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学民</p><p class="ql-block"> 炮台,我的第二故乡5</p><p class="ql-block">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3}</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文艺生活。别看我体育不行,五年级时,我还在学校运动会上得过第六名,拿了个奖状回家。别看我音乐不行,五年级以后,我也是班里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p><p class="ql-block"> 袁新勇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能写能说。我们五年级的班主任刘芳老师很看重他。刘老师找了一段相声《吃馄饨》,让袁新勇和我说。元旦在学校上台表演。从那以后,我就成了他的搭档。同时,班里的文艺委员金玉梅组织排节目,记得有个舞蹈《鄂伦春舞》,边唱边跳。唱词还记得几句:“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面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马,一呀一杆枪……”别人两三遍就能学会,我得学五六遍。刘老师教我们大合唱,有支歌曲到现在我还记得几句:“来来来来来,你来我来,他来她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来唱歌来唱歌来唱歌,我们大家一起来唱歌来唱歌……”</p><p class="ql-block"> 刘芳老师是部队搞文艺出身,拉手风琴一流,唱歌唱戏特好听。他非常重视文艺活动,还出作文题,让大家编写文艺节目。袁新勇写的相声《如此“多快好省”》,经老师修改后,让我俩六一儿童节上台表演,很受师生欢迎。后来学校参加二十一团的八一文艺汇演,我们又表演了相声《找舅舅》,获得特等奖。那年元旦,又在团部表演化妆相声《找舅舅》,还表演了双簧《过新年》。这样一来,我俩说相声全团有名,当然,主要出名的还是袁新勇,我只是个配角,最多得个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1960年上半年,炮台农场和二十一团合并为二十一团农场,学校也合并到炮台,叫作二十一团炮台子女校。下野地、小拐的同学回到他们团场上学了,二十一团的学生合到炮台,四五六年级编为两个班,我们五年级原炮台的同学是五甲班,二十一团过来的同学是五乙班。不久,因为管理处学校未建设好,该上初一的学生也在炮台上课,校舍很紧张。五、六年级各合并成一个大班,先在大大的陈列室上课,后又搬到原卫生队的大会议室上课。刘老师仍然是五年级的班主任。学校扩大了,班级扩大了,也更热闹了。</p><p class="ql-block"> 班上又增加了几个内地来的新同学。他们也和我刚来时一样,内地口音很重。比如甘肃武威人把大碗叫“大王”,把青年叫“亲娘”;四川人一口一个“老子”、“龟儿子”,你总以为他在骂人,其实那只是个语言习惯。新疆人把猪肉叫大肉,把猪油叫大油。山东人却把大肉叫大油,让人分不清他说的是大肉还是大油。他还把“来了一个人”,说成“来了一个营”,闹了不少笑话。我和袁新勇主动接近新同学,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农场的语言习惯。为此,山东来的秦长明和甘肃来的王克仁成了我们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1961年,六年级毕业那年夏天,二十一团组织夏收慰问演出队。以团演出队为一队,赴老炮台各单位演出;以学生为主,配以团演出队为第二队,赴中站、下八户的单位演出。我们学校抽了6个女生,有金玉梅、孙爱丽、李素梅、孙洪喜、吴崇梅、刘万荣等。主要是歌舞节目。李素梅歌喉很好,每次独唱演出都获奖。吴崇梅是五年级才来的河南同学,唱豫剧一等,连队职工特喜欢看她的演唱。就我和袁新勇两个男生,主要是说相声、快板等曲艺节目。团演出队配了一位从奎屯下放来的杂技团演员,会杂耍、魔术。他演魔术时,我和袁新勇给他作配角。另有两位笛子二胡伴奏的同志。刘芳老师领队,主要是负责学生管理和手风琴伴奏。我们有时坐槽子车(两匹马拉的像个槽子的车),有时坐团领导的专车“推推车”(一种车厢前置的柴油汽车)在连队巡演。</p><p class="ql-block"> 别看夏收紧张繁忙,职工很晚才收工,但一说看演出队的节目,热情相当高,服务也很好。每到一个单位,刘老师总要收集连队的好人好事,编进快板节目或说唱节目中,当晚就宣传出去,职工们很受鼓舞。当时风靡全团的兵团劳模谭树风、王秀英、陶文斌都是我们宣传的材料。我们有幸在夏收第一线一睹这些劳模的风采。当然我们这些演员面条不少吃,西瓜也管够喽!这在学校或在家是很难享受上的待遇。这次校外活动,使我知道了农场有多大,距离团部有多远,职工有多么辛苦。团场建设多么不易。</p><p class="ql-block"> 刘芳老师带班,使我喜欢上了写作文,知道了什么是相声、什么是双簧,还学会了具体劳动。让我更好的融入班集体,让我开阔了眼界,懂得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一个人只要肯学,老师、学生中都是先生,学校、社会都是课堂,可以学到好多好多知识,可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p> <p class="ql-block">小学同学王克仁、张学铭、李铭(2012)</p> <p class="ql-block"> 炮台,我的第二故乡6</p><p class="ql-block"> 勤工俭学,艰苦锻炼</p><p class="ql-block"> 勤工俭学是这所学校的一大特点。炮台学校校长郭映中曾赴北京出席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代表会议。从四年级我们班就投入勤工俭学劳动。有的班负责养猪、养鸡、养鸽子。我们班主要是饲养兔子、鸭子。一到下课,大家忙着往兔子圈和鸭舍跑。快放学时,一筐筐的大鸭蛋提到食堂,司务长给予登记造册,全班都觉得有光彩。</p><p class="ql-block"> 秋天拾棉花的季节,四五六年级都要下连队拾棉花。我们在炮台东边的畜牧队拾棉花。学校也开展劳动竞赛,什么“超英赶美”、“放卫星”。吃住在连队,早出晚归,两头见星星。我拾棉花一点不行。比袁新勇差得远,更比不上那些坐“飞机”、“火箭”、“卫星”的同学。像张桂兰、王文兰、杨寿林、金玉梅她们一天拾70、80公斤甚至100公斤。我从10多公斤到20多公斤,最多一天能拾30几公斤。这种劳动一干就是一个多月。</p><p class="ql-block"> 第一年我不太适应。说新疆是“早穿皮袄午披纱,抱着火炉吃西瓜”一点不假。十月深秋,人们早晨下地,得穿棉衣,快中午时只穿个背心,晚上回家时捡好多罢园的西瓜,晚上在火炉边吃着西瓜。十一月,天寒地冻,我穿的比较单薄,冻得我浑身发抖,停不下来。老师怕有什么毛病。安排人送我回家休息。我在家呆了一天,棉衣底下加了件旧毛衣,又赶回连队干活了。第二年我们到玛纳斯河北的七连拾棉花两个月。最后在雪里面抓棉花,我们的手一个个被冻得又肿又裂。每到秋收总结兑现时,有的同学最多能得到100多元,而我才能拿回家30多元。就这,能让我们忘掉劳动的辛苦!母亲却抓着我的双手直掉泪。</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生活已经非常艰苦。由于我们家搬到新队部,离学校太远,我也只好住校。在学校只能吃两顿淀粉馍,一顿也只定量一个馍。淀粉馍就是把苜蓿或玉米皮晒干粉碎,掺和一点点看不出来的玉米面做成的馍,手拿得重了可以碎落在地上。早上喝菜汤,不是南瓜汤,就是冬瓜汤,浓浓的,咸咸的,我觉得挺有味道。大家排长长的一队,在一个大大的木桶边打汤,拿的碗一个比一个大。半上午,举手喊报告解手的越来越多。大家的目光不是看老师,而是瞅着窗外,看敲钟老王头是否从厨房出来。都等着吃那个淀粉馍和南瓜菜。四年级有几个男生忍不住饥饿,跑到食堂偷了几个淀粉馍,受到开除队籍的处分。那时偷吃的可是大错啊!</p><p class="ql-block"> 开春,刘老师带领我们种地。种的有玉米、洋芋、蔬菜等等。翻地、平地、开沟、浇水,都是学生干。男同学夜里浇水很好玩的。地里流水潺潺,地边同学们笑声阵阵。大家议论着,秋后煮玉米、煮洋芋吃,夏天的蔬菜给老师送去。虽然艰苦,大家仍然乐呵呵的。夏日,老师带我们到戈壁滩拾柴禾、砍野柳枝。柴禾用来冬天引火,柳树枝用来编抬把和簸箕。抬把是农场常用的抬土运肥的工具,簸箕实际是个装土的筐。我班李铭是劳动好手。他编的抬把两个人抬着很方便。我来到野外一看,好大的戈壁滩,一望无际的白碱土和碎石头。不远处会有几棵野柳或胡杨,显现出勃勃生机。我想,要是把这里开发出来,得种多少粮食啊。老家的土地那么紧张,这里有这么多闲地。原来新疆最缺的就是水,每年全靠天山化点雪水灌溉农田。水源不解决,拓荒就是梦想。</p><p class="ql-block"> 突然,我发现前面有一片大水滩,波光粼粼,水面上似乎还有沙包树木。我快快跑过去看,却什么都没有。老师说,这叫沙蜃,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是热天气候造成的虚无缥缈的景象。太有意思了!</p><p class="ql-block"> 1961年8月,我们一帮同学,走路到20多公里的下野地管理处中学看招生榜。我的名字赫然列在其中。我自豪地想,我将是家族里第一个上中学的人了。我们都很高兴:我们就要离开我们的家,到“外地”去上学了,就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岂不知,到管理处、十九团上学,和在炮台上学差不了多少。</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六甲班毕业照(1961)</p> <p class="ql-block">六乙班在四年级时与炮台同年级合并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首届小学毕业生照片(1957.7)</p> <p class="ql-block">小学同学炮台聚会(六甲班六乙班合影1991)</p> <p class="ql-block">六甲班老同学合影(1991)从左至右:王克仁 、王珍香、 林祖玉 、张桂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太新 、杨寿林、 张学铭 、刘芳老师夫人 、张庆华 、王文兰 、叶晓琳 、袁新勇</span></p> <p class="ql-block">左起:张有玉、龚建科、欧阳进生、李铭、张学铭(2010)</p> <p class="ql-block">当年老同学奎屯聚会(2017)前排左三是金玉梅</p> <p class="ql-block">备注:作者 张学民,原新疆兵团石河子炮台中学书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