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再次参加志明老哥的退休宴,又一次感受了到浓浓的兄弟情和依依不舍的战友情。还有些许的失落... ...是的,失落。<br> 退休就代表着即将越来越老的老去,不像秋天,熬过冬天,又会迎来春夏的花团锦簇,四季更迭永无休止,而人生只是从生到死的单程,不再有重新来过的机会。<br> 听着退休的,和即将退休的老哥几个聊着退休后的打算,心中也引起阵阵的感慨和思索。几个老哥说,退休后全心全意照顾小孩。这是国人传统的享受天伦之乐的想法,但这种思路现在还行的通吗?最浪漫最带有颓废气质的是陈哥的想法,一壶老酒,几个老友,在醉意中相互慰藉,相互鼓励。<br> 现在是信息时代,是物质诱惑大于文明约束的时代,过去的想法放在当今的社会,能经得起多长时间的检验?社会在变,人心也在变!<br> 在酒精的魅惑下,不顾是否具备资格,在酒桌上发表了自己对退休后的想法:尊严并优雅的老去;<br> 要做到三件事<br> 一是别惯孩子,那会是让自己将来无比懊恼的事。<br> 中国百分之八十的老人,都有一个想法,自己小时候遭的罪、年轻时受的苦,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要竭尽全力让儿孙们,享最好的福,受到最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一哭,甚至恨不得能替他们吃饭,替他们上学!本意是好的,实际却是愚昧至极。<br> 人生初始懵懂可爱,包括从幼儿到小学到初高中,属于启蒙、性格养成宝贵阶段。中国老祖宗早就留下一句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个宝贵阶段,明事理的父母、懂哲理的爷姥,没忧患制造一些忧患来培养孩子,没困苦制造一些困苦来锤炼孩子,这才是正理。但又有几人能做到?多是不忍心。<br> 不忍心就不忍心吧,顶多是在培养孩子上少下了一些辛苦,看着孩子平庸长大平庸生活,倒也无所谓。因为,谁也不知道用另一种方法培养出的孩子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平安一生倒也不错。<br> 但,千万不要摆着爷姥的架子去惯孩子甚至溺爱孩子。从中国上世纪开始一孩化时,惯子如杀子的恶果,已经层出不穷,再发生在我们身上就不能用愚昧来形容了。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垃圾食品会毁了孩子的身体。也不能孩子不想干什么就替他干什么,养成白痴会在将来难以生活。真正老去的那天,看到已经二三十岁的儿孙离开自己和父母就活不下去,能闭上眼睛吗?<br> 二是别惯着自己,少给儿女们添麻烦。<br> 退休绝不是万事大吉无所顾忌,只是一种模式的生活的结束,另一种模式的生活的开始。有工作时我们受工作纪律作息时间的约束,有规律自律的活着。退休后,要更加自律有规律的活着。不过是在某些项目上做些调整,比如,按时作息,比如在时间无限多的的情况下,调增一些针对性锻炼身体的项目。保持身心愉快、保持身体健康就是少给儿女找麻烦。<br> 在此前后一二十年退休的老人,大多是独子或独女,他们都将面临赡养四个老人,经济上或许没有压力,但心里上,身体上会有极大的付出,如果他们要一边工作养家,还要照顾一到二个瘫痪在床的老人,会把他们逼疯。<br> 三是给自己找点事做,让自己活得从容优雅一些。<br> 今年春节后的疫情反扑,让很多人都经历了时间或长或短的居家隔离。不用上班还发全额工资,这是以往梦寐以求的好事啊,但恰恰是这样的好事,让居家隔离的大多数人身心俱疲,解除隔离后头发都要白了一些。针对这一现象,曾经和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哥探讨过这件事情。我认为是突然的无所事事导致的精神空虚,而这位大哥则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缺什么就强烈需求什么。<br> 是啊,根本就是需求。<br> 尤其是精神需求,看不到,摸不着,但却能从本质上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生活状态、生活质量。<br> 那就给自己找点事做吧。60岁退休,大多数人都有15年的能动期,如果会运用自己的阅历和经验,甚至会出现高产期。整日无所事事,最终会让人颓废,而给自己找点事做,会让自己行动上有目标,心理上有期望,生活不迷茫。<br> 目标正确、方向明确、坚持不懈,十几年的时间必然有所收获。经济收获尚在其次,因为岁数大的人对金钱的欲望几乎没什么了,够用就行。而坚持不懈的行为做法可谓儿孙楷模!获得儿孙发自内心的不仅仅是亲情辈分带来的尊重。<br> 能做到这些,就不会成为“老不死”,而是会有尊严优雅从容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