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文旅:大境阁

凌兆木易楊

<h5><font color="#ff8a00">修葺一新的大境阁段城墙</font></h5> 上海老城厢人民路大境路口有一处沪上胜景,这就是一段长近30米的古城墙和建在古城墙上的大境阁,这是明代嘉靖年间留存至今仅存的古城墙,已经历了近470年的沧桑。虽然这个景点小到仅用几十分钟就能看个遍,但当你走上古城墙,依旧能感受到这古朴的建筑散发着的岁月气息。 <h5><font color="#ff8a00">上海老城厢地图</font></h5> 上海在元代建县但并未筑城,至明朝为抵御倭寇,于1553年仅耗时3个月,赶筑了一座高达8米、长达4500米的环形城墙, 沿城墙外面筑有阔6丈、深1.7丈的城壕,在城墙上先后修建敌楼5座、箭台20座,箭台呈方形,凸出于城墙之外,战时供瞭望作战之用。 <h5><font color="#ff8a00">清末大境阁</font></h5> 随着倭寇平息,建在城墙上的箭台也失去了军事作用。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上海县人集资在大境台上建造了一座关帝庙。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和四十六年(1618)城墙重修时,先后加高1.6米和1.3米。至嘉庆年间邑人再集资,将原关帝庙拆除重建,并于嘉庆二十年(1815)建造了一座3层庙宇式楼阁,主建筑为3层关帝大殿,飞檐翘角、花格门窗,是当时上海县城最高和最壮观的建筑。 道光元年(1821年),总督陶澍登阁观光后亲题“旷观”两字;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游此,题“大千胜境”四字刻于东首石坊上。两旁坊联为: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仙径别开云一线,世天此生阁三层。1909年,上海城厢自治公所将原“大千胜境”坊名易名为“大境”。这座石坊保留至今,也是老城厢最古老的石坊之一。 <h5><font color="#ff8a00">清末在沪外国人寄送的上海名胜明信片上是陈銮所题“大千胜境”牌匾</font></h5> 上海开埠后,城墙作为安全的屏障作用已基本丧失,而且城门低矮,经常拥堵不堪。1912年,上海拆城,改筑中华路和人民路,至此环绕上海县城已有三百六十年历史的古老城墙被拆毁。拆城指挥部设于大境阁内,因此大境阁及其下面的一段城墙得已保留至今,之后得以重修。 这段城墙成“凸”字型,原是箭台,而建立在箭台上的大境阁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三层楼阁。另外,当年射箭用的熙春台和登上箭台的21级花岗岩石阶,也都是明代遗物,有的砖上至今还有“上海城砖”字样的钤记。在4块覆于墙面、边角磨损不太严重的小石碑上,详细地记载着明嘉靖年间上海为抵抗倭寇、破土修筑城墙时捐资者的名录。 可以依次游览城楼、关帝殿、熙春台。漫步其间,仿佛看到上海人民抗倭时的金戈铁马。走进底楼暗廊,似乎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沪城八景”之“江皋霁雪”的年代……。熙春台建于清代,如今里面陈列着《上海老城厢史迹展览》,有图片、实物、模型置景等展品,展现了上海老城厢七百多年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诸方面的变迁以及南市的今日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