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察瓦龙前去甲应村的路况 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丙察察路段察瓦龙处又新晋一个网红打卡点——甲应村,海拔3720米,当地人叫甲兴村,号称梅里雪山最后的秘境,是小清新们眼中的“一封遗世情书”。</p><p class="ql-block"> 从察瓦龙进入,沿左贡方向行驶约十公里,在一挂满经幡的丁字路口右转,就是去甲应村的土路。翻越海拔最高4600米的崩功腊卡垭口,然后在羊肠九曲50多公里的烂路上行驶两三个多小时,就进入只有4户藏族人家的小村庄甲应村。</p> <p class="ql-block"> 去甲应村途经的第一个垭口:朵尼拉垭口,这里是个三岔路口,向左前方直行是通向左贡县,向右是通向甲应村的上山道。</p> <p class="ql-block"> 云端的天路</p> <p class="ql-block"> 看见我的车了吗?</p> <p class="ql-block"> 这种路虽然是非铺装路面,但并不是多么难走,就是路窄了一些,有些拐弯很急需要提前做好预判,四个字:集中精力,如果再加四个字就是:减速慢行。如果在这里发生车祸,那就是“空难”了。第二次来甲应村,我在拍完落日后,夜间行车下到察瓦龙入住的,现在想想还有些后怕。</p> <p class="ql-block"> 正在施工修路的挖掘机</p><p class="ql-block"> 甲应村 2016年11月份才通车,以前不通公路时候,需翻越两座高海拔大山,冬天需过积雪、碎石悬崖坡,危险系数较高,所以到此一游的人甚少。村里无电、无信号,通讯基本靠喊。除了卖牦牛以及购买一些生活用品走出大山,基本与世隔绝。现在生活用电已经接通,但还是没有信号。</p> <p class="ql-block"> 甲应村</p><p class="ql-block"> 听当地人说甲应村马上就要搞旅游开发了,盘山路正在拓展路基。随着路况的好转,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甲应村。目前还算比较原始。我知道的有三家客栈,条件一般。甲应村目前没有信号,如需要打电话可以到离村子八公里左右的一个山坡。村民以种植青稞、土豆、放牧、采药为生,以前还可以进山打猎贴补家用,现在刀枪入库,弹弓是最先进的武器了。</p> <p class="ql-block"> 进甲应村最好是四驱车,当然也有奥迪A4旅行车进去过,据说连当地的藏民都感到吃惊。没有烂车,只有烂人。</p><p class="ql-block"> 山间有朵雨做的云,那是来自怒江蒸腾的水气。</p> <p class="ql-block"> 停下车, 看着眼前云雾升腾的雪山,听着流水催动转经筒吱呀吱呀的响声,支起户外桌椅,拿出从老家带来的鸡罐头,辣椒酱,老白干,还有从德勤县农贸市场买的牦牛肉、土豆、萝卜 ,准备做两个菜犒劳一次风尘仆仆、饥肠辘辘的自己,当然还有烈酒一壶,足慰风尘。</p><p class="ql-block"> 在飞来寺观景台一家摄影为主题的客栈,老板和我说,德钦市场上的牦牛肉很多是从青海运过来的犏牛(牦牛与普通牛杂交的后代称犏牛)冒充牦牛肉。外地人看不出来,我也不知道买的是犏牛肉还是牦牛肉,是肉就行,反正吃起来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有故事的狗子,面朝雪山痴痴发呆,若有所思。是否在想当年它追过的那些小母狗。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p> <p class="ql-block"> 在停车安顿好后,看时间还早,就拿起相机出去拍照,等兴尽而归发现这两头牛把我高压锅里的土豆、洋葱几乎席卷一空,晚餐被它俩截胡了!我临走时还特意把高压锅扣上锅盖,又转了一圈,它们怎么打开的?成精了!看着这两头牛一脸无辜的样子,又可恨又可笑,我捡起一根木棍佯装要打,它俩扭头就跑,可不一会又折回来,可怜巴巴的看着地上的硕果仅存的一个大洋葱,送佛送到西天,我也不吃了,把地上的洋葱扔到它俩面前,一头牛上去就啃,但洋葱太大,无法下口,洋葱滴溜溜地在牛嘴边转圈,就是吃不下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就剩下了这个洋葱,我上前捡起洋葱,用菜刀剖成两瓣扔过去,它俩一口就横到嘴里,还抬头看了我一眼,不用谢,我心里嘀咕着。</p> <p class="ql-block"> 从甲应村可以看到梅里雪山西坡,日暮时分,卡瓦格博在夕阳的照射下披上了一层金纱,云海涌动,此刻皓月当空,夕阳欲坠,日月同辉,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月照千峰为一人 , 人间颜色如尘土“。</p> <p class="ql-block"> 梅里雪山西坡,从飞来寺看到的是东坡。</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甲应村。几年前我们一行三人第一次来到甲应村。在一片靠近溪流的沙棘林中扎营安寨。可惜当时做饭的视频、照片因硬盘损坏而丢失。</p> <p class="ql-block"> 甲应村的客栈</p> <p class="ql-block"> 露营地旁的溪流,属雪山融水,流水湍急,水清且冽,可惜河中无鱼,我们提前从大理买的渔网也无用武之地了。</p><p class="ql-block"> 甲应村卡瓦格博雪山下有一个冰湖,徒步来回约9公里,湖水浑浊不堪,也激不起我的兴趣来。</p> <p class="ql-block"> 纯手绘地图</p> <p class="ql-block"> 冰湖.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看到村子里还有新房子在建,村民说,建新房政府有补助,明年开始政府要给修路了,看着形势,三五年后,这里会是下一个雨崩,已是在劫难逃了。</p><p class="ql-block"> 我不反对发展旅游业,相反还大力支持。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这是富民强国的善举。但是,资本的圈地收费野蛮生长,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带来的环保问题却视而不见,高原生态极其脆弱,国内徒步线路上留下了大量难以降解的垃圾,对生态的破坏短期看不出来,长此以往,祸害横生。就连珠峰也未能幸免,珠峰高山环保大队在珠峰大本营及以上区域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登山垃圾清理行动,共清理各类登山垃圾8.4吨。成了名副其实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场。还是那句话,只留下脚印,带走照片,不留垃圾。环保与发展,不是二选一的的单项选择。</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餐后无所事事,我信步走到一户藏族人家,木板围成的院子一角还有一个塑料大棚。吱呀一声我推门而入,见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主人正在做早饭,听到有人说话,屋子里跑出来两个男孩,其中一个还光着屁股,我从口袋拿出手机准备拍照,那个小男孩倏地跑回屋里,再也不肯出来。与男主人寒暄几句后一起走进大棚。高原阳光的照射下棚里温暖如春,地里长着油汪汪碧绿的蔬菜,其间偶有黄、白杂花盛开,心情为之大悦。我看了一下地里有蒜苗、小白菜等青菜,就问男主人蒜苗多少钱,他说四块钱,我说不贵,话音未落,他不紧不慢地说,一根!我去!!!</p> <p class="ql-block"> 看完大棚出门时,在门口碰见一个老大妈,手中的塑料袋里提着刚刚从山上采的野生羊肚菌,白嫩的菇柄衬着蛋壳色的伞帽,楚楚动人,非常新鲜,我估摸大约有一斤多一点,花100元钱买下。中午用羊肚菌做了一菜:云南的诺邓火腿炒西藏的羊肚菌,一汤:用葱姜爆锅后炒一下肉末,加水、羊肚菌、鸡蛋做了一个汤。</p><p class="ql-block"> 羊肚菌中的风味物质鸟苷酸在火腿中动物脂肪的催化下,激发出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特殊香气,吃罢让人产生由衷的满足感。特别是菌汤,每喝完一口,层次丰富的鲜味物质刺激舌根源源不断涌出唾液,诱惑着你再来一口,是一碗很有诚意的汤,用蔡澜的话来说----这是仙人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脂白肌红、丰腴咸香的火腿特别适合软糯清淡的米饭。</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产自英吉沙县的牛肝菌,跟成年人的老脸差不多大。</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蘑菇”来自蒙语。无论是东北的榛蘑、张家口的口蘑、滇黔的鸡枞、藏区的松茸、西域的羊肚菌……它们都能用蘑菇,这个万能的名词囊括。</p> <p class="ql-block"> 产自新疆喀什英吉沙县的一种蘑菇</p><p class="ql-block"> 清.李渔<闲情偶寄>说:"举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蕈之为物也,无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然有形而无体。犹吸山川草木之气,未有无益于人者也"。《吕氏春秋》里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先秦时代长江以南的百越之地获取的野生菌,被千里迢迢送往中原诸侯的餐桌上,足见其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李渔曾做一名馔:"陆之蕈,水之莼,皆清虚妙物也。予尝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黄,鱼之肋,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甘之,曰:“今而后,无下箸处矣!"看罢,一地的口水......</p> <p class="ql-block"> 新疆巴楚菇(800元/公斤)</p><p class="ql-block"> 宋朝的苏轼、杨万里,陆游、清朝的袁枚、李渔,一直到现当代的王世襄、汪曾祺,中国文人们盖因蘑菇外表至纯至简但灵魂鲜美馥郁的特性,尊之为无上妙品。</p><p class="ql-block"> 我想大概是蘑菇的特性,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虽芒屩布衣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秉性同声和气、惺惺相惜。</p> <p class="ql-block"> 蘑菇产地不同,做法各异。东北的小鸡炖蘑菇、藏区的松茸炖鸡、云南的油淋鸡枞、新疆的爆炒巴楚菇、内蒙古的小黄蘑炒肉、云南的蘑菇宴等等五花八门,环肥燕瘦各擅其美。</p> <p class="ql-block"> 说一下西藏林芝的松茸炖鸡</p><p class="ql-block"> 林芝地区因为湿润的环境和充足的日照,让这里草木葳蕤,是藏区的“江南”。生长于此的松茸,因其对生长环境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至今仍然无法人工培植。原生态森林、零污染土壤、充沛雨量、强烈光源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因此也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菌中之王品质。浓香鲜美,生吃极其润滑爽口。但最西藏的方法是用竹刀把松茸表面的杂质剔除,切成薄片,不能用水洗,否则会降低鲜度。慢火中在时间的加持下,松茸与鸡肉中含有的肌酐酸,在烹饪的过程中释放出游离态的谷氨酸钠,鲜味大大提升。松茸、土鸡加上墨脱产的石锅,珠联璧合,佳偶天成。</p> <p class="ql-block"> 十年前,我曾经在林芝巴松错结巴村一藏民家里吃过一次油煎松茸。藏式火炉里烧着通红的牦牛粪,把一个圆形铁制盖子加热后抹上酥油,油热后放上切成片的松茸,白嫩的松茸加热后,屋子里立即弥漫着一种林中雨后泥土与草木混合的特殊香味,松茸两面煎一下,撒上一点盐巴,清新而浓郁,质地细密,入口软润绵密,口感如鲍鱼,极润滑爽口。细细咀嚼特有的香甜味道会慢慢萦绕唇舌,浓郁得舌头都要化掉,整个香味就是森林、田野间充斥的自然恬静的美。那是一场味蕾的狂欢,吃了不羡仙。</p> <p class="ql-block"> 在云南香格里拉,当地人以前很少吃松茸,他们说松茸有种怪味,不好吃,所以这种菌基本没有人去捡拾,只有在饥饿难耐又实在找不到可以充饥的食物的情况下,当地人才会捡来用清水加盐煮食,偶尔拿到集市上去卖,也不过几分钱一斤,包括西餐中天价的松露,当地人称之为“猪拱菌”,几乎不食用。松茸价格暴涨与日本人疯狂的松茸情节有关。据说广岛在原子弹爆炸后,生长出的第一种植物就是松茸,于是就有了抗癌、抗辐射的说法,又因为松茸状似男根,日本人认为它是生命力的象征,一时香格里拉松茸价格炒到2000元一斤,现在的价格趋于理性。不到1000元一斤,这要看品质。</p> <p class="ql-block"> 在巴松错期间,还偶遇了一伙深圳自驾墨脱的摄影爱好者,他们一边向我展示着笔记本电脑里墨脱的照片,一边说着墨脱让人绝望的烂路,一脸的骄傲、自豪,站在一旁的我,心里各种的羡慕。想起了小时候,看到小朋友拿着崭新的玩具骄傲地谝,自己局促不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说起梅里雪山,就不能不涉及到山难事件。</p><p class="ql-block"> 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对主峰发起了冲击,他们从三号营地出发冲顶,上升至海拔6700米时天气突然变得恶劣只好下撤,准备第二天继续冲顶。当晚队员与大本营进行过一次语音联系后遭遇大规模雪崩,音讯全无,登山队员全部遇难。部分遗体于七年后被放牧的藏民在明永冰川发现。人类对雪山的挑战又一次以彻底的失败告终。</p> <p class="ql-block"> 在当地藏民心里,梅里雪山是所有信奉藏传佛教民众的朝觐圣地,自古以来,她在藏族人心中是至尊、至圣、至神的象征,她的宗教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他们看来攀登梅里雪山是对神灵的亵渎和蔑视。如果有人冒犯神灵,神灵就会拘役此人的魂魄七年。登山者的遗体七年后被发现,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p> <p class="ql-block"> 七年后被发现的登山者的遗物——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写道:“卡瓦格博峰顶是个极乐世界,那是天神们聚会的地方。在那里有一座绚丽的宫殿,屋顶是用黄灿灿的金子盖成,中间是绿油油的松耳石墙壁,底座由五光十色的花玛瑙筑成,梁柱上镶嵌着蓝色的宝石,四壁装饰着纯金和玛瑙。雪山之神卡瓦格博,就在那里居住。”这样就不难理解当地藏民为什么会强烈的反对登山。</p><p class="ql-block">为了避免惨剧再次发生,德钦县人大出台了一项政策,禁止攀登梅里雪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曾经被禁的纪录片《卡瓦格博》。相信看完之后对大自然又多了一些敬畏。</p> <p class="ql-block"> 目前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全都有人登顶。7000米级的雪山还有部分未登顶。国内比较出名的未登顶雪山有:梅里雪山、玉龙雪山、冈仁波齐等,巧合的是这三座山都是6000米级的。</p><p class="ql-block"> 人为什么要登山?好多人会引用英国登山家马洛里的名言“因为山在那里”。1924年,在珠峰大本营,随队记者在营地一个劲追问他为什么还来珠峰,被问得不耐烦的马洛里最终没好气地回了一句:“Because it is there.”就掉头而去。 </p> <p class="ql-block"> 不是每座山都可以攀登,不是每条河都可以渡过。</p><p class="ql-block"> 与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首次登上珠峰的夏尔巴人旦增曾经说过,人类永远征服不了山,即便你爬上山来,也犹如婴儿爬上母亲的肩头。</p> <p class="ql-block"> 在去甲应村途中会遇到大片的枯木,不知道是遭到了天谴还是人祸。无言矗立,如铁铸铜浇。</p> <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甲应村</p><p class="ql-block"> 甲应村随处可见粗大的沙棘树,虬枝盘旋,拿云攫石。林中腐烂、枯败的树干俯拾皆是。晚上我们拾了一些枯枝,在满天繁星下,点起了篝火,我们三人围坐在篝火旁,喝着酒,抽着烟,肆无忌惮说起那些我们喜欢的姑娘、电影、歌曲,那些共同的记忆是我们最好的下酒菜。</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北岛)。</p><p class="ql-block"> 青春少年是样样红,只是太匆匆,流金岁月人去楼空,人生渺渺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两袖一挥,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p><p class="ql-block"> 布履一双,山河踏遍;心有明珠,山河明媚。</p> <p class="ql-block"> 沙棘被称为“维生素C之王”,沙棘可以降低胆固醇,缓解心绞痛,可以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沙棘也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内地好多地方都推出来沙棘饮料。可在这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任其自生自灭,也算是暴殄天物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现在通往甲应村的道路正在施工中,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在内地的市场中见到她。</p> <p class="ql-block">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人们生起牛粪火,炊烟袅袅升起,勤劳的主妇开始制作全家人的饮食用茶。她们将茶砖与酥油混合制作成酥油茶,或将鲜奶掺入煮好的茶中变成奶茶。一家人喝着酥油茶或奶茶,配上糌粑、牛羊肉等食品,开启了新的一天。 </p> <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芳菲尽,但在这深山幽谷里,不知名的花儿依然吐露着芬芳。</p> <p class="ql-block"> 很喜欢的一句老话;当你盯着电脑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p><p class="ql-block"> 当你愁眉发呆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p><p class="ql-block"> 当你挤地铁时,西藏的云鹰直入云端;</p><p class="ql-block"> 当你无所事事时,尼泊尔的背包客已端起酒杯围在火堆旁;</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到的人。</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拍梅里西坡的最佳位置,而不是山下的甲应村。这也是我两次甲应村之行的心得。这里视野开阔,超过180度的雪山环绕身旁,层峦叠嶂,壁立千仞,有些场景的磅礴之势,相机是远远不能够记录的。山间还可以经常看到壮观的云雾,“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p> <p class="ql-block"> 站在垭口回望梅里西坡诸峰,夕阳努力的从云层缝隙照亮了山尖,给皑皑雪山镀上了一层油润的金色。</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这些年来看了许多次日照金山,但每一次相逢,依然毫无抵抗力。这一抹亮丽的金色,世间最美,让我沉醉,让我义无反顾地多次朝觐,流连驻足,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我每次看到日照金山,心中就不由自主想到此刻的众神们,在山巅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举行一场盛大的PARTY。这是众神的黄昏,云端上的狂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未完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欢迎关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