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风光(一)张家花园 大理古城 2020.09.25.

唐老鸭

<p>  风花雪月,自在大理。</p><p> 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大理四景——风花雪月。</p><p> 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千年时间长河中,慢慢沉淀了一种属于大理的气质。山水与禅意、历史与民族、悠然与时尚……大理的魅力在多种元素的碰撞交融中,吸引着无数旅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他们各具性格,但在大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舒心方式。</p> <p>  大理张家花园,白族民居姓氏文化建筑的代表作、大理二十一世纪大理民居旅游的名片。</p><p> 大理张家花园总占地20亩,其中园区占地8亩,于2000年8月8日重建,2008年8月8日开园。历时8年恢复建成,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8800万元。</p><p> </p> <p>  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在苍山圣应峰下,高天流云、仿佛看见梦幻中的海市蜃楼,与观音塘妙香古寺的须弥境界寺庙建筑群、相映成辉,组合成为天上人间的大理美妙建筑胜景。</p> <p>  走进张家花园——进入乌托邦梦幻世界。</p><p> 如梦方醒、似曾相识、神奇的建筑艺术,美妙的诗画长廊,姓氏文化的照壁,簇拥的山茶花世界,令人向往的白族皇宫。失落的白族民居建筑,辉煌灿烂,留下你的倩影,走进你的桃花源。</p> <p>  张家花园内有大理最长的民居书画长廊,尽显大理文化风采,连绵不断的书画长廊长度达880米,成走马串角楼和走马转阁楼格局,分二层游路不遮阳、不避雨游尽全园翰墨丹青,众多的建筑门窗造型使张家花园成为中国门窗博物馆。</p> <p>  亚洲文化十字路口古都的大理白族民居,彰显世界建筑文化的聚合,花园呈三横三纵格局,之所以称梦幻建筑,缘多少代大理人想建而没有建成的理想建筑。</p> <p>  彩云南院。</p><p> 百鸟朝凤的唐时南诏古国,二十六个民族的历史典故。凤为国王,百鸟成图,八字形的照壁紫气环绕,仿佛有王依稀居临天下,六诏归一、苍山洱海、生平盛世,南诏古国的一代枭雄的铁铸乾坤。</p> <p>  园中六院由彩云南现、海棠春雨、鹿鹤同春、西洋红院、瑞接三坊、四合惠风,六院一园各领风骚,建筑地理文化的完美写照,穿越唐风宋雨,汇聚世界文化的建筑艺术。</p> <p>  三坊一照壁。</p><p> 古代白族先人的伟大创造,大理民居的风花雪月艺术化身,典型的白族民居。三坊围合、照壁反光、大理石彩绘泥塑、砖雕木雕、景德镇瓷板画,大理白族的木雕、雅致的厅堂、百子戏春的繁华故事,览尽白族民居的奢华。</p> <p>  西洋红院,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白族民居的洋装。</p><p> 唐宋时的大理,多元文化的集散地,包容的南诏大理古都,吸纳中原文化、亚细亚文化、西方的建筑佛学而成为东南文化桥头堡,华丽的大理石造就了世界文化的精彩院落。</p><p> </p> <p>  鹿鹤同春,白族灵魂的栖居地。</p><p> 鹿鹤同春又名(六合同春),是大理白族民居的梦幻建筑。六合是六个大院组合的建筑群,代表了宋时大理国六诏合一的历史典故,是张家花园的枢纽建筑。从院中可达每一个院落,院中牌坊照壁、空中楼阁、仿佛进入海市蜃楼、壮丽宏伟。</p> <p>  四合五天井。</p><p> 国学和理学思想的艺术结晶,大理农耕文明与家训的主题建筑,汉风坊屋的千古绝唱。</p> <p>  镜花园,张家花园的园中之园。</p><p> 琴棋书画、鸟语花香、亭台楼阁、水榭船舫,云中的世界国色天香、山茶花的艳甲天下,白族的后花园,江南园林的大理园观。</p> <p>  近水楼台先得月,张家花园的六合同方亭,览尽风花雪月,自在大理。</p> <p>  大理古城。</p><p> 大理古城又名叶榆城、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现存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3平方公里。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p><p> 大理古城外方内曲,城郭结构独特。城中高耸的五华楼下,复兴路与文献路一气贯通,从文献楼沿文献路北望,大理古城仿佛古代帝王在苍洱之间盖下的一方印玺,呈现一种绝无仅有的“王手握玺”的城郭形态。</p> <p>  城内呈棋盘式布局,深街幽巷、东西纵横、南北交错,形成了五纵八横的“方格网状”坊巷格局,有九街十八巷之称。</p><p> 全城建筑清瓦屋面,卵石砌墙壁,透着古朴、别致和优雅,是中国现有形态最独特、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p> <p>  大理古城五华楼。</p><p> 大理五华楼最早修建于唐代,是南诏宴请贵宾的地方。五华楼历经千年沧桑,多次被焚毁和重建。最后遗存的是明代初年的五华楼,后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除。</p><p> 今日所见之五华楼建于1998年,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层建筑,第一层为台座,上面三层为楼。</p> <p>  大理天主教堂</p><p> 大理古城天主教堂坐落在大理古城人民路一静谧的胡同里,建于1927年。</p><p> 天主教正式传入云南是在明末清初之际,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南朝“永历皇室”中入了教的皇太后、皇后、皇室随员等;二是四川部分教友迁移到了云南东北部,也就是今天昭通东北部盐津县等地,随后有四川的神父从宜宾到云南进行牧灵访问和传教工作,由此展开了天主教在云南的进一步发展。</p> <p>  大理古城文庙。</p><p> 大理文庙始建于明代初期,旧址在现大理一中校本部大门东,大理文庙的建筑几经变迁和拆毁,</p><p> 历史上,大理曾经是云南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是闻名遐迩的文献名邦,明清时期在大理地区文庙多达16座,长期以来,以大理文庙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丰厚内涵,对大理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p><p> </p><p> </p> <p class="ql-block">  大理文庙是大理古代兼县府,双重身份的先师庙,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大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建筑价值。</p> <p>  大理古城洋人街</p><p> 大理洋人街位于大理古城护国路,西起滇藏公路。在古城,大理洋人街原名“护国路”,意为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东西走向,长10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西起滇藏公路,交博爱路、复兴路等主要街道。</p> <p>  大理古城玉洱园。</p><p> 大理玉洱园位于大理古城玉洱路中段北侧,占地28亩。原址为清末民国初期的大理农林试验场,抗战时辟为“志丹公园”,解放后为林业部门的果木苗圃基地。在大理古城建花园,是大理的文化传统,曾有默游园、吴家花园、杨家花园等。明代大理文人李元阳《咏吴家花园》诗称:“叶榆城在碧江涯,城里园林爱种花;韦向杜陵荒草满,莫嫌践步入君家。”</p> <p>  大理玉洱园集白族建筑精华,外部为飞檐翘角的白族门楼和典雅精巧的三方照壁,以及檐群彩画的围墙。园内以石块镶砌的多形状的白族花台为主体,栽种大理的名花异卉,间有茶室、碑亭、石坊、水池点缀,形成富有大理古城传统花园的浓郁风趣。</p> <p>  幸会大理小仙女主题餐厅。</p> <p>  美味的《气锅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