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信阳市羊山中学“红领巾讲红色故事”第八期

Yeah✌️

<p class="ql-block">  喜迎党的二十大,信阳市羊山中学开展“红领巾讲红色故事”系列活动。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本期红色故事《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红旗》,讲述人8(18)中队曾曦。</p> <i>朗读音频</i> 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红旗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五更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开拓进取、奋斗不息。这部影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河南新县的刘名榜。</p><p class="ql-block"> 刘名榜,1902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郭家河乡莲花堰村,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带领农民自卫军参加白沙关“万人暴动”,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离开鄂豫皖苏区,国民党调集重兵“清剿”根据地,鄂豫皖苏区进入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时期。1935年7月,刘名榜被任命为经扶县县委书记。他领导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进行反“清剿”斗争,为红军筹集给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为深入发动群众,刘名榜采取“敌上山,我下山”的斗争方法,将游击队化整为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调查保、甲长的活动,摸清敌人动向,适时出击,镇压首恶,并积极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不久,他就担任了罗礼经光中心县委书记,领导鄂豫边区的革命斗争。3年游击战争中,刘名榜领导鄂豫边区的广大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保证了大别山革命火种不灭、红旗不倒。</p> <p class="ql-block">  在抗战时期,刘名榜一直没有离开过鄂豫皖根据地,使我党在这里始终保持着一支武装力量。他率领游击队为新四军四支队提供兵员、物力、财力和收容伤病员。他还到郭家河、白马山、卡房一带开展工作,恢复党组织,重建经扶县委。</p> <p class="ql-block">  1946年7月,中原解放军主力突围之后,敌人的反革命气焰嚣张,国民党出动了一个新编正规旅的兵力,在当地保安团的配合下,对这块革命根据地反复“清剿”,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面对恶劣而复杂的形势,刘名榜带领中心县委和游击队一直在经扶、罗山、黄安、麻城等地坚持斗争。在敌人的残酷的“围剿”中,他们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一连数月被敌人围困在深山密林中。敌人还把刘名榜的母亲和妻子带到山上喊话,要挟刘名榜屈服,而刘名榜却鼓励同志们:“无论斗争多残酷,生活多艰辛,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让大别山革命的红旗在我们手中倒下!”在他的率领下,游击队多次主动出击敌人,惩办了一批极为反动的保长、叛徒,打击乡保武装,在大别山造成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只剩下以刘名榜为书记领导的罗(山)礼(山)经(山)光(山)中心县委。刘名榜率领一支近百人的游击队,以天台山、老君山为中心,顽强地坚持着游击战争,使革命的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刘邓大军对这支革命武装极为关心,进入经扶县的第六纵队一到新集即派人四处寻找中心县委和刘名榜。中心县委和新集人民也在翘首以盼,积极准备迎接大军。</p> <p class="ql-block">  8月31日,经光县委书记、游击队长邱进敏带着8名游击队员下山迎接大军,第六纵队政委杜义德、司令员王近山热情地接待了他们。9月1日,邱进敏一行4人携带着第六纵队首长赠送的枪支弹药,满怀喜悦地返回了游击队驻地。了解情况后,刘名榜立即带着游击队员连夜下山,后和第六纵队十七旅旅长李德生胜利会合。刘名榜将多年来坚持大别山的斗争情况及大别山区的敌情向李德生作了详细介绍。李德生对刘名榜坚持大别山的英勇事迹早有耳闻,见面之后,更是喜不自禁。至此,长期坚持大别山游击战的刘名榜和战友们,几经周折终于和主力部队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 后来,刘名榜任中共鄂豫区第二地委委员、经扶县委书记。他参加创建和巩固大别山解放区的斗争,组织群众拥军优属,保管刘邓大军留下的物资。</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刘名榜曾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监委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因持续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大别山敌后斗争,刘名榜被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称他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红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