言文中的儿童形象》,如一泓清泉,流淌过心间,让我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卢老师把《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两首古诗放到一起,带领我们品味“别离”的滋味。 课堂上,卢老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孩子们在学习中找到了阅读送别诗的方法,学到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以及明白了送别诗中往往都会含有“不舍”之情。在这节课中,卢老师粗放处理诗意,但老师在难点处做了适度地讲解。如 :给学生讲解“柳”这一意象。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迁移学习《明天,我们毕业》,实现教学由“教过”向“学会”转变。在自主学习环节,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真正的拓展,实践证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有所提高。</p><p class="ql-block"> 王静老师的选文《两小儿辩日》《勿贪多》《陈太丘与友期》都是文言文,每一篇选文都经历了时间的淘洗,且选文中出现与学生同龄的儿童形象,这些同龄人聪慧可爱,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伊始,王老师先带着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自由读,说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再默读,说说你读出什么样的儿童形象。最终带领我们从三篇文言文中,见证了一位位“稚童”到“智童”的成长过程。</p><p class="ql-block"> 两节课主线清晰,氛围随和,充满了生发的活力与想象空间。有些东西,对于小学生,不雕琢答案,不一语点破,随文学习,随心体会,刚刚好。</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组 周辉平</p> <p class="ql-block"> 有厚度 有深度</p><p class="ql-block"> 时光清浅,岁月如歌,研语芳华,沉香流年。今天我们认真学习了六年级的多文本研讨课,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卢子静老师执教多文本课的《余味不尽是别离》我特别欣赏,仅一个题目就特别富有诗意,充分体现了语文味儿。课堂上卢老师从初读感知、理解诗意,精读交流、体会情感,迁移运用、自主学习,升华主题、书写别意四个部分阶梯式地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朗读、圈画、比较、交流中发现三篇不同体裁的文章(诗、词、散文)在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抒发了哪些的感情,最后把这些抒情方法运用在习作中写一写“临别赠言”。这样的设计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贴近六年级学生目前的单元目标。</p><p class="ql-block"> 但我觉得在前两部分中卢老师走得有些急,牵得有些紧,有种赶课的感觉,而没有留足时间让学生在离别的文字里悠然地走个来回,为后面写临别赠言做好情感铺垫。也没有介绍词里的一些意象,让学生的学习能更深入一步。</p><p class="ql-block"> 王静老师执教的多文本课《文言文中的儿童形象》,课堂目标明确,不论是热身环节的文言文对答,还是导课时的“看图片,猜文言文故事”,都直接地、自然而然地引出今天的话题——文言文中的儿童形象。接着出示《两小儿辩日》《勿贪多》,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读通文章,明白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又引导孩子们感受文中的稚童形象。让我们认识了面对未知善思考的儿童、面对诱惑勿贪多的儿童和面对责难巧应对的儿童,更是用心地让学生回忆小学阶段文言文中的儿童形象,让学生对这类文章有了一个总结、回顾。最后更是利用精彩两分钟展示了孔融巧对的故事,让课堂内容更加有厚度,有深度。巧妙的板书设计:由“稚童”成长为“智童”更看出老师的用心之处。</p><p class="ql-block"> 但王老师在处理文章内容这个环节有些拖沓,不够精炼。而感受儿童形象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对“元方”这个儿童“入门不顾”的理解有偏差,老师应该再推进一步,深入情景,通过辩论的方式真正让学生理解他的“巧应对”和儿童的率真。</p><p class="ql-block"> 五年级组 李文静</p> <p class="ql-block"> 同教研 共成长</p><p class="ql-block"> 又到周三,我们再次相约,共同聆听六年级组两位教师给我们带来的两节精彩的多文本研讨课。其中卢子静老师的课无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教学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卢子静老师围绕议题“余味不尽是别离”,组合了《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明天,我们毕业》三篇文本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这三篇文本巧妙组合,由诗到词再到文,不同的体裁,却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别离。课堂从欣赏一张张可爱的照片开始,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回忆,从而感受离别从来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而是有万般滋味蕴含其中的。教学中卢老师精心设计,利用之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抓关键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这两首诗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学生自主学习《明天,我们毕业》,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表达方法。最后学以致用,把这三种抒情方法运用到小练笔中,让孩子学有所获。充分感受到别离不仅仅是惜别之痛,更多的是美好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提升,教研的路上,我们不断探究,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组 李育晓</p> <p class="ql-block">一路成长,</p><p class="ql-block">一路修行,</p><p class="ql-block">我们终将会摘得颗颗闪星,</p><p class="ql-block">也会照亮多文本前行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