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读朱光潜先生的第一本书,源于友人竭力推荐。《谈美》是朱光潜先生的杂志选刊的部分篇章,他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识出发,美源自何处,何为美,美的特征一点一点分析剖析,理想的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我们要明白人生如何步入艺术人生,又能够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自清在序中说:<b>“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b>”。<b>“生活上的艺术家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几分创造性;及客观的东西都有几分主管的成分。美也是如此。<b>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中耕作时所尝到的滋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距离不可太远,可以不及。“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是实际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向浸润,自然少存些浊念。</b>苏东坡说:"宁可食入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钟子期何以负知音的雅名?因他听伯牙弹琴时惊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白居易在琵琶中听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苏东坡说洞箫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谷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些数不清的例子都在说明,多数人欣赏音乐,都是欣赏它所唤起的联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般人喜欢说“自然美”,好像以为自然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那里。老子说“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家都是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艺术好比一颗花,社会好比土壤,土壤比较肥沃,花也自然比较茂盛。艺术的风尚一般是作者造成的,一半是社会造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混乱之中把用得着的成分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完美形象。诗有时也只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名句都是从混乱的大自然中规划出来美的意向,全无机杼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圣俞《续金针诗格》中:“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在微妙的境界我们尤其不可拘虚绳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但凡艺术家都须有一半诗人,一半匠人。</b>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儿没有诗人的妙悟,故不能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及创作难尽善尽美。秒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需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鱼跃鸢飞,风起云涌,以致于一尘之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b>这种作品可以是美的艺术的,也可以是丑的,不是艺术的。如同一块顽石,雕成伟大的雕塑,而另一个人却不能“成器”,区别就在于性分与“修养”。知道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过一世就好比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的文章所有的优点。</b>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b>善于生活的人对生活也是认真的。</b>艺术的人生,能看重一般人看轻的事物,也能看轻一般人看重的事物。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看轻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摆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篇生命就是一种作品,</b>从伦理的观点看,他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他有美丑的分别。美之所以为美,则在于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对人群的效用。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总是让我们行色匆匆,最终错过了沿途美丽的风景,让华丽的世界成了无生趣的囚笼。这多么惋惜。文章的最后,朱先生奉劝我们:“慢慢走!欣赏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