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贝到东谷坨很近,两村旧时是晋豫两省近邻,沟壑相依。大寨山下槐花正在飘香,引得众人争相采摘。</p><p class="ql-block"> 据传东谷坨原名谷坨,后因村落在位于土河东部大寨山的山洼里,故名东谷坨村。东谷坨村地理条件特殊,背靠大寨山为晋豫屏障,向其敞开臂膀怀抱着东谷坨村落。龙湾河源头滋润并哺育着东谷坨村民,流向西部的沁河。</p> <p class="ql-block"> 大寨山的东面赵魏大道(清化二大道)南通伊洛,山上小路东西畅通原土河里。其天然形成的地形条件,东南俯瞰仙神河谷,南部审视龙湾河谷,可查外兵来犯。</p><p class="ql-block"> 宋金时期 “太行忠义社” 即在这里建有石头围成的寨墙,在山下建有古寨堡,驻防兵员,用来抗击金兵。后成为东谷坨村的雏形,只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村内的古寨堡。</p> <p class="ql-block"> 东圪坨大多姓程,据传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程颢”的后裔,到村后又续有自己的字辈:九思文自、现君奉行等。现山河镇李庄,圪节底村程氏,以及附近部分村庄程氏许多皆来自于该村。</p><p class="ql-block"> 东圪坨村有岭庙和南庙两个古庙,一个药王阁。<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岭庙也称北庙,为弥勒佛庙,具体所建年代不详,有戏曲舞楼。为“东圪坨事件”发生地,后为东圪坨村学校驻地。</span></p><p class="ql-block"> </p> 南庙,位于村南高岗之上,上下两院,大都荒废。现存有康熙,乾隆,嘉庆时期碑刻三块。<br><br> 药王阁,位于村南河道之上,从中可知东谷坨村对行医的尊重。<br> 东谷坨大寨山地下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煤层虽不高,但分布交广,开采历史也比较久远。该村小煤窑除供应本村外,附近村庄等都在这里采购生活用煤。<div> 东圪坨村是附近乡村最早就有戏曲班社的村庄,在泽州县大箕镇西乱石峰村的旧时舞台,就留有“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七月二十四日”东谷坨村“三庆班”戏曲班社在此演出的题词。</div> <p class="ql-block"> 据此,则其走上舞台的历史,还要往前推五十年左右,和东四义的鸣凤班基本是一个时期。可知早在200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东圪坨村戏曲非常盛行。在随后的百年里,东圪坨村戏曲班社又移名为合义班、□全班,这样的班社在一个乡村能行戏百余年,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东谷坨另外还有传统音乐社火:耍灯,和别的乡村传统表演不一样,其特别适用于晚上演出。</p><p class="ql-block"> 该村音乐社火以莲花灯、云灯、鱼灯打头,再以灯光舞龙灯垫后,演出犹如一场灯光秀。后因白天演出较多,故现只能看到该村的舞龙表演。</p> <p class="ql-block"> 优越的地理条件,热心的群众,以及文化因素,使东谷坨村成为热点。1938年这里曾经发生了晋城有名的“东圪坨事件”,当时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八十余人,途径东谷坨村时,遭到河南济源尚庄李世平红枪会武装的包围,后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才顺利突围。</p><p class="ql-block"> 由于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好,1938年12月,中共沁阳中心县委以“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工作团”的名义,由书记刘刚、副书记王毅之带领,在东谷坨岭庙和相邻的南院、里院等处驻扎,在土河岭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1940年4月,国民党第九军54师还曾在大寨山一带抗击日军。</p><p class="ql-block"> 抗日时期,东谷坨村人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组织,一批批村人走向为国为民的主力战场。</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村人又修通公路,改善了村交通设施,修建了西河水库,完成了村内电网改造,引回黑掌沟泉水,村里实现定时供水,村里铺设电缆安装闭路电视等。</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东谷坨村人将以发展种养循环产业,生产有市场潜力的农业产品为主线,利用本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来稳步推进东谷坨村的现代化进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