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拱桥河,一块荒芜在米仓故道上的歇脚之地,我听向导说,在他儿时这里还住着三四十户人家,后来陆陆续续都搬去山下的法慈院和城固二里。拱桥河,一块夹在重山之间形如铧尖的地方,说它是条河,其实就是两条山沟的交汇之处,这里曾经是往来于川陕的交通要道,民国以后就慢慢没落了。比起千年故道的漫长悠远,拱桥河也只能算作是迁途中微不足道的偏僻一隅。当我扒开齐人深的蒿草,映入眼帘的是散落一地的石块和瓦砾,时不时在杂草丛中可以看到几片陶瓷器皿破碎后的残片,在曾经的屋基地坪上,一丛杉树静静的站立着,守护着最后一位留守者孤独的坟茔,让人顿时感受到一种繁华散尽后的惨淡和凄凉。说实话,能够从眼前的景物看透人世间的风雨变换,并从内心迸发出丝丝伤感的人,除了诗人和作家,估计就只有那些在人生路上遭遇艰辛和坎坷的人莫属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抬起头来仰望天空时,蓝天白云的边际是一圈墨绿色,我才恍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米仓山的仓底。不知道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有些地方纵使繁华而时尚,当你走过千遍时,却没有一丝心动和留恋,然而有些地方当你一踏进它的瞬间,就会倍感亲切,有一种貌似曾经来过的惊诧,站在那里寻思良久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开。拱桥河让我有了这种感觉,如果这世上真有轮回,或许我的上辈子,要么是这条路途上负重前行坚韧的背夫,要么就是赶考路过这里名落孙山的秀才,但是不管是何等身份的人,能够跋涉千里来到拱桥河这么山高路远的地方,那他一定是有缘人和勇者。在我看来,只要是孜孜不倦并寻求改变的人,不分高低和贵贱都应该被我们所尊重。在那个年代象拱桥河这种地方,绝对算的上是不同命运人的精神家园,大家因不同的原由汇集于此,在一起经历过巴山风雨雪月,便各自闯荡天涯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拱桥河已经没落了,除了农家残破的墙垣和养蜂人,最能说明它前世今生的证物,就属横跨在谷涧的石桥了。我听向导介绍说,这座单孔石桥跨度约五米,由无数块石条堆砌而成,石条之间没有一点水泥或三合土黏合过的痕迹,在桥沿石条的接缝处,已经长出了几棵黄荆,有一颗紫藤的茎蔓缠绕在树枝上,与桥两边延伸过来的树枝形成天然的绿荫隧道,把整个古桥包裹的严严实实的,酷似在为其遮风挡雨,让人深深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怪异。如果没有向导指引,稍不留神一定会与这千年历史遗迹擦肩而过。石桥下的河床上,经过山洪的不断冲刷,形成了一道条形的深潭,据传说,里面藏有一口金石槽,后来被云游此地的高人给盗走了。宝失地衰的故事,虽然听起来玄之又玄,但是这也算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拱桥河沉寂于历史长河,而寻找到的最牵强而又婉转的理由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大山深处驿站的兴衰,看似让人有一些伤感和惋惜,其实这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个人拥有自由和幸福,无论是曾经居住在拱桥河的山民,还是路过此地的匆匆过客,谁都躲不过适者生存这一天然法则,改变是为了憧憬更好的未来。回程的路上我浮想联翩,拱桥河春夏秋冬的样子在脑海里一遍遍闪过,也许今年秋天再来山上探寻时,千年石桥上的黄荆、紫藤已经叶落归根;蜂农收获完黄灿灿的蜂蜜已经人去山空;残垣断壁四周的蒿草已经枯萎凋零,但是大巴山威武雄壮的身姿,将会变得更加清晰撼人,大自然也会把最耀眼的黄红蓝绿,最清心的风鸣水潺融合成一幅动态山水美景,呈现给热爱它的人们。如今的拱桥河,虽然已经变得偏僻而荒凉,但它却是让我魂牵梦绕,久久不能平静的诗和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