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辈子都在修行

大逸居士

<p class="ql-block">退休前两年我开始学习佛教的有关理论,也先后拜了三个学佛的师父。到今天为止,已整整了十六年了。我把学佛之前的个性签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改了,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五十八岁始学佛,如今己过十六春,生命犹似从头起,大逸依旧是少年。</p><p class="ql-block">这几句打油诗,写的也的确是我的真实状况。我突然想起王小波说的一句话來,“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体会其中的因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逸给母亲拍过不少照片,但合影却很少,上图是大逸在浏阳三中任教时与母亲的合影,这样的母子合照也显得特别珍贵,那年我35岁,年富力强。母亲刚好60岁,正当花甲之年。)</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宗教佛教与道教都是十分注重修行的。上百度查“修行”辞条是这么说的:修行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xiū xíng,释义:1、修养德行;2、美好的品行;3、操行;4、遵行;5、出家学佛或学道;6、行善积德。修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p><p class="ql-block">可见,修行并非佛道两教的专用名词,修行包含在人们的思维心理活动中,也包含在日常生活活动和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故然大众通常都会认可“人的一辈子都在修行”的说法,也一样认同“人生处处是修行的道场”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1967年19岁的大逸在母校浏阳一中后山上借老师的相机自拍的)</p><p class="ql-block">直到我在四川眉山边远山区的寺院长住近四年后,与和尚师父长时间朝夕相处,亲知亲见他们修行中的种种。内心生出无比的感动,知道我在这里不单是“作义工”,也是在修行。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炼也是无需讲求形式的。</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19岁的大逸和22岁的姐姐的合影,后面是临时闯入参与合影的姐姐的工厂同事王某。)</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包含了一切具有思辨性的学问,佛教思想的思辨性比中国传统儒家还要强得多。宋明理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思辨性的东西。所以佛教思想是属于哲学范围内的。</p> <p class="ql-block">(图为2017年夏天大逸与夫人佛净住成都期间在郫都区某湿地公园所拍)</p><p class="ql-block">四年前,一直在川西平原成都,眉山,崇州等地云游的大逸,打算回故乡湖南,转而在家修行。行前我认识了《美篇》,在《美篇》上发了两篇文章,一篇写心爱的外孙女妮妮,一篇写对寺院的留恋之情。其一被封,于是停下了笔。回到故乡后,除与家人朋友相聚,也常去湘东四大寺院之一的宝盖寺拜访。其中交往较多的就是在曹洞佛学院学了七年取得研究生学历的宗仁和尚。</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传统中,和尚们生活之地称为丛林。故名思义,和尚的修行主要是在山野里的寺院进行,当然,历史上也有许多寺院是建在城里的,有的还就建在城里的繁华之地。有的原來本是在郊外的寺院,随着城市向四周的不断扩展,己处城市之中。比如位列成都的十大古寺第二名的文殊院就是个典型,椐大逸母亲说,解放前在北门外,如今紧靠一环线,而成都已经开建四环线了,可以说文殊院己处成都核心地带了。又比如有川西第一丛林之称的原來在成都远郊的昭觉寺,也被包裹在成都市区了。不出成都市区,还可见到大慈寺,宝光寺等古寺。可这些年偏偏有些“有钱又有名”的和尚在城里建庙不象庙,宫不象宫的“高级殿堂式会所”,这个名是大逸取的,但看那结构与形式,就是一个高级会所,往来无白丁,出入有富豪,真不知这算是哪门子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修行无拘形式,修行即修心,修得一颗善心是至为紧要的。披了一件僧袍却不干啥好事的所谓师父比例不多但大逸却很是见了几个。他们想的永远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他也许让你有“救苦救难”需求的去拜观音,有少儿受惊的去“收惊”,见着香火钱就行,下文不问。特别是众人给戴上“高僧大德”的帽子,骨子里就多了三分神气,这些和尚有戒碟无戒碟在大逸心中就是个“假冒伪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心正不怕影子斜,大逸认得的师父多了去了,大都是正经修行人,走旁门左道的我管不了,但总有人会管管你的,要不,怎么会有“人在做,天在看”这一说法呢。</p><p class="ql-block">南无阿弥陀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