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豆渣饼,是小时候越冬的最主要的干粮之一。一家之主的巧妇们每年都会安排在过年前做好一门豆腐之后的加档里,把玉米用水浸一天到发胀后在石碾上去皮磨细过筛。再辅以豆渣,盐,香菜,五香粉和面,然后用圆形的小模具做出一个个规整的小豆渣饼。一锅锅蒸到要瓮满盆满 。在年前的集中几天时间里,村里家家户户都弥漫着豆渣饼的香气。</p><p class="ql-block">于是蒸豆渣饼便成了我们每年最盼望也是最逃避的一件大事,因为那时没有面粉机,磨面推碾子这种体力活儿都落在母亲和我们一帮小孩子的身上,每次都会在寒冬里跑到大汗淋漓,结束之后更没有可换的衣服,总会有一股股的寒气钻进前心后背,每每想起都是心有余悸。</p><p class="ql-block">年前石碾是最忙碌的,有月亮的晚上甚至会通宵达旦,石碾旁的石桌上总是按照先后顺序排满了不同家的笤帚或是簸箕,代替人用来排队,一种最简单的符号,没人监管,总是秩序井然。也有天气不好的时候,那就要考研妈妈们操作的技能了,倒玉米,均匀的平铺在扇形的石碾上并且要保证不会洒落一粒玉米,薄厚要适度,确保受力均匀,隔段时间要用手指感知玉米面的粗细,用筛子把细的玉米面筛出,以减少玉米渣的厚度。过筛时还要保证石碾不会停下而正常运转……</p><p class="ql-block">每每在半夜被家长从被窝里叫起,穿上笨重的棉服,兄弟姐妹的两三个会动作划一的两手搭在一根安装在石碾上的木棍上,开始了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一圈,两圈,……简单的劳作驱散了严冬的寒冷,不断喘着热气的呼吸唤醒了孩子们的天性,叽叽喳喳,你追我赶的迎来了冬日里第一缕阳光,一旁放在石蹲上的簸萁里的玉米面已经被母亲装满了半袋子。</p><p class="ql-block">经过炉子或煤火的再次加热,就会变成餐桌上香气扑鼻的主食或是上学,农活路上的小伙伴们拿出来互相交换显摆的唯一零食,嘎嘣作响,唇齿留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妈妈们厨艺的比拼,更是我们天真童年的美好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