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两个师起义,成为中央红军三大军团之一,血战马家军无一生还

百草园主

1931年12月14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不足40天,驻宁都城的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000多人,在该军中共秘密党支部的领导下毅然起义,加入红军,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与当时的第一、第三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三大主力军团。 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原为冯玉祥西北军一部。早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在该部队开展过工作,是一支受过大革命影响的部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共产党员被迫离开这支部队,少数共产党员仍在该部队秘密开展工作。<br> 1930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冯玉祥战败,其西北军一部被蒋介石收编为第二十六路军,调甘肃省政府主席孙连仲任总指挥。赵博生受孙连仲邀请,担任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br> 当时的第二十六路军约3万人,编有2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分别是第二十五师(孙连仲自兼师长)、第二十七师(师长高树勋),骑兵第一师(师长关树人)。<br> 其中第二十五师辖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七十五旅(旅长李松崑);第二十七师辖七十九旅(旅长池峰城)、八十旅(旅长王恩布)、八十一旅(旅长施积柩)。两个步兵师辖6旅12团,各附炮兵、工兵、辎重、通讯各1营,约2万人。<br> 1931年2月,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第二十六路军从山东被调到江西“围剿”中央苏区。该部第二十七师八十一旅在永丰被红军歼灭大部,对二十六路军震动很大。<br> 1931年7月,蒋介石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第二十六路军为“剿匪”右翼集团军第二军团<font color="#ed2308">(按:此时关树人部骑兵第一师已成为蒋介石直接指挥的部队了)</font>,进驻宁都一带;9月,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其他各路军都撤出了中央苏区,蒋介石将第二十六路军留在宁都一带驻守,想借红军消灭这支非嫡系部队,第二十六路军对此十分不满。<br> 1931年9月18日,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多为北方人的第二十六路军希望返回北方抗日。但坐镇南昌指挥“围剿”的蒋介石,派重兵围堵,以防二十六路军北上,引起官兵们的强烈不满。加上红军卓有成效的政治瓦解,全军上下军心日渐不稳。针对上述情况,已经拥有20多名秘密党员的第二十六路军中共秘密特别支部,准备发动兵变,举行起义。<br> 10月30日,总指挥孙连仲因牙病请假,离开江西经南京到上海就医,第二十七师师长高树勋也私自离队赴庐山养病,由七十五旅旅长刚升任第二十五师师长的李松崑任代总指挥、由于季振同对李松崑升任师长十分不满,导致李松崑难以驾驭部属。而思想倾向革命的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这时也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兵变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br> 1931年12月初,起义计划被发现,蒋介石命令立即逮捕在第二十六路军的共产党负责人;12月9日,蒋介石又派飞机送去一网打尽该军革命者的手令。值得庆幸的是,赵博生不在逮捕名单内。<br> 形势万分危急!第一时间获悉情报的第二十六路军中共特别支部负责人,立即与赵博生取得联系,经过秘密策划并与红军取得联系之后,决定趁孙连仲和高树勋不在部队的时机,采取果断措施,于12月14日举行起义。并派袁汉澄等人到瑞金向中共苏区中央局报告准备起义的计划,并取得指示:以联合红军抗日为发动起义的政治口号,由赵博生争取第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支持起义。经过赵博生做工作,董、季二位爱国将领同意参加起义,还争取了第七十四旅一团团长黄中岳参加。<br>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保证起义顺利进行,派王稼祥、刘伯坚、左权等到宁都城东南固村就近联络指导,并令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进至宁都、广昌之间,钳制国民党第六路军,支援宁都起义。<br> 12月14日下午,赵、董、季、黄等按照事前商定的计划,派起义部队的主力——第七十四旅和第七十三旅直属队,控制了电台、指挥机构等要害部门。同时,用参谋长赵博生名义宴请全军团以上主官,趁机逮捕了所有反对起义的军官,并把代总指挥、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松崑的师部包围缴械,为起义扫除了障碍。<br> 整个起义十分顺利,只在包围第二十五师师部时发生片刻枪战,有几人伤亡,其他没有任何损失。除李松崑听到枪声后只身越墙逃掉,驻在城北的1个团因路远未能参加外,全军1个军直、2个师直、6个旅直、11个整团,共17000余人,携带两万多件武器,全部参加了起义。<br> 1935年1月出版的《收复瑞金纪事》<font color="#ed2308">(按:国民党第十师特别党部编写)</font>之“宁都兵变”称:“宁都叛变,给匪军武器弹药以极大之补充。几年来,中央军各师中,虽间或有失利者,匪军所得极少;二十六路叛入匪军者,长短枪在万枝以上,且弹药异常充足,匪方自宁变后,即扩编第五军团,声势为之一振。”<br> 宁都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最大规模的一次起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兵运工作的一次成功硕果。它使中央红军增添了一个主力军团,极大地壮大了红军的力量。<br> 起义成功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委,辖三个军。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任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第十五军军长,何长工、黄火青、左权分别任军政委。<br> 红五军团立即离开宁都,于12月16日顺利到达红都瑞金叶坪。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造,这支还带有军阀习气的旧式军队,迅速成长为中央红军的三大主力军团之一。<br> 在第二任军团长董振堂的率领下,红五军团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中建立了卓著功勋,在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成为铁流后卫,掩护主力红军北上。其中红34师是红五军团的后卫师,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靠后的师,被誉为“绝命后卫师”。<br>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编入左路军划归张国焘指挥;10月,红五军编入西路军,渡黄河西征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参加了攻占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城的战斗。<br> 1937年1月12日,红五军在甘肃高台与国民党马家军血战七天八夜,战至最后一人一弹,终于寡不敌众,董振堂及3800多名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br>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与大家合影留念,并在照片上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