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相较2011年版课标,新课标更加深入、细致、全面、完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为目标,力求推进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为此,我们各地、各校、各组必须加大条件保障力度,保证《新课标》及课程有效实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5月11日下午14时,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学校道德与法治组,依照学校安排,结合研训部和师训部要求,对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进行了高效、深入的学习。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议期间,韩震教授结合《新课标》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主要变化与突破、课程性质与理念、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教材的编写要求五个方面展开解读。</p> 原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韩教授指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由此,编撰《新课标》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体现新时代培养担当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坚持价值导向,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党的领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坚持核心素养导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加强一体化设计,注重整合和统一</p> 变化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谈及《新课标》的变化与突破时,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标》与2011年版本相比,凝练了“政治认同、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是介于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具体课程内容目标之间的中观概念。基于课程本质凝练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位目标进行整合,呈现课程目标新模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对于健全人格核心素养的培养,恰恰是我们教师在主抓教学方向容易忽视的。以六年级学生为例,青春期到来后的学生往往变得“与众不同”。家长与教师如果单纯将问题归结为孩子“叛逆”、“长大不听话”等等片面的认知,会将孩子推向极端的边缘;对逆境或挫折视而不见,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人格随之发生改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面引导,积极干预,树立健全人格,这是在教学质量之外的教育内涵,需要思政教师深入思考。</p> 突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保证《新课标》的落实落地,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其中的重难点,明确未来教学、育人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韩教授指出,教学中“观念的突破、以育人方式的改变、评价方式的改变、教师知识体系和研修方式的改变”是我们需要注意与考量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念的突破”中重要的一环,要求教师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在学习活动中达成的,教是为了更好的学,只有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核心素养的落实才能实现。教师更需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真正关注学生和学生的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沉下心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潜心学习,才能让教学焕发生机。</p> 评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韩教授强调,国家实施 “双减”政策的根本是让教育回到学生成长的本源,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关注课程的学习质量、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同这一政策目标同向同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情境中的实践表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评价就不能再是简单的、机械做题和练习,而是要突破传统的纸笔考试,从学生的实践中寻求过程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评价需包括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品质、信念等,通过综合性的外显行为来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教师需在评价的引导下设计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引导和改进作用。</p> 发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提及教师知识体系和研修方式的改变时,韩震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既需要有效的、针对性的培训,也需要教师立足学校课堂教学实践。要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既要,“学出来、悟出来”,更要“做出来、传下去”,持续改进教学实践,成为终身学习者。</p> 实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何脱离了教学的课标都无法发挥指导作用,教材作为应用的媒介则至关重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的编写需做到“一个坚持、五个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坚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个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第一场的公益讲座中,郭华老师提及《论语》中这样一句话: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坚持本心,不忘初衷的的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标》已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实验人唯有“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在探索的过程不忘初心,才能让“尊重”之花盛放不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