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常见的几种迁徙鸟

路漫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常见的几种迁徙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劳动节期间,到大连西尖山森林公园游玩。这里是三个山头相连,最高的黄海海拔123米。这个山体从上到下遍布松树、柏树、洋槐树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灌木丛。十年前市政府出资八千万元在此修建了有八个景点和石路环绕的森林公园。我们沿着石头台阶路走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到“松林小驻”处坐在石凳上休息。两只“瞎牛叶子”鸟的叽叽声引起我的关注,在欣赏小鸟的同时也引起我对童年时期认识的几种迁徙候鸟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家乡在东沙河岸边,属于辽河流域。有辽河、绕阳河、柳河、东沙河自北向南流入辽河、注入渤海。由于有水的原因,这一地带便成了候鸟南来北往的迁徙路线之一。春秋两季就有不同的鸟类在南北迁徙中,在此处路过、逗留,在此补充食物、水,调整身体。有的逗留时间长些,有的逗留时间短些,然后继续高飞到最终的落脚之地繁衍生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最先看到的大雁、猛禽再此路过,接着就是大小不同的鸟在林子、田地上活动。有的在草地上跳来跳去觅食,有的在田地里顺着垄沟前行寻找虫子。鸟的到来,给孩们打雀带来了乐趣,他们利用早晚、假日,带上铁夹子到林子、田野打雀儿。首先用秫秸杆里的虫子固定在夹子的消消上为诱饵,把夹子支起来下到一处的地面上,然后设法把鸟遛到下夹子的地方,待一会去起夹子,就会发现有的夹子犯了就夹住了雀,没犯的是打不着鸟的。然后换个地方重新开始。有的能打的每次出去都能打几只。分别有窜鸡、山老家、青头鬼,烙铁背、麦青、红蓝点颏、小嘎吧甚至瞎牛叶子等等。我只知道啄长的是吃虫子的,是益鸟;啄短的是吃谷物的,是害鸟。那时还没有爱鸟护鸟的意识,社会上也没有正面宣传。自然打雀儿是没人限制的,人们也都习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岁时,央求父亲也给我买打雀儿的夹子,父亲赶集时花三角钱给我买三把铁夹子,我也可以跟随小伙伴们一起打雀儿了。开始找不准下夹子的规律,总是打不着,只怪自己运气不好。有时在一片地上随意下夹子时,也有过小收获,打着一、两只算是一种安慰吧。同学中钟二哥大我四岁,很会打雀,他有一把扣网,夹子犯了打住的是活的。一次他打着一只活的雄性"烙铁背"很好看。他在家里用笼子养着,几个月后烙铁背鸣叫了,哨的声音非常悦耳。我们常到他家里,听鸟哨。他说再打着活的也给我养着,我却始终没见着他再打着活的烙铁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七年我十三岁上初中住校,从此远离家乡的树林子,秋天打苏雀,冬天打铁雀都赶不上时机,后来工作在建平山区,那里不是鸟的迁徙路线,就再也没有看到那些迁徙鸟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休之后的巧遇,勾起我对童年时对鸟的回忆。现在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因该爱护这一物种。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是保护农田的卫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因该爱鸟护鸟。为此,我对印象最深的几种鸟通过百度资料,把它们的身体形态、生活习性,分布状况等整理出来,一是便于闲暇时回忆;二是让更多的人了解鸟,使大家都能去爱鸟护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文中图片下载于网络,文字结合资料编撰。谢谢资料制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  黄胸鵐:</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雀形目、鵐属鸟类。东北地区也叫烙铁背。是小型鸣禽。体长14--16厘米。体重20--29克。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为黑色,翕及尾上覆羽栗色;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尾下覆羽几纯白色;下体余部浅黄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乃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7000只。一般主食植物种子。繁殖期间主要食甲虫、蚂蚁、鞘翅目、麟翅目螟蛾科等昆虫及幼虫。迁徙期间主要以谷子、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是部分草籽、植物果实及植物种子。啄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 ,上下啄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繁殖期为5-7月,在4-5月初,可听见雄鸟站在草茎和灌木顶端,长时间鸣叫、求偶,声音清脆婉转。巢多筑于灌木或草棵下的浅坑内,利用四周的草做隐蔽,巢为碗形,外侧是草,内垫有牛毛、猪毛、羽毛、马尾等。一年一窝,每窝产卵通常4-5枚,孵化期13天。雏鸟由雌雄禽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2--24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没有国界的飞鸟世界,黄胸鵐的分布范围曾经极其广泛,光繁殖面积就多达1570万平方公里,西至芬兰,穿过俄罗斯东到太平洋沿岸,日本北海道,南抵中国黑龙江和内蒙古,横贯欧亚大陆。飞跃数千公里入境中国,再抵达华南和东南亚的越冬地点。据估计,上世纪八十年代,黄胸鵐在全世界的总量超过一亿只。到2012年,俄罗斯的欧洲境界、西伯利亚的中西部、哈萨克斯坦,这种聚群而飞的小鸟已经完全绝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胸鵐依然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动辄成千上万只集群而飞,但短短三十年,黄胸鵐变得濒危、极危。主要原因是越冬地点人们张网扑捉的结果。</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2021年2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更新,黄胸鵐从“三有物种”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青头鬼:</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实际上就是灰头鵐,属小型鸣禽。体长12.5--16.1厘米,体重14--26克。羽毛像麻雀,雄性鸟的眼部、脸颊和颏部是灰黑色,头部颈部周围和胸部是绿灰色,上背部和肩部是橄榄绿色下背部腰部是浅橄榄褐色,胸侧部是淡褐色。雌鸟眼部眉纹是牛皮黄色,上胸部橄榄绿色,下腹部是黄白色。嘴巴是棕褐色,脚是白色。喜欢生活在山区河谷溪流两岸、平原沼泽地稀疏的森林和灌木丛中。杂食性,在吉林省早春及晚秋时以草籽、植物果实和各种谷物为食,夏季繁殖期大量啄食鳞翅目昆虫及其它昆虫。常成小群活动,除繁殖期成对外,也有单独活动者,性不怯疑,容易使人接近往往在非常接近时才飞离。</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青头鬼鸟在2012年濒危物种物种红色名录---低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山麻雀:</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辽西家乡俗称山老家),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体重15--21克。雄鸟上体栗红色,背部中央具黑色纵纹,头棕色或淡灰白色,颏、喉黑色,其余下体灰白色或灰白色沾黄。雌鸟上体褐色,具宽阔的皮黄白色眉纹,颏、喉无黑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栖息于海拔1500米 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它季节多是呈小群。一年繁殖2-3窝,每窝4-6只。属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分布于我国和我过周边各国及日本等。山麻雀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三道眉鸟:</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雀形目燕雀科鵐属的鸟类。体长26厘米,体重20-28克。是一种具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文和栗色的胸袋,以及白色的眉纹。雄鸟名声动听,繁殖期,从清晨到中午,站在小树尖或电线上鸣唱不停。繁殖期雄鸟脸部又别致的褐色及黑白色图文,胸栗,腰综。雌鸟色较淡,眉纹及下颊纹黄色,胸淡黄色。三道眉的冬春季节食谱以野生草种为主,夏季以昆虫为主。喜欢在开阔地环境中活动,见于丘陵地带和半山区稀疏阔叶林,山麓平原或山沟的灌丛和草丛中以及远离村庄的树丛和农田。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蒙古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窜鸡:</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窜鸡是东北地区的俗称,其学名叫斑鸫。体长20--24厘米。体重69-85克。上体从头至尾暗橄榄褐色杂有黑色;下体白色;喉、颈侧、两肋和胸具黑色斑点,有时在胸部密集成横带两翅和尾部黑褐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宽的棕色羽缘;眉纹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灰棕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栖息于西伯利亚泰加林、桦树林、白杨林、杉木林等各种类型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它季节多成群 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十只上百只的大群。主要以昆虫为食,有鳞翅目幼虫、尺穫蛾科幼虫、蝗虫、金龟子 、甲虫等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昆虫和幼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从叶塞尼亚河流域往东到堪察加半岛。越冬于朝鲜、日本、蒙古;偶见于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在中国是旅鸟和冬候鸟;冬季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期间几乎遍于全国;种群数量丰富,是中国最常见的冬候鸟和旅鸟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红(蓝)点頦鸟:</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鸟纲、翁科的鸣鸟。体长14-17厘米,体重16--27克。雄鸟头部、上体主要为橄榄绿色。眉纹白色。颏部、喉部红色,周围有黑色狹纹,腹部白色。雌鸟颏部、喉部不呈红色,而为白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点颏属地栖性迁徙候鸟,藏于森林密丛及次生植被,一般在近溪流处。跳跃,奔驰,多位于距水不远的地面上。善鸣叫,善模仿昆虫、蟋蟀、金龟子鸣叫。鸣声多韵而婉转,十分悦耳。尤其是在发情期间其鸣叫声更悦耳。常在平原草丛、小树林丛中活动,轻巧跳跃,走动灵活。是食虫鸟类,以昆虫为食,主要吃直翅目,半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如果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 、印度、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蓝喉歌鸲、蓝歌鸲称为歌鸲三姐妹。是中国名贵龙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列入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蓝点颏除颏部、喉部亮蓝色其它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种群现状均与红点颏相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苏雀,</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名白腰朱顶雀,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体型似麻雀,体长约13厘米,体重10-26克。额和头顶深红色,眉纹黄白色。上体各羽多具黑色羽干纹,下背和腰灰白色,面沾粉红色,翼上具二条白色横带,喉胸均粉红色,下体余部白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栖息于溪边丛生柳林、沼泽化的多草疏林内和榆树幼林中。在游荡和迁徙时,也见于各种乔木杂树林中和林缘的农田及果园中。除繁殖期多成对外,常成3-7只或10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亦见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以高粱、谷子和荞麦等谷物为食 ,也吃食大量种子和一些昆虫。性不畏人,取食或选择巢对时,人距离它很近时放飞去。常一鸟先飞,群鸟随之紧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分布于北极地区,包括北欧至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宁夏、新疆、华北、华东等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铁雀子:</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名铁爪鵐。体长140-178毫米,体重20-34克,属大型鵐类。头、颈、喉和胸侧均为黑色;眉纹及颈侧白色。下颈及翕浓栗赤色,背部锈赤色发达,并具黑色纵斑;上胸黑,下体余部白色;两肋有纵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栖息于草地、沼泽地、平原田野、丘陵的稀疏山林。多在地上活动,食物主要为杂草种子,入禾本科、莎草科、蒿科、蓼科等野生植物种子,偶有昆虫卵和谷粒。此鸟十分耐寒,喜欢在露出雪面的植物枝上觅食,有时也到半山区的打谷场附近或草垛上寻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属仅一种,主要分布在欧美北部,俄罗斯、日本、蒙古、朝鲜半岛、中国北部,也见于长江流域。铁雀为中国的冬候鸟,前来东北的时间为11月最迟13月上旬。离去时间是翌年3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习作收尾感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律.爱鸟护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鸿雁高飞万缕情,群禽相继共和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阳春白雪音柔美,下里巴人也中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态和谐环境美,森林卫士立丰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人共泰须记取,人鸟和谐颂太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