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来自话题# 书写悲欢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 子夜时分,刚要就寝。忽闻几声稀疏的蛙呜,似远似近,忽高忽低,时有时无,让喧闹了一天的城市夜空,显得格外宁静和空旷,也让我倍感亲切,略带感伤。因为几十年来天天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许久没有阵阵蛙声伴我入眠了,要不是乔迁新居,哪来如此的因缘与耳福。听着熟悉的蛙声,仿佛又让我回到了老家,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老家地处江南泽国水乡,那里池塘密布,稻田纵横。每当春夏时分夜幕降临时,清风徐来,蛙呜阵阵,此起彼伏,缠绵悠长,久而久之这蛙鸣声成了我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情愫,它伴随过我的少年成长,印记过我的青春年轮,如今也寄托着我的老年希望。</p> <p class="ql-block"> 少年时代,记得在早稻秧栽插后的半个多月时分,大约是小暑时节,我常和小伙伴们在朗月清风下打着手电筒到秧田去捕捉黄鳝。黄鳝是江南最常见的水生动物,它除了在河湖水中生长外,也大量生长在沟渠和水田中。浅水半浑的稻田里昆虫和微生物很多,正是黄鳝觅食的最好时光。捉黄鳝由二人合作完成,一旦发现黄鳝,一人打着手电筒照着黄鳝,一人用手去抓,那时还没有黄鳝夾子之内捕捉工具,全靠手技。好在黄鳝被光照着不动,而且黄鳝也不粗,极易逮住,然后放背篓中,一晚上有时能有满满一笼收获。此时的稻田里还有另外一个主角---青蛙。它们似乎约好一般,纷纷跳出池塘,奔向稻田这个更大的舞台。"唧唧咕""咕咕咚""咯咯咯"此起彼伏,叫个不停,十分动听。我们的手电筒也不时地照到青蛙,只见它们眼睛亮亮的,腮帮鼓鼓的,一动也不动。但我们从不逮它。不知怎的,家乡人从不吃青蛙,也许认为它能保护庄稼不能吃它;也许认为它样子太萌了舍不得吃它;也许这位歌唱家唱的歌太好听了离不开它。</p> <p class="ql-block"> 青年时代,在我最无助,最消沉、最迷茫和最焦虑的人生茬口,是那天籁般的蛙鸣声慰藉了我的心灵,安定了我的情绪,提振了我的勇气。高中毕业后,我很快被公社下放到直属的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场地处刚开垦后不久的新圩,远离村庄,生活清苦。说是农场其实规模很小,只有六十来号人,都是从个生产大队抽调来得青壮劳力。农场大约耕种着五百多亩土地,当时也没啥机械设备,除了一台大型拖拉机能够犁田破土外,还有两台抽水机和脱粒机。象插秧,播种,收割,田间管理全靠人工,劳动強度很大。对于我来说,虽在农村长大,但从没干过田间重体力农活。刚开始很不适应。每天披星戴月疲惫应对。盛夏时节,要顶着烈日,忙着插秧、收割、脱粒、施肥与薅草;隆冬时分,需冒着寒风,干着挑埂、挖沟、分垄和培士重活。累得腰酸背痛,干得头晕目眩。再加上一日三歺,只有一个水煮菜,没有半点油星,体能实在跟不上。我多次想打退堂堂,溜之大吉。记得那会,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反复权衡去留利弊。“离开“,到祖居生产队劳动,会得到叔伯兄弟们的照应,干些轻松农活,但临阵脱逃,消息传到公社,恐怕会丧失招工上调机会。“留下”虽继续受苦,但总还有一线希望。最终还是理智站了上风,决定在农场好好干下去,决不让人小瞧。心结打开了,情绪也就稳定了。那晚,空旷而寂寥的农场夜空,蛙声阵阵,充盈耳边,一会儿铺排而来,一会儿又弥散而去;一会儿低低独奏,一会儿又高亢合唱。我在蛙鸣中慢慢地进入了梦乡。过了几天,同村的小伙徐晖来找我,说明晚收工后,回家休息两天,这几天农活不忙,队长批准大家轮休。在农场,我和他是一个队的,正好我也想回家。第二天收工后我俩就启程了,从农场到我们村大约6公里,步行要花一个半小时。一路上,徐晖很兴奋他跟我说,农场比村里的生产队好。不仅收入高,吃饭还管饱。去年,他分红时分了300元钱和300斤米,再加平时发的芝麻、黄豆、红豆和绿豆等实物,令村许多小伙很是羡慕,。听了徐晖的一番话。我在扪心自问:为什么在我看来很糟的地方,在当地农民心中却认为很美呢?这是我高人一等的心态在作祟,我不就比别人多读几年书吗?我们继续沿着运粮河的大堤走着,天色渐渐黑了,月亮升起来了。立秋一周后的月亮又大又圆,把大堤两岸的水田,镀上了一层银色的月光,一阵清风过后,我们的耳边又响起了那亲切而熟悉的青蛙欢唱。那声音高亢嘹亮,错落有致;那声音低吟浅唱,声声入耳;那声音令旷野朦胧静美,那声音更让人心动沉醉。徐晖高声喊了一句:”青蛙大声叫,今年收成好”我也应了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加快了行进步伐。也许是动静太大,月光下,一只青蛙倏地蹦跶而起,在空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咕咚一声潜入水中。自那以后,我的思想与行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农场我不仅积极参加劳动,还经常撰写通讯报道,宣传农场干群,改天换地,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深得农场领导与公社领导的赞扬。那一年我分红分得了300元钱,还有300斤大米,只比一个整劳力少了20元。这在70年代中期作为农民收入,确实不少。领导还表扬我干的不错。两年后,我被公社抽调到了当地初中担任了民办教师。再后来,高考制度恢复后,我又考上了大学,进入了城市工作。</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而今我已经退休多年了。虽然在汽笛轰鸣,车马喧闹的城市久住,但记忆深处那一片如歌如吟的蛙声,常常在耳边响起;那一天,与徐晖月夜赶路聆听蛙声的场景,每每于眼前闪现;那一时,月光下,青蛙蹦达而起,划出的那一道优美的弧线铭刻心间。这不仅是我作为农人后代对风调雨顺的祈愿,也承载了对自己过往历史的眷念。如今,时过境迁。蛙声已不在仅关乎到农业民生,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质量,近几年年,党和政府努力践行"两山理论",绿色发展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如今,到处呈现出山清水秀的新气象,就拿我市来说吧被称之为母亲河的慈湖河,2015年:还是一条水质严重恶化,水体变黑的臭水沟,经过了长达五年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建成了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生态湿地,使慈湖河不仅成了市民健身、观赏、休憩的好场所,也成了鸟类和水生动植物栖息的天堂,我更为高兴的是稀疏的蛙鸣声又日渐回归雄壮。我也经常带着老伴或孙女在日出之际或者在日落时分来到慈湖河畔新建的三百多亩生态湿地,漫步在观景木棧道上,观看鸟飞鸟落,聆听青蛙吟唱。在我心中蛙鸣永远是大自然发出的天籁之音,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好的馈赠。我希望建设更多生态湿地,让动植物繁衍生息,让城乡居民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