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白

白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民晚报照片</h5> 我姓白,对“大白”的称呼不陌生。年轻的时候叫我“小白”,过了中年,称我“老白”。当两个同姓人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小白”“大白”之称。其实,大白是医护救治人员的专属名词。随着人们与新冠病毒的抗争,大白的词意不断延伸,涵盖了各个领域。有医疗、急救、安保、物业、生活保障和社区干部、志愿者。那些从头到脚,白衣裹身,再戴上面罩、手套鞋套,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人,大家都称他们为“大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照片提供:夏 丽</span></p> 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后,疫情防控拉响了警报,大白走进了我的视野。医院、超市、社区、机场、车站、高速路收费处等人流密集的地方,都有大白的身影。我对大白的印象是:矜持、亲和、端庄、威严。遇见大白,总是让人肃然起敬,然后保持距离,就像一堵由防疫者筑起的白色屏障墙,坚实而又牢固。<br>  大白的工作既琐碎繁杂,又劳累辛苦,风险性极高。说他们苦,一身洁白的防护“戎装”,拉链紧锁,密不透风,仿佛把自己装进密闭的衣袋中。穿上它动作笨拙,坐行不便。热时,大汗淋漓。冷时,喘不过气来。连喝水都要控制,以减少如厕的频次。说他们难,面对封控在一个区域内成百上千的居民,时间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两月,全方位负责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吃喝拉撒睡都得操心。说他们险,病毒不长眼,看不见,摸不着,自身的感染风险极大。<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陈崇军</h5> 尽管如此,我身边有许多朋友,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争当疫情防控的“逆行者”,无不令人钦佩和动容。我也想成为大白中的一分子,由于“超龄和健康”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在女儿作为支援到街办、社区的“下沉干部”,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斗中, “小白”变“大白”,也算是了却了“老白”之心愿。<br>  按照属地管控的原则,女儿就近分配到我家居住的社区,参与防疫工作。大白们的工作地点在我家小区门前,几张简易的办公桌椅和消杀、测温器具及物品,就是他们的工作岗位和歇脚休憩的场所。面对封街封院的“战时状态”,他们每天早晨在这里打卡,分领任务。有的把门值守,有的爬楼送物,有的入户登记,有的环境消杀,忙得不可开交。<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卢保平</h5> <p class="ql-block">  去冬今春,小区连续多日封控。要求进行全员核酸采样筛查,原则是不失一处,不漏一人,应查尽查,动态清零。平时宽阔的活动广场,临时搭起了彩色遮阳棚,酒精、棉签和试剂管摆放在白色的方桌上,好像是个简陋的“手术台”。大白们天不亮就开始忙碌,小喇叭分区分片地吆喝着“下楼,做核酸”。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扶老携幼,有序列队,彼此间隔一米距离,鱼贯而行,接受采检。毕竟经历了三年应对疫情的熏陶,大家习以为常,不再有抱怨、慌乱、焦躁和抵触情绪,配合度极高。再看大白们言语和蔼,行为雅致,技术娴熟,“扫码、采样、检验”一气呵成,成为小区里一波又一波筛查感染病毒的风景线。</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木 南</h5> 我曾做完核酸采样,拨开手机里的“健康一码通”问大白:“啥时能出结果呢?”<br>  大白风趣地回答:“24 小时内大白不来找您,就是没事!要是有事,第二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br>  话语一出,逗笑旁人,缓解了现场紧张严肃的气氛。然而,采检过后,人群散尽,院落冷清,死气沉沉,这是值守大白最难熬的时光。尤其是管控升级期间,他们呆在寒风凛冽露天下,工作超过十多个小时,独守空寂。时而坐一坐,时而歪一歪,时而起身踱几步,舒缓筋骨。还有的用手遮屏,倚靠房檐树下刷手机,排遣寂寞。甚至连餐食都是聚在简易的伞棚里,就着凉风吃盒饭,着实让人心疼。看着那些脱掉口罩后露出稚嫩娇容的小女生,禁不住让我想到自己的孩子,心底泛起缕缕爱怜和不舍的情愫……<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性情中人</h5> 有一天,女儿去大门口值守,不到三岁的外孙女哭着闹着要同行,我只好跟着母女俩下楼。幸好看见几只流浪的小花猫,吸引住外孙女的注意力,女儿借机脱身离开。等到外孙女不见妈妈身影时,她开始大哭。于是,上演了一出“小蝌蚪找妈妈”的“闹剧”。尽管我使出了“喂猫”、“逗猫”、“追猫”等招数,始终安抚不了她的情绪,只得平心静气地告诉她:“妈妈去上班了。”<br>  她满脸泪花地反驳道:“妈妈没有去上班,她在门口做核酸呢!”<br>  我说:“是呀,妈妈帮助大家做核酸,那就是在工作。”<br>  她不听劝,挣脱了我的手,一把揪掉口罩,扯着嗓子喊妈妈,一边走一边叫。我赶忙抱起她说:“楼上的人都开窗看你呢,他们夸你是个坚强的小小志愿者”。<br>  她仍然不依不饶,拧拱着身子,朝着院门口的方向张望。无奈之下,我只好给她戴上口罩,领着去找妈妈。接近大白们的值守点,她迟疑了。站在十多米远的“一堆”大白,她根本分不出哪个是妈妈。这时,一个衣服上写有“保安”字样的大白,示意我止步,并厉声斥道:“疫情当下,不要乱窜,赶紧回去!”<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外孙女正在做核酸</h5> 外孙女被大白的威严吓到了,她不敢对抗,只得一步三回头地跟我回家。终于等到女儿下班了,她笑盈盈扑到妈妈怀里,嚷着要去“做核酸”。不谙世事的她,根本弄不清做核酸的意思,反而把“张大嘴巴,棉球戳嗓”,当成看病诊疗,真有一股“生病吃药不怕苦,阿姨打针我不哭”的犟劲儿。每次做完核酸后,她还不忘去领一张自己喜欢的“秦岭四宝”动物彩色贴片(出门贴),学着大人们出示“健康码”样子,拿到人前显摆。看得出,她已经不再畏惧大白了,反倒敬佩妈妈像个魔术师,摇身一变就成了威风凛凛的大白了。直觉告诉她:妈妈这个大白,既是她的健康保护神,又是大家的防疫天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陈照星</h5>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阶段性疫情封控刚刚结束,我们一家到西安开元商城购物。这里环境优雅,商品琳琅满目。外孙女初来乍到,情绪活跃,见什么都新奇。女儿索性把她赤脚放下,撒欢游走。来到“童鞋世界”,服务员笑吟吟地拿来小凉鞋,让外孙女穿来拭去。她很配合地晃动着小脚丫,任人摆布。可在大人眼中,鞋子不是嫌大小,就是嫌款式,挑三拣四,举棋不定。</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执着的媒体大白</h5> <p class="ql-block">  忽然,我隐约地感到有个身影伴随左右。我放慢脚步,扭脸看去。只见一个戴口罩的中年女士与我对目相视,似乎有些尴尬。但口罩遮掩不住她的笑颜,喜悦依然从她那微挑的眉梢和弯月般的眼睛上表露出来。</p><p class="ql-block"> 这时,女儿凑近我身边,轻声问道:“这人跟着我们好久了,你认识吗?”</p><p class="ql-block">  我摇摇头说:“不认识。”</p><p class="ql-block">  妻子说:“像是个照相的?”</p><p class="ql-block">  我这才看见她手里提着长长的变焦镜头和相机,斜挎包里露出的防护服,可以判定她是个“媒体大白”。</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温淑华</h5> 于是,我让女儿抱着外孙女过去配合拍照。远远地看大白与女儿友善地交流,与小外孙女逗乐,并未见她架机拍摄。<br>  这时,妻子也赶过去,与她攀谈一番。原来,她想拍一张“疫情后复工复产百姓购物的合家欢照”。她从我们一家进商场后不久,就盯住“角色”,如影随形,捕捉时机。可惜,抓拍未能得手。听罢,我很想止步重回柜台,还原“挑鞋试穿”场景,再造一次机会。但这种违背新闻真实的“摆拍”念头,很快就打消了。<br>  最终,执着的大白无功而返,她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茫茫人海中。<br>  我后悔当时没有追上前去,留问她的姓名。但我不无遗憾记住了,她和所有的“抗疫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大白”!<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5月11日</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快乐的小天使(视频)</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