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二三事

曾经曾经

<p class="ql-block">一、新婚失踪</p><p class="ql-block">二、与友格竹</p><p class="ql-block">三、论山中花</p><p class="ql-block">四、龙场悟道</p><p class="ql-block">五、前世因缘</p> <p class="ql-block">一、新婚失踪</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名王守仁,17岁在岳父官府中举行婚礼。新婚之夜,新郎竟然失踪!次日早晨先生才回府,原来他跑到当地有名的道庙天柱宫,与一位道士相对趺坐,请教养生之道。该道士自称是四川人,访友至江西,年龄96岁。问其姓,答:“自幼出外,不知姓。人见我时时静坐,呼为‘无为道者’。”道士回答先生道∶“养生之诀,无过静坐。老子之清净,庄生之逍遥,惟清净而后能逍遥。”先生与其闭目静坐,如一对槁木,以至忘返。</p> <p class="ql-block">天柱宫道士确非一般,明代有名的权相严嵩在被流放后亦亟愿与之交结。这位道士对先生影响巨大,先生35岁受迫害,降处往贵州。由浙江路过福建途中,他想一走了之,隐遁避世。逃到海岸某寺中又意外遇上这位旧相识,就请教以前程。这位老道晓以利害,指出他的逃遁会贻害父亲下狱,于是先生才打消逃遁之想。</p> <p class="ql-block">二、与友格竹 </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十八岁时,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先生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朱圣人用四个字指出了金光大道:格物穷理。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便会“豁然贯通”。</p><p class="ql-block">于是先生和好友(其实是学生)钱德洪约定,要去格亭前的竹子。钱德洪先格了三天竹子,不仅没格出竹子中的理来,反而自己苦思成疾,病倒了。先生想,肯定是钱德洪精力不足,太弱了,于是自己也去格。没想到先生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也是什么都没格出来,也是大病一场。</p> <p class="ql-block">病后有一天外出,见一老者。于是紧跟老者身后,随行来到一片稻田前面。这片稻田一如九宫格一般被田埂分成了九块。</p><p class="ql-block">老者手指稻田问道:这里有几片稻田?先生立即回答:这片稻田成九宫格局,乃是九片稻田。老者继续问道:为何是九?先生道:这片稻田被田埂划分成九格,所以说是九块。老者到:那么,如果没有田埂呢?先生道:那就是一块稻田。老者到:九块和一块有什么不同吗?先生道:没有不同,只不过是有无田埂的区别。</p><p class="ql-block">老者道:那么格物之理你明白了?先生不解:此与格物何干?老者到:格者,格也。九宫格是格,田字格也是格。因格不同,所致稻田块数不同。格物其有定理哉?</p><p class="ql-block">先生似有所悟。赶忙请问:请问如何格竹子?老者哈哈一笑:格竹子亦易事也,你拿尺子格,可得竹子的高度;你拿秤秤,可得竹子的重量。天有天道,物有物理,然无尺无以知长短,无秤无以知重量,无晷无以知天时,所谓格物致知,意在于此也。</p><p class="ql-block">先生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三、论山中花</p><p class="ql-block">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之外。”</p><p class="ql-block">阳明心学的本源即“心外无物”。</p><p class="ql-block">“心外无物”,人只能通过自身的主观感知来认识、理解事物。“心外无物”的正解不是心外没有东西,而是心外唯有自身主观感知。先生龙场悟道,悟的就是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对自身的深度觉察:“心即理”,心即道。</p> <p class="ql-block">四、龙场悟道</p><p class="ql-block">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阳明先生在仕途上遭到严重挫折,随之引起了他思想上的巨大变化。当时,皇帝朱厚照刚刚即位不久,又加之其昏庸荒淫,不理政事,致使阉党刘瑾专权,朝政日非。这一年冬天,南京户科给事戴铣、四川道御史薄彦微等人愤然上疏,连章劝谏。宦官头子刘瑾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戴、薄二十余人入诏狱,廷杖除名。先生首先抗疏援救戴、薄诸人。刘瑾见疏勃然大怒,将先生亦下诏狱,廷杖四十,死而复苏。又指为“奸党”,罚跪于金水桥南,令其受尽屈辱。随后,先生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立边就道,不许停留。</p><p class="ql-block">正德二年夏天,先生奔赴谪所到达钱塘,刘瑾派人一直尾随盯梢,企图乘机加害。他托言“投江”,才侥幸摆脱了阉党的追杀。终于在正德三年三月抵达贵州龙场驿谪所。</p> <p class="ql-block">龙场驿位于今贵阳市西北八十里许的修文县城区,专为传送公文的差役和来往官吏住宿等提供方便。该驿地处万山丛棘之中,虫蛇怪兽横行,蛊毒瘴疠弥漫,四境荒凉,人烟稀少。先生刚到这里,既无住房,又无粮食,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折薪取水,苦熬度日。</p><p class="ql-block">先生身为贵家公子,一介儒生,又患了虚痨肺病,居此恶劣坏境,他深知随时都有倒毙荒野的危险。于是“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当即便订了一副石棺材,指天发誓曰:“吾惟俟命而已!”他极力排除生死杂念,“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时或歌诗谈笑,超然于尘世之外。显而易见,先生是在苦炼制心功夫,力图发挥“心”(主观精神)的作用来战胜险恶的环境,以求得到自我解救。</p><p class="ql-block">久之,先生感觉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一日,“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这就是后人盛称的“龙场悟道”。</p> <p class="ql-block">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p><p class="ql-block">顿悟之后,阳明先生道:“圣人之道,我性已足。过去从外物求天理是舍本逐末了。由外及里的路子整个是一场误会。”乃知“格物致知之旨”,后由此而致“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说,自成体系,正式竖起心学大旗。</p> <p class="ql-block">五、前世因缘</p><p class="ql-block">在(明)钱希言著《狯园》中曾记载过王阳明先生的一例奇事。有一次,先生游历一古寺庙,在寺庙中发现一个闭门落锁的小院,他就要求陪同的僧人把锁打开去看看。僧人说因为里边有一个打坐入定的老和尚,已经五十年了,不能打开。</p><p class="ql-block">先生当时估计是心灵感应,一再坚持让僧人把门打开了。进去一看,有一个老僧在床榻禅坐,容貌同活着的人没什么两样,先生仔细端详,发现这个僧人同自己的容貌非常相似。就感觉很奇怪。这时抬头忽然发现在墙壁上有一首诗:“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原是闭门人。精灵剥后还归复,始信空门不坏身。”</p><p class="ql-block">先生当时就恍然大悟,那年他正好五十岁,于是给随行的人说:“这是我的前身。”后来就建塔把自己的前世肉身安葬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人考证这个故事发生地应该是江苏镇江的金山寺,当时王阳明先生任南京兵部尚书,但他葬前世肉身的塔,因年代久远就无从寻觅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原文】</p><p class="ql-block">新建王文成公守仁,尝游一古寺中,见旁有空院,缄鐍甚固。公叩其故,寺僧皆曰不可开。公固命开之,寺僧曰:“中有入定比丘,关且五十年矣。”公心动,竟发现,见龛中坐一老僧,颜貌如生,俨然与自己模样无二。心怪之,举头忽见壁上题一诗,云:“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原是闭门人。精灵剥后还归复,始信空门不坏身。”公憬然而悟,其年正五十,乃曰:“此吾前身。”遂建塔葬焉。</p> <p class="ql-block">从“龙场悟道”之后开始算起,阳明先生只活了二十年左右。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讲学、收徒、创办书院,当然还有立事功,其人生走向了新的巅峰。</p><p class="ql-block">这二十年的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非常短暂。但是,对于先生来说,这二十年已足够,于是在他临死之前,当你弟子们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坦然地笑着说最后的八个字:</p><p class="ql-block">“此心光明,亦复何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