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11日下午,萍乡市2022年“天工杯”高中语文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在春意盎然的上栗中学胜利校区落下帷幕!我校杨颖萍老师在本次优秀课例展示活动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学实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寻幽入微慷慨悲歌,慎思明辨生命要义</b></p><p class="ql-block"> 本次比赛杨颖萍老师选择了《项羽之死》这一倾注了司马迁全部热情、精力与艺术才华的文本。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推理、评价的思辨技能理性阅读文本,在细读之后演绎项羽真性情,在质疑新编之中明晰生命价值,通过读史明智感悟生命意义。</p> 亮点之一在于巧:杨老师巧以项羽慷慨悲歌为抓手,一唱三叹,融对比阅读之法,学生于不同情境之中演绎有血有肉、多重性格的项羽。 亮点之二在于实:学生在运用分析、推理、评价思辨技能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演绎项羽形象,评价历史事件,升华对生命的思考与表达,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亮点之三在于新:以角色代入法、故事新编法开展语文活动,古文新读有创意,纵向拓展有广度,挖掘内涵有深度,向死而生的主题挖掘、板书设计,令人印象深刻。<br></h3> <p class="ql-block"> 精准的目标定位、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精彩的课堂生成相互交融,“思辨课堂”异彩纷呈,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萍乡市高中语文教研员朱红梅老师结合对大赛的思考,对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落实。</p><p class="ql-block"> 1.文本解读是关键,读精神见天地;</p><p class="ql-block"> 2.情境任务是契机,多对话重应用;</p><p class="ql-block"> 3.语言建构是本位,品特色挖內涵;</p><p class="ql-block"> 4.创新设计是保障,见逻辑显匠心;</p><p class="ql-block"> 5.学生主体是重点,要信任须放手;</p><p class="ql-block"> 6.读写训练是抓手,善搭桥能落地;</p><p class="ql-block"> 7.个性作业是亮点,巧拓展实迁移;</p><p class="ql-block"> 8.板书生成是特色,扣思维求亮剑。</p> <p class="ql-block"> 精彩课堂得以呈现,离不开杨颖萍老师“十易其稿”“多多磨课”的苦心耕耘以及赛课团队的智慧付出。 作为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负责人,杨颖萍老师凝聚课题组团队力量,为比赛全力以赴。课题组全体成员悉心研究、讨论,最终在文本选择、课堂教学设计上达成共识,经过反复听课与打磨,精益求精。</p> <p class="ql-block"> 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巧妙将课题组的研究理论成果——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灵活运用思辨性阅读,进行教学策略的迁移,“诗文互通”,发掘出思辨性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个体发展、教师发展甚至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课题研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借得思辨三分味, 添与诗词一缕香</b></p><p class="ql-block"> 为探寻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路径,课题组成员在杨颖萍老师的带领下,将课题研究与当前江西省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新形势相结合,深入学习研究新课标,梳理研读新教材,对接高中古诗词课堂,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p> <p class="ql-block"> 不言而喻,高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甚至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之后,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培育目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被推上了教育改革的浪尖。</p><p class="ql-block"> 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其中多变巧妙的表达方式,隽永含蓄的历史内涵,充沛丰盈的情感态度……无不深深吸引着读者。在古诗词教学中贯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活化学生思维,助力学生更好地对古诗词进行深度理解,有效改变学生“诗难读、读诗难”的现状,鼓励学生读出多角度、个性化的阅读感受。</p><p class="ql-block"> 如何将思辨性阅读灵活运用到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是我们课题组研讨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 对古诗词进行思辨性阅读旨在透过诗词文本,触摸诗词的内在灵魂。在对“灵魂”的探研过程中,我们可以质疑、猜想、假设。在设立、质疑、推翻、再设立、再质疑、再推翻的往复过程中,确立最合适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固势,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组织开放性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解读诗歌,学生不但不会以畏惧的心态来阅读,还会在阅读中感受到探究知识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课题组成员以《登岳阳楼》为文本依据,精心设计,尝试通过三个问题打开学生思辨之门,在层层推进之中深入体悟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p><p class="ql-block"> 一、大胆质疑,鼓励个性化解读</p><p class="ql-block"> 诗歌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清人仇兆鏊评点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但有学生认为此处应该是“悲”。此时,教师不能一味地信奉名家评论而否定学生的理解,而应肯定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精神,并适时引导学生找出解读的依据,帮助其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质疑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辨的过程。此时,“喜”与“悲”之间思辨的关键在于程度:杜甫在疾病缠身、困窘孤寂的状态下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即便有“喜”,“喜”中也夹杂着“悲”。</p> <p class="ql-block"> 二、勾连对比,体会深层次差异</p><p class="ql-block"> 《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将孟诗与杜诗作比,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辨更易发现差别,抓住根本。</p> <p class="ql-block"> 三、学会反思,理解独特的诗风</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诗中强烈的情感最为触动人心。他的诗,蕴含一种厚积的情感力量。《登岳阳楼》先写了雄浑之景,后两联转入抒情。这种转变会显得突兀吗?</p><p class="ql-block"> 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不断反思、不断整理,才能读出其反复低回的情感,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p><p class="ql-block"> 如此三个问题层层推进,逐层解读诗歌,杜甫诗中的情绪变化渐趋显现,“沉郁顿挫”所指也就了然于心。</p> <p class="ql-block"> 经过深入的研讨、交流与合作, 课题组成员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虞美人》《李凭箜篌引》《夜归鹿门歌》等诗歌文本进行精心设计,付诸教学实践,最终形成了高中古诗词思辨性阅读系列教学案例。</p> <p class="ql-block"> 借得思辨三分味,添与诗词一缕香。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的指导,学生要转变角色定位,不能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我们的教学重点是让我们的学生敢于质疑文本、质疑老师、质疑同学,从而使古诗词的思辨性阅读得到有效的实施。在这其中我们也要学会用合理恰当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考量自己,在教学中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实现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高中古诗词教学探索之路漫漫,我们课题组将一如既往上下求索,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奔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