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救赎

.

<p class="ql-block">  又是难熬的一个夏日。当仅有的热情被各类视频消耗之后,人就像断掉药片一样浑身无力,眼睛发涩,神态痴呆,惶惶终日。除了吃饭和睡觉能够解乏疏困之后,有了点精神既而又对虚拟的世界充满了幻想,继续复制吃睡前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但凡有涉及子女教育的热点评论里,我都对那些腐蚀青少年心灵的虚拟游戏报以痛恨之情,可是对自己跌入的精神深渊难以自救。就像今天,又一次把有限的自由交给心情去和网络愉悦,像地板染上污垢,碗筷堆满水池之类家务事,都好像下意识地可以推脱到明天、后天甚至更远日期。然而每每阅尽天下笑话,只空留几声长叹积聚在手机周围,多么阴森和悲情。中年,真是一段费解的年龄。</p> <p class="ql-block">  偶然在百度上瞥见一篇《县城体制内女孩和她们的婚恋困局》冲上热搜,不由得对这样的题材来了点兴趣。可是文章太长了,从女生分析到男生,从优势辨析到劣势,有些观点虽不能认同,但写作者扬扬洒洒万余字的大论述,要读完确实很费眼睛,所以就随便看了一下评论。果然有同感者很多,我所谓的同感,不是指内容本身,而是一种有关阅读的形式问题。刷惯了短视频,对整篇文章尤其是长篇大论都懒得细细咀嚼,不仅仅是我的个例存在,有多少张纸质报纸没被阅读过,有多少书架上的图书没被青年人翻阅过。有些网友还指出,“过分地依赖和接受视觉冲击,人最基本的思考能力都下降了好多”。这一句话像利刃一样戳中了我的心脏,这不就是我目前的真实写照吗?困顿在一种病态的精神境界中,自我营救的本能系统被逐步瓦解,还有什么可以足够去向生活张扬。</p> <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将肉体摆在沙发上,接受媳妇无情地指责,很多时候也会把灵魂晒在汉字里,悲呛地发几句牢骚。一度也曾想蹭热学习视频制作,给自己弄一点流量,这些无可厚非,网红毕竟是因为眼红那种名与利的收场而促成一种向往和追求,但对一个饱受精神困扰的中年人来说,救赎已经不像逢山开路那般顺畅。古人常以“不惑”来形容四十好几的男人该有的觉悟,那么也将预示着认清短板的“危机”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改变又何其容易。一个人陷入一种情态中,是多种原因促成的。当把一种因素变成了习惯,那会有多么可怕。两年前我还能带着孩子在公园里围绕着护栏跑上那么七八圈,有锻炼体能的积极性;十二年前我还能一个人早起在街道里跑上两三公里,二十年前我在镇政府门口活动个半个小时还觉得不够爽,但是打字到这里的时候,坐起来的意志力都有些勉强。中年危机,不仅是时光要打跨自己,还有深陷于那些不可能的绝望在摧残和折磨着反思的灵魂。所以我也在时刻观察着家人、同事、朋友,当有一些雷同映射在我的猜测和听闻中时,也常常为这些群体不由地悲鸣几句。难道生错了年代,还是竞争将我淘汰,都有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好多人都曾厌恶过网络游戏,因为它不仅吸睛,还吸金甚至吸魂。我沉溺于这种虚拟环境中,不亚于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看看周围,大到中年,小到少年,都以手机为载体,多少人将灵魂通向虚拟世界寻求着对观感的刺激,名义为闲暇时光的消遣,但能真正励志的能有几人。如果笑点无数次地取悦了人的激情,那么追求也将变成一种玩笑,真正的目标也会移位。</p> <p class="ql-block">  “来吧,展示”“如此,安排”,过多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是中年有别于青年的步调差别,跟不上就只能做个吃瓜看客,关注并赠送流量,何尝不是在抛出时间抛出灵魂送给表演者。娱乐至极演化为娱乐至死,我为自己这两年来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找到了原因。但同时也伤害了家庭,妨碍了工作,被人打上一种不愿承认的烙印,吃什么解药都无法缓解。中了精神的毒只用了两年,或许二十年才能调理过来,那还有用吗?老婆被传染,孩子被感染,把一天中仅余的时光分配在虚拟的时空里然后飘渺不定地游荡,真地担心若有一天断网之后,人生将何去何从。</p> <p class="ql-block">  精神救赎,是我在吃药无用、摔碗无果、走路无力、活着无意之际发出的最后的呐喊。比起比我年长的正享受幸福晚年的人们,我有多么不甘心人生如此落幕,比起那些把大把精力耗费在啄食流量的青年人们,请问我们与表演者的距离差距有多少。这个时代不缺少人才,是那些才人太会勾引大众中那些伟大的灵魂,使他们容易把幸福的标准建立在精神愉悦和趣味对口上面,才促使互联网业的资本家们腰包如此膨胀,投饵如此慷慨。</p>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前,街头巷尾有言论说,西方国家的冷战思想非常恶毒,200年前就计划好了要用鸦片锈蚀中国人的大脑和身体。未达目的之后,又将资本主义的享乐主义浸入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名星效应来麻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意志,是否得逞无有定论,仅仅几年短视频就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狂热状态,我不认为这就是网络时代的辉煌造就。视频业自世界上最早的电影诞生以来也足有127年的历史了,而今天让各类视频制作达到顶峰,还是受于科技水平的滞后。如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智能载体,今天也许就不会这么热烈地使年轻人追捧这些形式和内容。而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总结和提升人类文明成果,推动实践发展创造更具智慧灵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力,这个方向一定要把握住。否则,泛滥的娱乐就会在倒塌房前变成跳楼小丑,迟早要现出真面目。</p> 精神救赎离不了思想解药,还需要做身体的恢复性运动。就像虚拟和现实,对立和统一,放在任何一个生灵体上,努力要让创新的张力内发于心而外动于形,才有活下去的勇气和活出来的精彩。有人把发明创造寓意于灵感之上,灵感也只是虚拟思维放映出的一丝灵光,不抓住就会转瞬即逝,光芒将不再眷顾于你。中年年龄,走出流量,走近自然,还原思维的二重平面,才不会迷惑于立方体中无法自拔。什么低头族、躺平族、游戏族、网红族,一切与自己无关该有多好。对自己的救赎,莫不如从放下手机戒掉网瘾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