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省共读一本书 (第十五期)| 《非洲的笑声》(导读篇)(解读篇)

平顺县图书馆

亲爱的读者朋友,大家好!<br>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中部六省公共图书馆联盟,特别推出“六省共读一本书”活动,我们共同为大家分享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合著的《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洲的笑声》</b></h1> 今天,由湖北省图书馆馆员叶飞,为大家分享书中对经典著作《非洲的笑声》的导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你们住在天堂,你们知道吗?</b></h1><br> 《非洲的笑声》记录了作者多丽丝·莱辛前往非洲的寻根之旅。<br> 莱辛追忆了她对津巴布韦的四次访问:1982年、1988年、1989年和1992年。她丰富多彩而言辞犀利的叙述涵盖了津巴布韦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锐利的目光洞察不同种族人类的普遍状况,使读者从中看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矛盾与冲突。<br> 多丽丝·莱辛5岁时,随父母从英国到南罗得西亚定居,30岁时回到英国。1956年,她因支持南罗得西亚的黑人独立,被执政者下了通牒:禁止入境。<br> 1982年,阔别此地25年之久的多丽丝·莱辛回到这片土地,第一次回到津巴布韦,见到了久违的亲人和曾经的故土。<br> 莱辛见到了弟弟,那天下午,他们回忆着过往的种种。他们记忆中唯一的交叉点,就是如世外桃源般的老农场,但弟弟告诉她,那里野兽没了,鸟也没了、高高的山头被削平、蜜蜂、蝴蝶、蜥蜴、变色龙都没了,农药把它们都消灭了。<br> 我们曾住在天堂里,自己却不知道。而如今,一切都一去不回头了。弟弟说,他不能忍受活在黑人统治的政府里,他准备带着两条狗去南非生活,他准备“飞了”。<br> 离开弟弟家前往穆塔雷的路上,莱辛让两拨人搭车。她想从和他们的交谈中,更真切地了解刚刚独立两年的津巴布韦。25年后重回故土的莱辛,举目皆是物是人非与满目疮痍。在她眼里,环境的毁坏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战争、白人政权与黑人政权的轮换。让她略感欣慰的是,在那暴力、混乱的10年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表现出旺盛的活力、乐观向上的情绪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这是故事里最美好的一部分。在梦想和现实之间,乐观的人们选择一往直前,因为他们坚信,曙光到处,必有希望。<br> 之后,莱辛走访了津巴布韦与莫桑比克交界的旺巴山,参观了一个示范性农场。农场主是一对经营有道的白人夫妇,男主人负责经营农场,农场里有很多农业机械,又有许多工棚和作坊,现代化的耕种让这里几乎自给自足。女主人开了一所家政人员培训学校,专门负责教村里的女人制作糕点烹饪、铺床叠被、侍弄花草,学会了这些,她们就可以在城里的宾馆找份工作。女主人说,她只想为津巴布韦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但后来这对夫妇还是离开了津巴布韦。<br> 25年后她重回故土,却找不到记忆的安放处。曾经生活过的农场,承载着她仅存的幻想,她不敢轻易回去,是怕记忆的碎片彻底零落。在逗留的六个星期中,她看见了战争对环境的破坏,耳闻了人们对新政府的质疑,目睹了白人与黑人之间微妙的心态变化。她知道这个年轻的国家走上正轨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同样,消除种族间的隔阂,也需要漫长的时间。<br> 六年后的1988年,莱辛再一次回到了津巴布韦,此时,整个南非乱成了一锅粥。造成混乱的原因是南非政府决心把整个南部非洲大陆都控制在白人的统治下。为了掩盖那些肮脏、无耻的真相,南非已颁布法律条文:禁止任何记者看见任何政府不想被人看见的事。<br> 1982年至1988年这六年间津巴布韦看似平静,实则掩盖着巨大的恐怖。在乡下,无依无靠的白人农庄经常发生一些凶案,有些农庄还被纵火焚毁,穆加贝组织了军队,表面看是抵制恐怖,实则故意制造恐怖。当所有人都闻风丧胆时穆加贝展现了他所谓的“政治风度”,大赦全国,颁布了“团结法案”。<br> 如今,津巴布韦国土上遍布学校,却没有足够的老师和课本,更不用说其他的教学设施。独立已经八年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八年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八年可能意味着一切。<br> 对莱辛来说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参加了一个图书小组。这支队伍已经完成了两种书:一种是指导人们如何克服民事纠纷,如何真抓实干,而不是空喊口号;另一种在最后的编撰校对中,像是一本实用手册,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开立银行账户,如何申请银行贷款,如何开商店,甚至设置路边摊等等。<br> 现在小组正在策划第三种图书—一本专门为妇女设计的书,也将是最有争议的一本书。在乡村,“妇女作为改变现实最积极的动力”这个事实早已被认可,可她们还要遵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图书小组做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让所有妇女都能掌握自己的人生,不向男性屈服。<br> 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体现在它怎样对待孩子和女人。追随着莱辛的步伐,我们看到了在这个新兴国家,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渺小无助的。<br> 到了1992年, 图书小组的第三本书历经12个月,冲破各种阻挠,终于能出版发行了。书名定为“建设完整社会”,从这个书名我们就能看出,妇女在这个社会中受重视的程度。<br> 2013年11月17日,多丽丝·莱辛去世,终年94岁。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从心底热爱的那片土地,依旧在混乱中挣扎。<div><br></div><div><br></div> 由山西省图书馆馆员姚琳娜,为大家分享阿来对经典著作《非洲的笑声》的解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理想遭遇现实</b></h1><br> 多丽丝·莱辛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非洲的笑声》,这本书可以说是长篇散文,也可以说是非虚构作品。这是她二三十年前写的书。<br> 多丽丝·莱辛出生在伊朗,那个时候那里叫波斯。她父母是大英帝国驻波斯的外交官,后来全家移民到今天的津巴布韦,那个时候津巴布韦叫罗得西亚,是大英帝国在非洲的殖民地。<br> 罗得西亚还是个白人统治的地方。白人从当地黑人那里掠夺来很多土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农场。多丽丝·莱辛一家在这里也办起了一个农场,她就在这样一个农场主家庭长大。<br> 多丽丝·莱辛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她思想激进、开放,她看到了殖民主义的不公平。白人控制了这个地区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处在整个国家的中上层。黑人或者被迫退缩到一些更偏僻的地带,或者只能在白人农场上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难能可贵的是,多丽丝·莱辛是个白人,但她却对黑人处境充满同情。<br> 那时,罗得西亚地方的人民发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解放运动。因为她作为一个白人,支持黑人独立运动。所以,她在20多岁的时候被这个国家驱逐出境。<br> 她回到了她母亲的祖国——英国,在这里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多丽丝·莱辛被看作是一个英国作家,但她却一直很关注自己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地方。<br>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黑人的武装斗争取得胜利,他们终于把白人政府推翻了。这让她很兴奋。她以为整个社会从不公正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黑人自己当家做主的公正社会。于是,她马上奔赴这个新生的国家。<br> 她回到罗得西亚,这个新生的国家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津巴布韦。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他们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在生活,没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也没有挣到更多的钱。那些乡村的学校还是很破败。<br> 变化是掌握权力的人换了。过去是白人,现在掌握权力的是黑人了。而相比过去的白人政府,新政府还出现了一个新问题——腐败。治理能力的低下,贪污腐败的滋生,使得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br> 莱辛回到罗得西亚,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她不但没有看到这个社会的进步,反而看到的是它的退步。<br> 《非洲的笑声》第一部,就是对她第一次到津巴布韦,也相当于是重返故乡时所见所闻的忠实描述,她的不解,她的失望,她的迷茫的情绪,迫使她记录下这些令人失望的情景,但她还在安慰自己,告诉自己,这一切只是暂时的。这些人会慢慢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一个国家。一切缺点,都会被克服;一切困难,最终都会被克服;一切不公正,最后也都会被消灭。<br> 因为她同情黑人,相信黑人解放的正义性。她总是让自己想,可能他们刚治理这个国家,一切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经验,也可能过些年一切就都会慢慢变好,所以,她带着失望回去,却仍在希望着。过些年,她还要回来,相信一切都会好转。<br> 到了1988年,她第二次来到这个新国家。<br> 可是,这个时候的情况更糟糕了。老百姓的生活没有改善,反而比过去被殖民者统治时更为困顿了。早前,这个殖民国家是非洲经济、种植业发达的地方。因为过去罗得西亚被白人控制的时候,是白人在经营大农场。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水平高,懂市场,懂销售。他们有全球眼光,生产的东西是出口到全世界的。土地改革把白人的农场没收了,再把它重新分配给黑人农民。<br> 听起来一点儿都没错。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把这些地分给农民以后,黑人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低,这个国家本来引以为傲的农业就崩溃了。<br> 所以今天我们把津巴布韦的现实情形当笑话来听。这个国家发行的货币面额已经到了几亿、几十亿甚至更多,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物价的飞涨,是恶性的通货膨胀。<br> 就这样,这个国家越来越穷,从过去排名第二,变成了垫底的国家。面对这个情形,莱辛还不甘心。事情不该是这样的,革命者不该是这样的。即便如此,莱辛不甘心,1988年去了,1989年再回去,这是她第三次回去触目所及,越来越多的失望,越来越浓的黑暗。<br> 于是,她把三次回去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这本《非洲的笑声》。这是什么笑声?残酷现实嘲笑美好理想的笑声。<br> 这本书确实很有意思,她第一次回去的时候是在1982年,一个新国家的产生让她很激动,500多页的书,第一次一口气写了200多页。第二次回去比较受打击,她写得相对少一点。最后一次回去不想写了,只写了一点点,不想写,不忍再写,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因为她再也看不到希望。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回去, 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了。<br> 这本书结束在1989年,但直到今天,那个国家一点儿都没有改变。<br> 莱辛是不管以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敏锐写《野草在歌唱》,还是写《非洲的笑声》,她的立场是女性也好,黑人也好,她都站在这个世界弱势的一方。<br> 比如她希望农村妇女得到教育,但是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她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词中举了一个例子,说她在一个小店买东西,一个农村妇女背个小孩也到小店买东西。小店里东西包装纸上有文字,那个妇女都会拿来非常珍惜地读。但她却得不到一本书,也不可能得到一本书。她对文化有渴望,但国家不给她机会。<br> 然后,讲她在飞机上碰到了一个官员,这个官员拿了一部英文小说,因为那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英文。这个官员觉得一本书太沉了,上飞机后,他劈手把这本书撕成两半,读完一部分以后就把它扔了,然后下飞机的时候就带了半本,这半本再读完,他也会把它扔掉。<br> 通过这两个对比性的细节,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作家首先要有自己的立场。好的作家是弱者一方的代言。我没有见到过为统治者辩护的作家,能成为好的作家。这本书也暗含了第二个问题,莱辛为黑人辩护,但当黑人上台以后,并没有成为好的统治者,最后造成她极大的失望。<br> 其实好的文学,确实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看待事物的方法、经验跟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