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被称为现存中国古代木结构高层建筑的顶峰与绝响。这座木塔岿然矗立至今已经有九百六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最高的一座可登临的木构楼阁式建筑,塔高67.31米,(大约是普通住宅楼的23层),底层直径30.27米,外观八角五层六檐,内部九层,全塔上下了砖石塔基、屋面瓦作、一层墙体和砖砌铁制塔刹外,均为木构件搭建而成。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p> <p class="ql-block">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p> <p class="ql-block">1961年释迦塔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在整修塔内塑像时发现了一批辽代刻经、写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文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就正式立项,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p> <p class="ql-block">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p> <p class="ql-block">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p> <p class="ql-block">木塔全景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木塔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整个建筑全部用的是木结构榫卯相互咬合,没有用一颗铁钉,经历了7次大地震和民国军阀混战时200余发炮弹依然屹立不倒。正因为木塔建筑技艺极高,以至于明代皇帝也留下了“峻极神工”(明成祖)和“天下奇观”(明武宗)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木塔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整个建筑全部用的是木结构榫卯相互咬合,没有用一颗铁钉,经历了7次大地震和民国军阀混战时200余发炮弹依然屹立不倒。正因为木塔建筑技艺极高,以至于明代皇帝也留下了“峻极神工”(明成祖)和“天下奇观”(明武宗)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在《关于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情况的报告》中,提到木塔“病情”:塔体已扭曲变形,荷载失衡,出现严重的倾斜压缩,塔身整体向东北倾斜65厘米,塔身累计压缩88厘米,二层外槽西面北角柱相对下沉值达20厘米,西南面南平柱柱身向东北方向倾斜达50厘米等,塔身下部承重部位多处出现构件劈裂、梁枋折断、结构走闪错位等险情。</p><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的修缮保护工作再次提上日程。但因为存在争议,始终没有落地。近30年来,木塔的研究保护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1年应县木塔维修工程正式立项,到2006年“抬升修缮”方案暂缓进行。第二个阶段2007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为木塔保护工程的技术牵头单位</p> <p class="ql-block">2007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接手了前期成果,成为木塔保护工程的技术牵头单位。针对木塔持续发展的病情,2014年底,应县木塔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加固工程启动,后因效果不明确被国家文物局叫停。</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长文《千年国宝扭曲变形倾斜,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 别让“病歪歪”的应县木塔在议而不决中倒掉》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就正式立项,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结构的最突出成就在于它采用了“筒中筒”式结构,即由外柱一周和内柱一周形成外筒和内筒(北宋《营造法式》称作“外槽”和“内槽”),二者之间以斗栱和梁架相连,形成无比坚固的结构体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内筒”作为各层供奉佛像的空间,“外筒”边缘设置楼梯,并且留有信众环绕礼佛的回廊。木塔是明五层暗四层,登塔时就会看到暗层,一共要登九层楼。</p> <p class="ql-block">外筒还有一圈回廊阳台可供观景,充分利用了所有的空间,设计独具匠心,智慧的古人,使应县木塔成为中国古代佛塔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层外阳台,柱子倾斜非常严重,走在上面都不敢大喘气,虽然大可不必,但这是身在其中情不自禁的一种本能反应。</p> <p class="ql-block">外筒与内筒以这些斗栱和梁架相连,形成无比坚固的结构体系。梁上有历朝历代修缮留下来的文书标签。</p> <p class="ql-block">这是加固的承托支架,后期修缮时不得已用上了铁箍。</p> <p class="ql-block">这些透光的木格窗棂就是三十年代修缮时,将“夹泥墙”(内含斜撑)拆掉后换上去的。梁思成得知泥墙被拆之后痛心万分,莫说是终生为“古建”献身的梁先生痛心,就是我们也恨不能回到那个时代拼了命也要阻拦这愚蠢的行为。梁先生当时疾呼尽快再恢复原样,否则木塔……但没有得到重视!</p> <p class="ql-block">换上的木格窗棂虽然从内增加了透光,从外也通透玲珑好看了很多,但因为木格没有足够的承重能力,一座将近70米高的木塔在风中的摆幅越来越大。修缮方案有很多,落架大修、提升大修、钢架支撑等,但都有利有弊。也有人说,那就按梁思成先生当年说的,再把夹泥墙恢复回去,不知是否可行?木塔现状不容乐观,这是很多爱好古建人的一块心头病。不知鲁班何时重现?</p> <p class="ql-block">高陪华拍摄的应县木塔,尚未拆除各层泥墙</p> <p class="ql-block"> 给梁思成寄照片的照相师傅高培华应县 </p><p class="ql-block"> 木塔与梁思成夫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导游讲解还是查阅相关资料,都少不得提起民国著名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及妻子林徽因与应县木塔的渊源。据说梁思成因民间谚语“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而对应县木塔大感兴趣,但他跑遍了北平图书馆却连一张木塔照片都没有找到。他并不认识在应县生活的朋友,干脆就写了一封地址不甚详细的信件投石问路。</p><p class="ql-block">这封信的邮寄地址是“应县最高等的照相馆”,梁思成希望能有人拍下木塔照片寄来,并有重谢。应县照相馆的高培华于是拍了一张“应县古塔”黑白照片给梁思成回寄过去。梁思成看到照片后兴奋不已,他只身来到应县前去测绘木塔,拉开了应县木塔保护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塔内有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塔内还有一批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为纪念慧能大师画家绘制“采药图”,原来藏在第四层佛像腹内。现保存与应县文物管理所</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牌过去被认为是明代所建,现经研究,它应是金明昌五年(1194年)的原物。释迦塔牌高悬于木塔第三层南向明间檐下,位置恰当塔身中部。牌呈长方形,长2.65、宽1.7米,横出的牌首长2.38、宽0.43米。</p><p class="ql-block"> 从字体、刻工、对应位置及内容等方面推敲,牌面题记是金明昌五年(1194年)、明昌六年(1195年),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延祐七年(1320)年,明正统元年(1436年)、成化七年(1471年)六次作成,前后历时二百七十七年。</p> <p class="ql-block"> 在释迦塔的五个明层内,均设有塑像,现计26尊。在每一层塔的塑像顶部,装置精美华丽的藻井。</p><p class="ql-block"> 在佛宫寺释迦塔辽金塑像,经碳14测定,其中第一、二、三层彩塑做于辽清宁二年左右,第四层和第五层佛像不晚于金明昌六年,由于受到种种外界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或多或少地已失去了原有风貌。</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国内现存最高的一尊室内泥塑佛像,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据说是以当时辽代皇帝为原形塑造的,所以还能看到嘴边的胡须。</p> <p class="ql-block">彩塑释迦佛像通高12.3米,净高10.2米。其前胸裸露,身披袈裟,下着大裙。右臂抬于胸前,掌心向外伸出,无名指与拇指微屈,余指平伸作说法印;左手平端,仰掌向下,似作与愿印。结跏趺持吉祥坐于莲华台之上。头、面及两手经历代屡次重妆,已非原貌,但上身颀长,坐姿挺拔,衣纹流畅,仍显露出原有彩塑的较高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壁画在捻一层内泥塑释迦佛像的周围及内槽南北门两侧。塑像高12米,四周绘坐佛6躯,顶部两侧画飞天。</p> <p class="ql-block">六个壁面上画的六如来像,但其风格、笔触在现存诸画中,水平最低。</p> <p class="ql-block">两侧画二天王,其上是二弟子,是明代初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南门两側画的是二金刚</p> <p class="ql-block">南门两側画的是二金刚</p> <p class="ql-block">应县 木塔内部绘制的供养人像,据学者张畅耕推测,上方三人从左至右依次为:仁懿皇后萧挞里(萧太后)、宣懿皇后萧观音、钦爱皇后萧耨斤。下方三人为家族中三位男性封王。</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为一方形坛座,佛坛在塔心正中略偏南,佛坛为木质,面阔5.19米,进深5.44米,高0.4米,总面积28.22平方米。现存塑像五尊,即主尊毗卢遮那佛、二胁侍立菩萨、文殊和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主佛位于坛上偏北正中。通高约3.92米,净高2.31米。佛像螺发较厚,肉髻大而圆浑低矮,髻根置宝珠。方圆胖脸,直鼻隆起,小口大眼,长耳外侈穿洞,目光下视,表情慈和。右臂平伸,手抚于腿上;左手仰掌,置于腹前持吉祥跏趺坐的右小腿前。上身内着通肩袈裟,外披僧衹支,裸前胸,下着大裙。其身长背直,体态壮硕,衣装厚重。佛像姿势稍显笨拙,衣褶欠流畅,头部比例稍小,可能与历代装銮不当有关。</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通高2.48米,净高1.69米。头顶扎髻,外戴三叶小冠,冠箍饰阳纹金花钿。椭圆面,淡扫眉,杏核眼初睁,秀口小鼻,长耳外侈穿孔,秀颈圆肩。赤裸上身,蔽肩长帛下垂及腰下再绕于小臂上下垂搭莲华台座上。斜着大裙,腰腹扎捍腰。结跏趺端在莲华台上。左右手曲臂于腹前,右手在下,仰掌指屈;左手屈指似握一物</p> <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通高2.55米,净高1.73米。菩萨发髻梳于脑顶,外戴三叶小冠。疏眉朗目,秀鼻小口,面型椭圆,细小的带披于两肩上。身有四臂,身前两个右臂一抬手仰掌伸指,拇指与无名指作环状,另一仰掌平伸于体侧;两个左臂在体侧仰掌抬起,一手中有法器,一屈指置腹前。裸上身,蔽肩长帛下垂后绕于赤裸的两臂上再下飘至莲台花叶间。胸前佩双层璎珞珠饰,着长裙,扎襞,腰腹均扎带,结跏趺持吉祥坐于莲华座上。</p> <p class="ql-block">左胁侍菩萨位于主佛之左侧。顶扎小髻,头戴三叶小冠,冠箍上阳刻金花钿。面颊方圆饱满,清眉细眼,目光下视,秀鼻小口,颐颈丰润。手势右上左下相向作掌,手指微屈。着装与右胁侍菩萨相近,蔽肩长帛垂至胯下,又上绕双臂后再飘落至莲台下。</p> <p class="ql-block">右胁侍菩萨位于主佛之右侧。顶扎小髻,外箍三叶小冠。椭圆脸,清秀淡扫眉,端鼻小口,脖颈秀润,表情平静温和。上着圆领护胸短糯,腰扎襞積,下着丝质长裙,蔽肩长帛下垂至腰下,又上绕双臂后弯曲飘落及莲台下</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为八角形坛座,供奉着四方佛,各面向一方,共四尊。塑像除了金色的头部和胸部,其余已经没有色彩了,不知是原本是泥色还是颜色已经脱落。</p> <p class="ql-block">佛坛平面作八角须弥座式,每边长2.7米,高0.55米,坛上现存佛像四尊,他们背对背,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p> <p class="ql-block">东向佛像阿悶髀佛通高2.79米,像高1.99米,螺髻圆浑低矮,方额杏脸,细眉圆弯,大眼微睁,秀鼻小口,长耳外侈穿孔,秀颈裸胸。身着通肩袈裟,外披僧衹支,下着大裙。右手平抚右腿上,左手抚腹前,结跏趺持吉祥坐于莲华上。</p> <p class="ql-block">南向佛像宝生佛,通高2.75米,净高1.96米,螺髻低矮,中置宝珠。圆面秀颈,直鼻小口,细眉大眼,目光下视。裸上身,身披通肩袈裟,当胸扎大裙,腰间裙带系蝴蝶结,结跏跌持吉祥坐于莲台上,莲华全被大裙遮没。右手仰掌平端于身侧;左手平伸仰掌于腹前,拇指与中指、无名指微屈。</p> <p class="ql-block">西向佛像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通高2.72米,净高1.95米,螺髻低矮,中置宝珠。方额广颐,圆弯细眉,杏眼微睁,秀鼻小口,表情平和,长耳外侈,秀颈裸胸。内着通肩袈裟,外披僧衹支,下着大裙,当胸扎带,结跏趺持吉祥坐式。双手仰掌相叠,拇指相接置腹前。</p> <p class="ql-block">北向佛像不空成就佛</p><p class="ql-block">通高2.67米,净高1.95米,螺髻圆浑低矮,中置宝珠。方圆面颊,细眉杏眼,目光下视,秀鼻小口,颐丰颈润。裸上身,身着通肩袈裟,外披僧衹支,左腋前有一缨穗垂挂,当胸扎大裙,腰间裙带系蝴蝶结,结跏跌持吉祥坐于莲台上,大裙将莲华全部遮没。右手抬起掌向外,拇指与无名指相接,余指微屈;左手握空拳于腹前。</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是佛陀和两位大弟子、两位菩萨、两头坐骑还有两位小护法,共九尊。二、三、四层的顶部没有装饰,且塑像均无色彩</p> <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像位于佛坛正中。通高4.85米,像高3.85米,台座高1米,莲台直径2.8米。该像是上四层中最高大者。佛像头顶螺髻,肉髻圆浑低矮,髻中置宝珠。额广面圆,眉弯目长,秀鼻小口。身披通肩袈裟。右手抬起,左手置膝上,二手均拇指与食指相拈,其余三指平伸抬起。上身长大,腰背挺直,目光下视,结跏趺持吉祥坐于八角矩形须弥莲华座上。</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p><p class="ql-block">通高2.81,像高1.14米,莲台座高0.45米,直径0.8米。菩萨头顶阳刻卷草波状三角形小花冠。椭圆面型,弯眉直鼻,丰颌小口,耳后增带扎结与两个长辫分披于肩前及后背。身着宽袖短糯两层,外蔽护胸和云肩,下着长裙,腰扎襞績,披帛搭肩后分披于体侧后下垂。右手仰掌于腹前,左手上举于胸,十指微屈,似作说法;右腿下垂,左腿盘趺,跣足坐于带蒂莲台上。身下乘骑白象身披鞍,脖佩铃环,作迈步向前状,背负带蒂莲座。</p><p class="ql-block">獠蛮像,青年相,高1.19米。他头梳小髻,蹙眉瞪眼,嗤鼻抿嘴,腮帮鼓起似在使劲儿。左手向前抬起,右臂后甩作握缰绳状,左腿前弓,右腿后顶,筋骨强劲,作用力牵拉白象状。</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p class="ql-block">通高2.81米,像高1.15米,莲台座高0.44米,直径0.8米。文殊菩萨头戴卷草菊花三角形花冠。椭圆面型,弯眉直鼻,丰颌小口,眼微抬,耳后增带扎结与两个长辫分披于肩前及后背。身着短,外蔽铠甲护胸和如意纹云肩,下着长裙,腰扎襞,披帛搭肩后分披于体侧后下垂。与普贤菩萨的动作和相貌呈相对又相合的对称模样:即右手仰掌上抬胸前,左手平伸于腹前,拇指与中指作环状,余指微屈,作说法印。所骑青狮头披鬣毛,竖耳立眉,张口瞠目,身披鞍鞋,脖佩铃环,足踏小莲台,背负带蒂莲座,作迈步游走状。</p><p class="ql-block">拂秣像青年相,高1.06米。他仰面向天,陡眉立目,嗤鼻张口,似在呐喊,脖颈与手臂筋骨弩张。上着中袖长衫,下着扎膝短裤,革带扎捍腰,右弓腿,左顶腿,作对称的牵拉青狮的夸张舞蹈动作。</p> <p class="ql-block"> 迦叶位居主佛之左。通高2.27米,像高2.13米,莲台高0.14米、直径0.7米。圆顶圆面,额头刻以几条皱纹,粗眉微抬,惺眼微睁,笑容满脸,恭手抱握于胸前。着两层右衽田相衣,跣足立于莲台上。衣纹简洁,色彩已褪尽。</p><p class="ql-block"> 阿难位居主佛之右。通高2.28米,像高2.12米,莲台高0.16米、直径0.71米。顶颐如卵,饱满圆润,面容清秀,双手合掌于胸前。着左衽二层绣缘田相衣,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在梁思成先生所撰《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一文中此处还有四童子,现无。</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也是最高层,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和八大菩萨,共九尊。庄严慈悲的佛陀坐在正中间,八位手印不同的菩萨分坐在前后左右八个方位,形成一个九宫格的布局。木塔中的圣像体态丰腴,很有唐代遗风。</p> <p class="ql-block">五层的顶就是塔顶了,八角形彩绘穹顶。整座木塔塔心为无暗层,高大空旷的空间正好布置塑像,增强了佛像的庄严感,这是应县木塔在使用功能的合理设计,堪称古建中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平坐较下层者向内移置,内柱移少而外柱移多,佛像的布置最为庄严齐整。佛坛近正方形,较下面任何层都大,几乎占据了内室的全部平面空间。束腰木质佛坛面阔6.99米,进深7.24米,高0.62米,总面积约50.57平方米。坛上供像共九身。</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第五层彩塑:毗卢遮那佛,通高3.25米,像高2.35米,台座高0.85米,台座莲华直径2.28米。主佛位居佛坛正中,八尊菩萨均匀地排列在主佛周围,全持吉祥趺坐式。佛头型呈椭圆形,肉髻圆浑低矮,脑门发际正中作两个凸出的螺卷,髻中置宝珠。面型饱满滋润,长眉圆弯人,目珠微睁下视,慈祥且平和。他直鼻端唇,颌丰颐圆,长耳穿孔,五官颇富写实意趣。双手握物,但因偷盗人试图盗取佛像腹中经卷时,凿开了佛像的胸部,手同时被毁,新补手,故所握器物不明。佛像身着低胸通肩袈裟,外披僧衹支,下着大裙,双腿跏跌持吉祥坐于八角矩形莲华座上。</p> <p class="ql-block">八菩萨:</p><p class="ql-block">面颊饱满丰润,脖颈粗细适中,手作不同印相。他们均脑顶扎髻,耳后留两个小辫,头戴莲华冠或三角花形小冠,仅前排左一菩萨扎一竖髻和三小,不戴花冠,珠玉璎珞项圈蔽胸。其中七尊,上穿双层长短,身披涡纹云肩,袖口或作盘花,或作紧袖,或开衩;仅后排中间菩萨裸上身,斜披络腋,身披丝织云肩。八菩萨所蔽两层云肩,内层可及后背腰下。另外,四边角上的菩萨,前胸两乳均有涡纹圆甲遮护。菩萨手饰珠环,下着长裙,腰扎襞,长帛扎系腰间,又搭垂趺腿部后,依腿形流转折叠在莲华座上。八菩萨在服装上看大体一致,但在袖口、肩背、裤褶的花饰及款式细节和衣纹上力避雷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