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照的往事钩沉

cuiyubao

<p class="ql-block">宅家胡思乱想,找出了一张45年前版纳西中班(西医学习中医班)结业时的合影老照片,尘封已久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1977年5月,版纳州卫生局举办第三期西中班,我为授课老师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来自州医院和勐腊县医院。</p><p class="ql-block">​西中班举办地为版纳的普文农场医院。普文为一坝子,距版纳州府景洪以北120公里。普文农场与建设兵团不同,实际上为一劳改农场,或者说为普文监狱的劳动基地。农场中除技术管理人员外,还有很多监狱释放回归社会的留场人员。在普文农场举办西中班,应该是让学员避免外界干扰安心学习。</p><p class="ql-block">​西中班学制三个月,八月结业时在医院院子里拍了一张合影,粉碎四人帮已近一年,背景墙上挂着毛主席和华国锋的像片。前排坐者为州卫生局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普文农场医院党支部书记、授课老师,后排站立者为28位学员,主要来自版纳州地方和农垦系统,还有部队学员。二排右四为州卫生局局长夫人陈泽富。</p><p class="ql-block">普文街上有百货商店、新华书店等,当然也有照相馆。那时社会落后,边疆地区尤其如此,所以,这些店铺就座落在一条主街上。照片由照相馆派人上门拍摄,照片冲印后由我取回发放,不知怎么,底片一直留着,返城时带回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人容易恋旧,也“做人家”,用过的一些老物件如条件许可,舍不得随意丢弃。当年有一本小通讯录,记着一些同学、知青战友在上海昆明家的地址等等。如中学同学陈忠家在浦东南路明德里227号,李海银家为吴家厅33号,杨义成住陆家嘴路537弄60号,潘翠娣插队于安徽天长界牌公社南尖大队军田小队……。</p><p class="ql-block">通讯录上记有五位版纳勐腊的学员工作单位,有勐腊、勐满农场所属分场卫生所的,有县医院的。印象中,能记下这5人,大概都为上海知青的缘故。避疫在家,翻出了旧照,就想搞清楚,这5人是否还能找到?如能重续旧缘,是为幸事。</p><p class="ql-block">​新冠疫情前两年,2020年前,上海知青研究会筹备编印《知青老照片一一上海知青在云南》,为此,组建了“云南知青人”微信群,帮助收集照片,橄榄坝农场部分后期由我负责。从微信群里的信息看,有勐腊农场的,当时就想,何不将合影照片发于群里,说不定有谁认识也未可知。不想阴差阳错,照片竟错发到橄榄坝的云南知青群里。</p><p class="ql-block">也是歪打正着。过了数日,“云南知青人”中如石沉大海无人应答,而橄榄坝云南知青群里有了回复。</p><p class="ql-block">话说原橄榄坝农场三分场老上海梁明,读云南师范大学后就留在了云南,在景洪当老师好多年。女儿在上海,退休后便定居上海。梁明看到了我错发的寻人信息,引发了兴趣。梁明为古道热肠之人,说她的学生遍布版纳,勐腊也有不少,通过他们应该能够找到几个。</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没几天就有了信息,说是找到了勐捧农场一分场卫生所的周先宇。不过周先宇并非上海知青,而是湖南人。</p><p class="ql-block">橄榄坝农场人员组成,最早建场的一批为部队转业人员,如昆明步校等整建制转业来到农场,在部队时可谓威风凛凛,扛着肩章,头戴大盖帽,斜挎军用皮带。湖南人多地少,而建设国家第二个橡胶基地又需要人,为此,60年湖南有两批支边人员来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革前就有了。62、65年,昆明、四川(重庆)多批老知青来场,《边疆晓歌》就是他们这代人的真实写照。文革中来场知青更多,上海、昆明、重庆、北京,都有。当然,还有当地流入人员。我最早落脚的橄榄坝农场二分场二队,司务长李炳清娶的就是傣族老婆。版纳其他农场大抵如此。周先宇就是湖南支边人员,后当了医生。</p><p class="ql-block">又过几天,梁明告知,她的学生又帮助找到了勐腊县医院的上海知青汪保余,并说汪保余现在人依然在勐腊,成了地道的留守知青。</p><p class="ql-block">周先宇和汪保余都有电话,周先宇说又能联系到老师非常高兴,欢迎再来版纳,他用车来接,一定到家里作客。对于汪保余当年知青返城时为什么没回上海十分好奇。汪保余说,他插队不久就开始学医并在勐腊县医院工作,当年西中班时就已经是中医,家里兄弟姊妹多,住房拥挤,想想还是不回上海了。汪保余后来在当地与一个小学老师结婚,育有两子,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勐腊,还为两个儿子分别在上海和景洪买了房子,生活幸福美满。视频通话中看到,岁月不饶人,汪保余与年轻时比虽然老了一些,不过大模样没变,即使马路上相遇,也能认得出来。</p><p class="ql-block">梁明还在找。遗憾的是,已经回上海的孙亚明前两年已经过世。一条微信寻人信息,时隔45年,居然还能找到以前的学生,这梁明可谓神通广大了。</p><p class="ql-block">这张旧照背后还有故事。因为州卫生局长的夫人陈泽富也在西中班学习,对我这个老师有了一些了解,西中班结束后又让我留了下来,并到州卫校当了三个月的代课老师。那时州卫校的条件较为简陋,不能住宿,因此棲身州委州政府大院。</p><p class="ql-block">州委州政府大院在景洪城中心,孔雀湖畔,绿叶婆娑,椰树摇曳,如花园一般。进得大门,约七八十米即办公楼,办公楼后为家属区,进门大道两旁植有油棕树,左边油棕树后有一排草房,大概曾经为避震用房,地震过后未拆除。我就住这草房,一人一间。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天也不会冷。</p><p class="ql-block">州卫生局州卫校都想要我,州委组织部曾去农场商调,可是农场不放。老场长刘殿富说,只要我在,小崔就不能走。知青时代,是橄榄坝农场最为兴旺最有活力的时代,知青在各行各业都是主力军。知青大返城后,农场医院院长潘常忠曾撰文写道:1979年,正值黄金时期的农场卫生事业,突然刮起一阵知青回城风,培养十余年的一批医疗骨干,一下子全刮跑了。由知青负责的放射、检验、制剂室、手术室、内儿外产临床医疗护理,全部面临关门的境地。可见,当年老场长刘殿富不让我走,为的是农场的长远发展。</p><p class="ql-block">人的命运真是奇怪,难以捉摸,农场不肯放人,却成就了知青大返城时得以重回上海。若那时去了景洪亦或昆明,大概如汪保余一样,最终下不了辞职回上海的决心。</p><p class="ql-block">白驹过隙,日月穿梭。当年的一张旧照牵扯出的往事钩沉,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岁月足痕,让人回味无穷,久久不能释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