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见闻录14 —— “鹅项岭”下曾经闪耀的时光

柴老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曾在古蔺乡下一个名为“老山”的地方插队。那个地方处在巍峨大山的怀抱之中,古蔺河水在山下蜿蜒流淌,山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享受着超然世外的悠闲。</p><p class="ql-block"> 在绵延大山之下,有一道山岭突兀地从山脉主体上横着伸了出来,挡住了一直沿着山谷延伸的古蔺河流道,迫使河水在这个地方绕了一个约300度的大弯才继续流向下游。</p><p class="ql-block"> 俯瞰这道山岭,其形状像一只正在引颈飞翔的天鹅,故当地的人们称其为“鹅项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河岸边仰望这道山岭,颇有些壁立千仞、威武雄奇的气势。千百年来,憋屈的河水总试图在这里冲开石壁、劈出通道,故而年年山洪之际,都裹挟着泥沙石块、借着雷电之威、翻滚着汹涌波涛咆哮而来,在这里发起一次次雷霆冲击。然而,这鹅项岭却像一个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傲然挺立、巍然不动,忠实地守护着老山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鹅项岭<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西两边皆是绝壁悬崖,而岭上则灌木丛生、人迹罕至,几乎就是一片荒山野岭。然而这里位于谷底的上方</span>,远离两边高山的压抑,<span style="font-size:18px;">空谷幽静,视野开阔,是个放飞心绪的好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站在岭上,总能感觉到一种山野空旷、身心释放的舒畅,令人流连忘返。闲暇之时,我常在那里驻足眺望,静静地看古蔺河水从群山间缓缓流来,又徐徐流进远山的怀抱;在晨曦中,去看那山上山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袅袅升起的缕缕炊</span>烟,迎接朝阳跃出峰顶那闪耀而来的第一道阳光;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暮色里,去守望那些不知名的雀鸟匆匆归来,凝视远山峰间那慢慢归隐的夕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很多年之后,每每梦回老山,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鹅项岭上的晨曦和晚霞,那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回放。不过,在当年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上,更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鹅项岭下那些簪星曳月的往事,是那些曾经在岁月里璀璨闪耀的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到乡下的时候,看到老山这个地方不但有那么密集的人口聚居,甚至还有一条“街”的存在,不免就生出来一些好奇,总想去探寻其中的究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照常识,受到水源和土地的限制,农耕时代的山里人一般都会选择分散生活,大量的人口不会聚在一起居住。换句话说,在大山里面如果没有足够耕种的土地和便于取水的条件,就难以维系大量人口在一起聚居。</p><p class="ql-block"> 老山人聚居这个地方,附近既没有大片平整的土地可耕种,又离古蔺河面有相当的高程,并不利于大量取水,为啥先民们要选择在这个地方聚居?这个现象的确有点令人不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山势地形上看,从古蔺县城到赤水河太平渡这一带虽处在崇山峻岭之中,但古蔺河一直在山谷里蜿蜒穿行,其落差并不大。过去从古蔺县城到太平渡有一条“古道”,也基本上是沿着古蔺河岸一直延伸到赤水河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后来的公路大致上也是走的这条线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鹅项岭”在老山这里阻断了平缓的古蔺河畔,以致这条“古道”不得不从老山垭口上翻了过去。于是,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管从哪个方向路过老山,都要翻过老山垭口才能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队里的老人们说,在山里的公路修成以前,经过老山的那一条“古道”,是人和骡马都可以通行的“官道”。当年插队的时候,鹅项岭下的确还能看到一些残存的青石板路。千百年里承受过无数次脚踩蹄踏的青石板上,清楚地留下了久远岁月的痕迹:有些石板像是被刻意打磨抛光过的那样,表面如镜面般光滑细腻;有的石板表面已被磨成了凹面,有些甚至已经残破断裂;而有些石板却完好如初,甚至还能分辨出表面上那些清晰的凿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山“垭口”位于“鹅项岭”的根部位置,已高出了古蔺河岸很多,故而过往的客商以及负重的骡马在翻越老山垭口时肯定要付出更多的体力。而老山垭口这个地方距离古蔺县城大约有30里路程,在交通不便的过去,这里本来就有“三十里铺”的地理条件。</p><p class="ql-block"> 过往的行人经过了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大都已经人困马乏,翻越老山垭口又消耗了他们大量体能,因而在这里稍事休息,喝一点水并补充点食物自然就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由于经常有流动的人群在老山垭口这里停留歇息,自然就生出来一些服务方面的需求,于是就会有一些从事服务的人群在此逐渐聚集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知青那个年代,在老山垭口上还能隐约看到一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街”的模样。从沿着一段石板路两边</span>铺开的十几间颇有点古风并<span style="font-size:18px;">兼有“铺面”结构的</span>老瓦房上,似乎还能依稀看到当年那些茶楼酒肆的轮廓、似乎还能感觉到当年的一丝繁华和热闹喧嚣。岁月匆匆掠过,终究还是要遗留下一些隐约闪现的时光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鹅项岭”给出了人们在老山这个地方聚居的理由,也成就了老山街曾经的兴旺。从这个角度上去看,在</span>老山垭口上大量人口聚居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岁月的长河里,鹅项岭造就了人们在老山垭口上的聚居,更是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一次次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知青们上山下乡那个时代,老山的人们奋力改变着大山里面的落后面貌。经过了多年努力,他们终于在鹅项岭下、古蔺河畔建成了一个集水力发电、打米磨面和抽水灌溉为一体的水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举跨进了电灯和机械加工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以一个生产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的这样的重大工程,在当年的大山里面已经是个奇迹。然而,老山人继续奋斗,又在鹅项岭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引水灌溉渠,更是堪称壮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鹅项岭“天鹅”的头部位置上,我们生产队有一大坡土地。别看古蔺河水就在脚下流淌,在没有抽水机的年代,那一大片土地里没法种植水稻,只能种一些产量不高且只能倚仗上天恩赐的耐旱作物。祖祖辈辈的老山人一直幻想着有一天能把古蔺河水引上山来,在那片土地里种出高产优质的水稻。</p><p class="ql-block"> 建成了水力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之后,有了抽水上山的能力,但鹅项岭在前面挡着,抽上山来的河水仍然流不到“天鹅头”那片土地里去,人们只能望岭兴叹。</p><p class="ql-block">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山人奋力凿开绝壁,修通了引水渠。之后,清澈的河水就借道鹅项岭来到了“天鹅”头上那片土地,几十亩土地从此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良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第一次从那条绝壁上的引水渠上走过时,强烈地感受到那人在半空、渠临绝顶的震撼和惊险,头脑里蓦然间就冒出来一个词——“红旗渠”。这不就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红旗渠的缩小版吗?当然,鹅项岭悬崖上的这条沟渠没有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也没有红旗招展、气壮山河的气势,但一代人在绝壁上凿山引水的那种气魄却也足以让后世的人们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春耕时节,村里人都要牵着牛走过那一段沟渠到“天鹅头”去干活。常能看到夕阳之下,一个肩扛犁头、手牵着水牛的老农,走在那一边是陡峭绝壁,另一边是悬崖深渊的沟渠小道上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看起来那似乎是一幅悠闲自得的画面,然而劳作的人们在渠边小道上行走,却充满了惊险!</p><p class="ql-block"> 那一段渠边小道窄得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而身宽体重的水牛则只能让其在沟渠里行走,否则一旦失足,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在收割季节里,人们也要背着湿谷子走过那段悬崖小道回到村里,而山里人背湿谷子当然用喇叭背篼。由于喇叭背篼因重心偏高而容易失稳,在悬崖小道上背着湿谷子行走就容不得半点闪失,稍有不慎,后果同样不堪设想!</p> <p class="ql-block">  常常在想,如果今天让我们这些老知青再从鹅项岭悬崖上的那条渠边小道走过,恐怕已经做不到像当年那样“如履平地”般的坦然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鹅项岭”曾经成就了老山人的聚居,铸就过老山人“战天斗地”的辉煌,而当年在大山里插队的知青们,也曾在鹅项岭下演绎过一段精彩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古蔺县城通往赤水河太平渡这一段已经有了公路。不过,那时中国的基建能力还比较弱,原本沿着河岸延伸的公路,遇到了鹅项岭这种挡在河道上的悬崖峭壁,建设者们也只能望崖兴叹。公路也只好绕“岭”而行——沿着“古道”翻过了老山垭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通了公路,但每天过往的客运班车很少,多数人(包括知青)到古蔺县城去办事或者到永乐镇上去赶场,还是只能步行几十里路前往。</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啥时候开始,大山里面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爬车”的特殊现象:卡车或拖拉机在行驶途中,人们(未经驾驶员同意)就可以自行爬上车去搭“顺风车”。</p><p class="ql-block"> 由于绝大多数爬车人都是知青,且出于对知青的同情心理,经常过往那一段路的汽车驾驶员一般不会阻拦知青们以这种方式来搭“顺风车”。当然,他们也不会主动停车或放慢速度来方便人们上下车,能不能爬上车去再下得车来,全在爬车人的胆识和技能。</p><p class="ql-block"> 基于此,在山里插队的知青们也就把学会“爬车”当成了自己必修的一门“功课”。而鹅项岭下那段盘山公路自然就成了知青们“学习”和“实践”爬车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汽车,动力普遍较差,因而在满载货物翻越老山垭口的时候大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有的汽车慢悠悠地爬到公路最高点的时候,速度甚至已慢到与人的步行差不多了,而这个时候就是知青们上车、下车的良好时机。</p><p class="ql-block"> 鹅项岭位置特殊,站在岭上就可以远远看到公路上来往的汽车,这就让爬车的人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好爬车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里既有便于爬车的盘山公路,又有便于观察的瞭望点,因而鹅项岭下几乎就成了知青们的“公交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一段盘山路上,知青们爬车去古蔺县城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你看准时机爬上车去就行了。然而,从永乐镇上结伴归来的知青们要在这段坡道上同时下车,那就有些难度了。不过,青春年少的知青们往往就喜欢做一些具有挑战性质的事情,因而在鹅项岭下的盘山路上,常常就会出现一些男女知青在汽车行进中蜂拥着下车的惊险场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逢场的日子,知青们都喜欢邀约几个同学一起去赶场,而回来的时候就会选择在鹅项岭下这段坡道上下车。<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在汽车行进中照顾所有人(尤其是女知青)下车,同时还要卸下大家在镇上购买的粮油蔬菜等物品,在汽车刚进入坡道的时候,体能最好的男知青就要率先下车了,因为他还担负着接应大家的重任。而女知青们则只要保证自己能在适当的时候安全地下车就可以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汽车刚进入坡道,其速度还没有明显慢下来,要率先</span>下车的男知青已双手吊在汽车的后厢板上准备下车了。</p><p class="ql-block"> 他的双脚刚一触地,立刻就被飞快向后移动的路面甩了起来。此刻,只见他一边双手吊在汽车后厢板上,一边迈开双腿开始快速奔跑并很快就跟上了汽车速度。随后,他放开吊在后厢板上的双手,成功地下车了。不过,这个男知青并没有放慢速度,而是继续跟着汽车跑并伸手接过车上递下来的背篼之类的货物,并迅速把货物放在路边。之后,他又加快步伐追上汽车,继续去接应车上传递下来的货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汽车仍在行进中,只见其他男女知青一个个不断地从汽车尾部上翻滚着下车。而下得车来的知青,一些也赶紧去接应接车上传递下来的货物,一些则回头去收拾散落在沿途路边的物品。</p><p class="ql-block"> 一直在车上传递货物而最后下车的也是比较精干的男知青。在传递完大家物品的时候,汽车也就快要到达坡顶而即将加速行驶了,稍有迟缓,他就可能失去在这里下车的时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知青们,经过了大山的磨砺之后,完全改变了往日弱不禁风、天真无知的秉性。在山道上风风火火地“爬车”的经历,不但练就了他们敢于冒险的胆识,更是逐渐形成了在大山里插队知青的那种彪悍泼辣的风格。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成长和提高,这种经历也夯实了他们坚韧不拔的人生底蕴。后来,面对着复杂多舛的人生之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够坚定而安然地走出那些困境,当然与他们在大山里的那一段经历有不无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时代列车呼啸而去,曾经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岁月已成为过往烟云,但鹅项岭依然在古蔺河畔矗立,继续见证着人间精彩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愿当年那些曾经闪耀过的时光,永远驻留在人们的记忆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