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洞头—记龙湾实验中学与洞头海霞中学跨地区结对送教活动

<p class="ql-block">  桥连百岛屿,水绕洞头城。5月9日下午,龙湾实验中学语文组一行四人,跨岛屿,奔洞头,到海霞,开展送教帮扶活动。此次活动是为了稳步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落地,提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实现教学共同体的达成。</p> 观.课堂教学 <p class="ql-block"> 年轻而充满朝气的洪舒怡老师带来的《紫藤萝瀑布》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洪老师通过“流动”引导学生对美文的美读,来体会紫藤萝的美和生机盎然,最后引出对生命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首先,由图片导入,抛出主问题:“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因为 ,课文中怎样说的”,带领学生尽情的品读藤萝之美。然后结合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从“疑惑”“痛楚”到“宁静”“喜悦”再到“加快脚步”的情感变化,最后感悟“生命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洪老师的课堂如老师本人,充满生机、活力,一气呵成、流畅自然。</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是龙实的“宝藏”,省特级教师、名师王在恩老师充满诗意的古诗联读:情思满山—《望岳》《登飞来峰》。</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展示不同字体的“山”图片,追问学生洞头有什么山呢?巧妙的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通过齐读、指名读、老师范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歌。然后出示任务一:看山是山,两座山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表现山高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歌。任务二:看山不是山,《望岳》《登飞来峰》的那种感觉?结合两位诗人写诗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到青年杜甫“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豪情壮志”,理解到王安石坚持变法的理想抱负。任务三:看山还是山,再看山外山。巧妙的拓展到老年的杜甫和王安石的诗歌,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了同样是登高,因为诗人心境不同,表现出来的情怀也不同——诗言志,就这样巧妙的根植于学生心中,真正是润物无声!!</p><p class="ql-block"> 第三堂课是既温婉又大气的龙实才女张春慧老师实效的写作活动课《凡物之美》。</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课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凡物之美,收集学生课前作文标题,引导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说说你印象深刻的凡物是什么?并有感情的把标题读出来,总结得出写作的第一步要选材,选择生活中有故事经历,有个性的素材,发现凡物的个性特点。</p><p class="ql-block"> 描绘—凡物之美环节,以张爱玲小说《公寓生活记趣》(节选)为例通过小组合作,指导学生发现学习写好凡物之美的妙招,如精灵般的比喻、拟人、色彩、动作、外貌、联想、想象等。</p><p class="ql-block"> 点石成金—修改片段,要求学生用红笔修改课前描写的作文片段,然后展示、交流学生修改之后的片段,从学生的交流中,我听见了学生在课堂拔节的声音,张老师的作文教学给学生打开了作文写作的一扇门。</p> 说.教学构想 <p class="ql-block">  课后,在洞头海霞中学教研组长的主持下,三位老师就各自的课说了教学构想及反思。</p><p class="ql-block"> 洪老师说自己的课主要以“流动”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作者情怀,明确托物言志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就诗歌教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当下诗歌教学的误区,老师不重视,认为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最后默写就算完成了诗歌教学。而新的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要求更高,明确提出老师要创造性开展诗歌教学,学生要尝试写诗。要把诗歌教学当成重头戏,不仅是针对课内,课外诗歌也要讲,可以找到诗歌的内在规律,相同之处进行打通,如曹操的诗歌、登高体裁的诗歌、写景的诗歌、意象等,从诗歌内部去挖掘,然后找到相通触点,对诗歌进行整合教学,培养孩子的思维。</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特别讲到作文教学的密码,1、目标,要制定三年的作文教学目标,如七年级主要训练学生观察和描写的能力。2、描写,让学生在思维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能用各种描写方法把观察到的东西描写出来。3、感悟,在描写的基础上是怎样表达思想的情感,然后连段成篇,这样从小到大,学生形成了整体的写作过程,到九年级就形成了思辨的过程。</p> 思.学习体会 <p class="ql-block">  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各有侧重,各有千秋。</p><p class="ql-block"> 洪老师的课是灵动的。</p><p class="ql-block"> 灵动的教学设计、灵动的教学语言、灵动的朗读指导,无一不昭示着她的课堂也如盛开的紫藤萝一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p><p class="ql-block"> 王特的课是诗意的。</p><p class="ql-block"> 简洁的诗意,问题简洁明确,一个“山”贯穿整个课堂,也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主问题,教学语言的简洁生动,追问达到了艺术的境界,处处在引导,处处在铺垫。</p><p class="ql-block"> 深厚的诗意,读的深厚、品的深厚、悟的深厚。惊叹于老师对读的引导,惊叹于对联读文本巧妙的处理,是山不是山,我想说是诗也不是诗,更是诗中的诗人,更是诗外诗人豪壮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成长的诗意,课堂中老师一直用诗意的语言,指导学生如何作笔记,这样点滴的积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长。一堂意犹未尽的诗歌联读课,也会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联读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课是美的。</p><p class="ql-block"> 铺垫的美,图片的导入,任务单的设计,让学生读标题、选标题说原因,都激发了孩子写作的灵感,借助名家的语言如张爱玲、余华等,让整个课堂都融在美的享受中。</p><p class="ql-block"> 妙招之美,学生写作灵感被激发后,怎样让写作落地呢?张老师首先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用语言来表达看图的灵感,然后就有了妙招“精灵般的比喻”,然后借助张爱玲的文章,来学习其它的妙招,提供给了学生精致表达的支架。</p><p class="ql-block"> 实践之美,学生获得描写方法之后,老师让学生在课前初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片段,让妙招真正的落实在作文中。整个课堂都带给我和学生美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我曾一度追寻语文教学的妙招——模仿名家上课,通过学习这三位老师的课堂,我深刻的体会到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深厚的阅读,没有把书读通、读透,自己的模仿也只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罢了。</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赋予语文老师更多的使命,追寻语文教学的密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吧!</p>

学生

教学

诗歌

老师

课堂

洞头

作文

凡物

之美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