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巩固新知<div>1、要求:自读以下生字,每个字组一个词。</div><div><br></div> 2、自读以下新词。 3、多音字组词。 二、课文导入。<div>老师引语:<br> 我们在上一节课的时候,了解到了整篇课文讲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为什么能发出声响十分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认为有个小蝎子在表里面。<br> 通过大家对课文的朗读和初步理解,知道”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奇思妙想、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br> 现在我们开始了解一下,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br></div> 三、自读第一部分:引发疑问。(1-2自然段) 1、找一找,哪些句子描写了”我“小时候是一个善于观察、有着奇思妙想的孩子。<div>2、平时,人们常常询问某件事的原因时,问”为什么“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孩子经常会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表现呢?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孩子?</div><div>3、“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句话对应了第一自然的哪句话?是“我”引发疑问的原因。</div> <h5>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h5> 四、自读第二部分:引起猜想。(3-9自然段) 1、思考:“我”的猜想是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div>2、”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这句话是人物的_________描写。可见”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小孩。</div><div>3、”神秘“的意思是:__________,课文指___________。</div> <b><font color="#167efb">小结</font></b>:这个推断在“我”看来是顺理成章的。读到这里我们不免感到“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是那样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h5><b><font color="#ed2308">小故事:</font></b>如果一般人坐在苹果树下,苹果砸了他的脑袋,那个人一定会顺手将苹果吃掉。然而,牛顿解思考为什么苹果会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飘到空中,是不是所有的物体从高空中一定全部向下落,会不会存在一些物体向上抛出之后不会再回到地面。牛顿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的非常繁琐的探索过程,最后他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就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h5> 五、总结:<div> 1、 ”我“是一个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同时”我“也是一个善于观察、喜欢奇思妙想的孩子。我们都可以从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体会到。</div><div> 2、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方法: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仔细阅读,从中体会到人物的特点。</div> 六、课外作业。<div> 1、找家长听写学习的词语。(课文第123页)</div><div> 2、完成《南方新课堂》第37页第一、二、三题。(拍照上传到”小管家“。)</div> <br><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