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与老友钱穆父离别3年后重逢。此时,钱穆父正经历着人生的不如意,因直言进谏受打压,从越州(浙江绍兴)调任瀛州(河北河间),途经杭州时,苏轼盛情款待,同游西湖,把酒畅谈。离别时,苏轼为其作词赠行。这首词就是</p><p class="ql-block"> 《临江山 送钱穆父》</p><p class="ql-block">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p><p class="ql-block">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句的自我调侃,也是苏轼的真实际遇。当年,他因在朝中备受排挤,为平息波澜而请求出知杭州。词中“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是引自白居易的《赠元稹》。苏轼的安慰特别抚人心——看吧,倒霉的不止你,还有我,还有元稹……我们就要保持这样一份气节,出淤泥而不染。我们不怕失败,因为失败打不倒人,击倒人的,往往是令人一蹶不振的挫败感,那样,失败就无法变成成功之母。但面对失败,要保持这份坚定,清醒与豁达,畅游在人生顺境与逆旅中,又着实难得与不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认识自己——人间难得是清醒</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晓声在《人间清醒》一书中谈往事,谈经历,他认为,清醒的人生,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这也是苏格拉底的名言,他以一无所知的心态围绕幸福、真理等不同哲学命题引导人们探究答案,就是为了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内观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老子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与知人同样需要智慧,这是透过现象看见本质,认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当你看见、看清,或许会发现,生命本身无意义可言,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亡,生死之间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一个过程。而“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只有当看清了这一切,你或许能化解头脑中各种不同念头的冲突,放下执念,在某一些时刻将自己幻化成大海上的一叶扁舟,随波浪起伏,不克制也不放纵,而是去顺应、去体验,去感受。如庄子所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把自己安放在一份从容平和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接纳自己——与不完美的那个“我”握手言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认为,人性最特别的弱点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他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可是往往更多人选择了后者。无论是白居易与元稹,还是苏轼与钱穆父,他们惺惺相惜,互相慰藉,是源自内心的正义与本真,对俗世的厌恶与逃离,宁愿独守一份落寞与恬静。老子的“守静笃”就是这个道理。智慧和美德是从守静的心自然流露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往往在一件事失败时自惭形秽,归咎于自我的不足。但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失败,不是由一个人的努力或失误就能决定的,它是多个因缘作用的结果。因此,得意时不必自命不凡,失意时无需妄自菲薄。认可一个优秀的自己理所当然,接纳那个失败的、不足的“我”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解。这个接纳的过程就是内观、看清的过程,也是一个打破固有认知,重新自我塑造的过程,然后回到空杯心态,就像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的,“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装不完的欢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活出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亦妓亦医的柔娘随王巩被贬流放岭南,返京时,苏轼与王巩叙旧,苏轼问柔娘,“岭南是不是不好?”柔娘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当即赋诗《定风波》“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 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遭遇怎样的挫折,能随遇而安,从容自在,这何尝不是一份豁达。活得自在,首先要活得像自己,而不是演得像自己。一个人的气息、气场,饱含着他的学识、见识。所谓的气场很强,绝不是那种咄咄逼人、力压群雄的气势,而是一种令人感觉踏实、舒适、心安的气息,让人有一种想融入的归宿感。一个通透的人,应懂得在不同的场合如何调整气息、气场,使其与任何一个所处的正向的环境保持高度融合,不会被身外之物束缚,不会被众人言行蒙蔽,而是永远谦卑而自知,恬淡而平和,鲜活而饱满,令每一个靠近的人如沐春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说《名利场》中有一句话:“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然而往往,你对它笑的时候,它却拿出更难的题目考验你。就好比你相信上帝关上门的时候,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你发现,窗子关得严严的。于是你窃喜,可能是上帝要开空调了。孰料,停电了。</p><p class="ql-block"> 李白诗云,“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是天地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得失,介怀昨日伤心过往呢?</p><p class="ql-block"> 思在未来,行在当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