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 于正发 勾凤霞</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于正发</h5> <p class="ql-block"> 1969年的7月,我们九名天津知青和一名上海知青,在老职工李滨和老杨头的带领下,去欧根河的下游,北山河套脱坯烧砖。 </p><p class="ql-block"> 选择在山脚下不远处的河套边,作为脱砖坯工地,真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又选在工地附近比较高的土岗上,盖起了临时宿舍也确实合理妥当。盖房子用碗口粗的桦木杆子,一字排开埋在半米多深的沟里围成四个牢固的边,在一侧留下门,另一侧留了窗户,四个角又用更粗的木头杆子深埋固定住四边。然后就地取土和成泥浆把木杆子缝隙糊上。上房梁后盖上油毡再钉上木杆固定住。屋里,十二个人的大通铺,是用木杆子搭成的,床上铺上厚厚的干草,坐在床铺上一伸手就能够到挂在房梁上的鸡蛋篮子。(房子矮床铺高)一间宽敞的大宿舍就这样竣工了。看着每人一身泥浆两手泥,再望望自己盖起的房子,还真有股子自豪感。后来,我们又砍伐了不少“站干”备在房子前面,准备要搭建储存砖坯的棚子。</p><p class="ql-block"> 这里,清澈的小溪流淌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草甸上,水泡子星罗棋布,塔头像大块的海绵那么柔软,踏上去还有弹性,不远的树林里,不时传来小鸟的叫声,草甸里青蛙呱呱歌唱,小鱼小虾自由繁衍生息。这一片水草丰美鸟翔鱼跃的景色深深把我们陶醉了。我们房后就是一个小水泡子,每天在泡子里,下上用柳条编的“鱼须顿”(音译:捉鱼小篓)捞鱼、捉虾,再在树林里、草甸上采摘野姜葱、野花椒,放上一把盐这就是一顿美味的“河鲜”。干一天的活,收工回来,跳进那满沟沟的水里,洗尽一身的疲惫,什么苦累全抛到九霄云外,就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那么惬意。</p><p class="ql-block"> 七月,连着下起了几天雨,气温也随着下降,早晚有些凉意。这几天,房后水泡里,我们下鱼篓的绳子标记都看不到了,河水也涨了许多。老杨头说;“雨如果照这样下,很有可能会引起山洪暴发。”他的提示,虽然让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感觉到我们从海边长大的,又都会水,这又算的了什么呢?大不了我们游也游回连队了。晚上,拖着一天的疲惫,在你一句我一句的调侃中,大家很快进人了梦乡……。第二天一早,不知是谁的喊声惊醒了大家,发现屋里水都快淹到床铺了,水面飘着大家的鞋像一叶叶小舟。水顺着门缝和墙的缝隙还一直的往里灌,用力打开门,大水瞬时冲进屋内,屋里屋外水一样深了。放眼望去,我们所在北山河套和不远的山脚下,连同我们工地附近,大水灌满了沟沟叉叉,漫过了甸子,漫过了塔头,水泡子看不见了,只见一片汪洋……。工地上没来及烧制的砖坯,被大水淹没还原了本色,没留下一点痕迹。这时的北山河套没有了鸟语声声,没有了涓涓流水,没有了往日的欢笑。水的来势傲慢而不可阻挡。急躁不安的欧根河,被就势而下的山洪激怒,跃然出槽,失去了往日的温柔沉稳。这时,只听到远处传来山水与欧根河水的哗哗怒吼,远处山水飞流直下,塔头沟里,水流湍急,被水冲弯了腰的小树一会儿没在水里,一会儿又坚强地直立起,只有门口不远处的高高的沙堆,还没完全淹没。老杨头一手提着大锅,一手提着所剩无几的面粉,趟着没膝深的水爬上了沙堆,支起了大锅烙饼,没等烙上几张就被迅速上涨的水给淹没了。看到这一切,我们心想:这几张饼就留给老职工吧,经过商议,我们决定回连队。</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年轻气盛,老杨头的劝说没能动摇我们回连队的决心。大家不由分说动手扎起了筏子,用房前的“站干”纵横交错三层,又用几个人的背包带扎好、捆牢。把十几个人行李都装上筏子,上海知青叶康不识水性,我们就让他坐在行李上。剩下我们九个天津知青一边四个人,一人在前面拉纤绳,一脚深一脚浅地趟着齐腰深的大水往连队的方向走去。身边的水流,让我们感到就像秋天乍寒的冰冷。以前,听老职工说山水冰凉还不已为然,这回我们可领教了。这个凉可真是渗透在骨头里的。双腿被蒺藜狗子扎破的伤口,在刺骨冰凉的水里,钻心的疼痛,上牙下牙“咯咯”直打架,身下的命门抽搐的没法被用语言形容,好像不使劲抓住就要抽回小腹那么难受(是冷是痛就是现在也说不清楚)。扶筏的手是绝对不能松的,另一只手就死死地攥住命门。饥肠辘辘全身发抖,没有谁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筏子上的叶康一只手紧紧的抓住筏子的背包带,一只手高举毛主席语录,颤抖地领着大家高喊着:“下定决心,不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十个人的喊声盖过哗哗的流水声,当的壮观场景,就像是战场上面对最严峻的生死考验那么英勇无畏。我们互相提醒着脚下遇到的情况,竭尽全力推着筏子前进。前面就是塔头沟,水更深了,们的脚已经踩不到底,只能踩水推着筏子前进……。这时刘金和的腿抽筋了,(这可是很危险的)大家又是一通慌乱,你一句我一句地说:“放松”,“肌肉放松,不要紧张”,“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松手。”“不能被大水冲散。“咱们一个人也不能少”。那时没说出口的是:死也要死在一起。几十米宽的塔头沟,现在的水流竟然几次把我们冲向下游,这时我们已经筋疲力竭,控制不了筏子方向,有人提议干脆把牵引绳缠在小树上稍作休息。结果刚拴上,小树被水浪压弯埋在了水里,筏子随之下沉,捆在筏上的行李被大水冲落,叶康也掉入水中连灌了几口水,我们赶紧上去两人把他从水里架起。又紧忙放开缠在树上的绳子,索性任筏子在水中漂流……。不知道漂流了有多久,是几颗稍大的树死死地挡住了筏子才迫使它停下来,这时大家总算松了口气,起码不担心被水冲散了。饥饿和寒冷让我们暂时放弃了回连队的念头,把筏子上的牵绳牢牢的缠在大树杆上,大家分别攀上了几棵大树。树在大水中摇曳,树下水流湍急,我们在树上随时都有连同大树一起被冲走的危险。我们脱掉湿透了的衣服拧干挂在树枝上,这时才感到前胸后背,被树枝划破的伤口,被风一吹更加疼痛。赤身坐在树上,享受着阳光的沐浴,贪婪的感受着阳光的温暖。这时衣服也干些了,穿在身上,大家才开始辨别我们所在的位置,最终搞清楚我们根本就没走出去多远,工地宿舍就在附近。于是决定还是先回到住处等待时机吧。回去的路就顺多了。回到住处,我们个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老杨头和李滨笑着向我们打着招呼。我们十个人爬上了房,头枕房脊,脚蹬着房沿上用来固定油毡的横木,十个人一个挨一个躺下,不敢轻举妄动,就怕滑到水里。渴了伸手在房梁下就可以舀到湍急的水,饿了舔舔嘴唇,咽下唾液只能忍着。这时看老杨头端坐在房脊上倒是比谁都有精神。据他自己说,在我们筏子走后他拿着他的酒壶提着鸡蛋篮子就上了房顶。渴了有山下来的水,饿了顺手就拿着鸡蛋直接磕到嘴里,一口酒一口生鸡蛋,衣没湿,肚子不饿。现在想想姜还是老的辣呀。我们躺在房上咪着眼却没人敢睡觉。唯恐睡着了会掉下水。必竟我们是两天没进食了,身上一点力气都没有。不知道又过了多久,有人听到喊叫声,好像是在叫我们,每个人兴奋地都竖起了耳朵,瞪大了双眼,但谁都没有力气站起来。别说是站起来,就是起一下身,都感到眼前发黑,头发晕。为了给连队的人提供我们所在位置,我们只能把衣服缠在木杆上,高高的举起。但因水流太急他们没能冲过塔头沟,第一天的救援无功而返。第二天做了充分的准备,天津知青刘亚东用“28”拖拉机轱轳内胎做成救生伐,把连队食堂做的包子放在上面,和几个战友又来救援我们。这天水流已经减缓,但也只有水性好的刘亚东闯过了塔头沟。我们看到他的身体,被刺毛果树枝(音译)刮的是遍体鳞伤很是心疼,而他见到大家的第一句就说:“包子还温,大家快吃吧。”当时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让我们个个热泪盈眶。吃着包子就像过大年那样的欣喜若狂。事后我们才知道是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养蜂人,给连队报的信。</p><p class="ql-block"> 山水不再咆哮,发怒的欧根河拖着疲倦的身躯缓缓漫过草甸,塔头沟水慢慢退下。我们一个也没掉队,安全回到了连队。三四天之后我们又回到了北山河套,去找回大水中滞留的行李。</p><p class="ql-block"> 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北山河套的涓涓流水,重现出欧根河温柔的魅力。这次山洪暴发据说是历史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也就在同一天,独立二团新建十五连指导员王华津,为了抢救落水知青,被无情的大水冲走了,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后来被追认为我们党的优秀好干部。</p><p class="ql-block"> 欧根河啊,你让我们年轻的生命,经受了这历史罕见的山洪暴发,在那严峻的考验中,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们想念北山河套,我们眷恋欧根河。 </p><p class="ql-block"> 让历史见证吧,可歌可泣的欧根河。</p> <h5>以上两张照片都是我们班男同学</h5> <p class="ql-block">后记:这篇文章,是我同班同学,于正发和他夫人勾凤霞的作品。也曾发表在天津知青为纪念下乡四十周年而出版的‘用心记住的那段岁月’回忆录中。当初,我看到这篇文章,内心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文章中的天津知青,都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没有分到一个连队)我们是六九年五月下乡,他们在七月就遭遇到洪水,忍受着饥饿,寒冷,和随时被大水冲走的危险。当时,他们才十七八岁,刚刚从校门迈入社会,就经历了这么严峻的考验,在生死线上走了一趟。万幸的是他们都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把这篇文章做成美篇,和我以前做的有关知青的美篇,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知青那一段鲜活的青春经历,和我们如何用蓬勃的青春,为共和国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br><br><br> <br><br><br><br><br> <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