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成长叫“磨课”

边走边悟

<p class="ql-block">  终于等到了学校解封,我可以回家了,女儿听到消息后电话接二连三,其实当爸爸的心情跟她一样激动。可是回家后的我却短暂地停留一天,因为孩子要去学校,所以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应该按小时来计。</p><p class="ql-block"> 今天一大早,我整理行囊背上东西满怀期待的出发,又一次来到了2017年国培送教下乡的“老地方”寺沟学区,参与全市技能大赛选手教师的磨课活动。听课对我来说那真是一种享受,因为可以在学习和交流中互相促进,让我和很多有过交集的老师成了好伙伴,经常互相分享资源,交流教学中的困惑,寻求新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全市技能大赛采取“裸课”形式(不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同时提前不公布课题,一定程度上真正考验着授课教师的真功夫。这样,参赛选手最近只能采取自选课题进行设计与执教,在团队合作中练习打磨个人基本功,尤其是教材解读能力。这种打磨一来可以帮助执教者发现问题整改不足,二来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深入思考提升自己,打磨的过程就是一种“抱团成长”的过程,互利共赢。</p><p class="ql-block"> 因为前两天试教了“数与代数”领域的一节课,所以今天选择试教了一节“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例。最近两天,我已和吕老师通过微信进行了好多方面的交流。谈起感受,正所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作为全县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吕老师的言谈尽显谦虚和低调。</p> <p class="ql-block">  回顾自己的磨课经历,第一次参与磨课,我是作为“哥哥”的身份私下和同事颉老师做过一回“民间”磨课。因为彼此十分熟悉,所以毫无顾忌,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目标只有一个,尽最大可能将课上到更好。结果在同事的反复试教和精心打磨下,那节课在全县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作为乡村教师,我们俩一起在此好成绩而开心了好久。后来也参与过一次短暂的市级比赛研磨活动,那是临赛的头一天晚上,我和曹老师根据预设情况和前期的试教做了最后的推敲,不知道当时参赛教师的状态如何,反正我是非常紧张的。整个推敲过程中,我们抓住每一个环节仔细斟酌,不断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想着每处会有什么新的生成?如何才能真正抓住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让一节课变得富有力量感!那个交流过程,让我感受到了曹教师那清晰的思路、行云流水的简笔画以及过硬的个人综合素质。可是当结果公布时,曹老师却以微小的差距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我因此在心里默默自责,总感觉问题就出在了我的个别建议之上。今天再次参与打磨活动,我该如何更好地聆听和记录、表达和交流,才能真正给予对方一些有用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时间总是很短暂,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座谈时,我向大家分享了国培研修班上李泽林教授讲给我们的磨课故事。为了一节优质的课例,团队让那位省级名师经历不同寻常的苦与痛:第一次试教中自己精心准备的课几乎被磨课组“全盘推翻”,试想那种打击该有多痛?再到二次整改试教,满怀希望又被“吹毛求疵”,第三次扛着疲惫再整改,迎来却还是“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结果……最后学校校长侧面打电话向团队负责人说情,“要不大家看看差不多就行了吧,我看我们的选手教师都有些抑郁了”。可是团队成员并没有因此而“就此罢手”,坚持让选手改到了最后。结果,那节课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实我敢断定背后一定离不开那位老师默默流下的汗水和泪水,而最终收获的也早已不是那张红红的证书。其实,过程中的淬炼早已给了参赛者一手精湛的技艺,终身受用。</p><p class="ql-block"> 除了这则故事,我的课堂反馈就显得很凌乱,没有形成清晰的建议,感觉就是东拉西扯说了一些流水账式的细节问题。我的心里很惶恐,因为没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就没有了敏锐的洞察力,把不准“脉”,找不准“症结”,所以有种浪费了别人宝贵时间的自责感。</p><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了,我背起行囊回老家,一路颠簸一路想:今天的活动我的“流水账”有点作用吗?我不知道。但是出来走走,这个活动让我怠惰的思维又一次受到了刺激,产生了危机感和空虚感,有种无形的力量迫使我用外在的压力驱赶内在的懒惰。感谢周老师的信任,给了我这个交流机会,让我再次给自己的信念紧紧螺丝帽:为了不做隐形的“害人精”,踏踏实实站稳三尺讲台,我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最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并肩前行,因为学无止境,一群人才能真正走得更远。</p> 董得少  202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