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茶馆》

胥厚峥

<p class="ql-block">“乌镇”一见此地名,诗味便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江南水乡古镇”对于我正有这样的神秘眷恋,长久如此,我想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拥有一种念之悠悠,挥之不去的癖爱。</p><p class="ql-block"> 首次去乌镇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市街远远就见一幢乌黑的高墙深院,走近墙上一牌写着“茅盾故居”,大门关着,从门缝见里面正在修缮。乌镇以南北方向车溪河为界,分东、西、南、北四栅。</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乌镇随着旅游大潮的开发,特别是把西栅的居民全部迁出改造,整体商业运行,真真假假,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一个游人都把自己想象成演员了。岁月的旧迹与新痕不期而然地相遇,其代价往往是牺牲纯朴、诚真的品质,变成不论不类的“江南水乡古镇”了。</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一次来乌镇。当年南市区职工美术协会刚成立,在会长穆益林、副会长叶雄和我秘书长等会员一起来采风写生。</p> <p class="ql-block">  1997年8月我和宋宝坤、孙金海老师带南市区工人俱乐部暑期美术班学员在乌镇西栅写生。</p> <p class="ql-block"> 2006年4月是乌镇西栅在改建商业运行前,最后一次和上海美术家协会领导和同仁们来乌镇采风,在西栅通济桥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05年5月我和李锡华老师带南市区工人俱乐水彩班学员来乌镇采风写生</p> <p class="ql-block">《乌镇的茶馆》</p><p class="ql-block">“依楼品茗听橹声欸乃,流水无声淌千年风情”。</p><p class="ql-block"> 茶馆是江南水乡古镇的一个特点,镇上茶馆的大小、多少与镇上集市的规模和商业的兴盛有直接联系,茶馆的形式是多样的,经营的范围也有大小档次各异,有在十字街口,更多临河依桥,楼房明亮宽爽的冠上什么“楼、苑、园、阁”之类,有简陋暗淡的平屋,在门口直接泡水煮茶,屋深数十张桌子一目了然,在门口墙上就直接写上某某茶馆或茶室,还有只用竹竿撑起一块大篷布的棚子,尤其是入夏时分更为时兴,在竹竿头上挂个“茶”字的幌子随风飘摇,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必定是沿街临河而设。</p> <p class="ql-block">《大碗茶》重彩画</p> <p class="ql-block">  乌镇是座具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水乡古镇,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当年市河上南北两处客运轮船码头可直抵嘉兴、杭州、湖州、苏州、上海等。乌镇今天的交通更为快捷四通八达了。乌镇四栅呈十字交叉,交叉汇处为镇中心,俗称中市。今唯有隔河相望的常新、常春二街商铺林立仍为全镇繁华中心。</p> <p class="ql-block">  乌镇上最大最气派的茶楼要数应加桥坞旁的“访卢阁”,不但处在闹市中心,又在当年船码头旁,西临市河,东沿常新街,远远就能看到三叠马头山墙昂首翘角,三面都是落地花格窗,内外二座楼梯供茶客登楼上下,可容近二百余位茶客。</p><p class="ql-block"> 喝茶者多为会友、闲聊、议事、洽谈生意的,下午时分还增开书场,一壶茶可以从清晨开门一直喝到晚上打烊,四方乡邻汇集于此淡天说地交流信息,俗称“聆市面”。再望窗外,市河上大小轮船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对岸河埠停靠着忙忙碌碌卸货、装货的船。东市河内都是用橹的农家小木船,货运搭客川流不息。访卢阁品茶能使你略知小镇的风情轶事。</p> <p class="ql-block">《外婆桥》重彩画</p> <p class="ql-block">  西栅是乌镇最长的一条街,有三华里。每天早晨菜市、茶馆、小酒馆热闹非凡,由于街屋石桥年久未修,一切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情景。每次来乌镇写生,西栅必会赶在早晨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从中市街迎宾旅馆出来,过市河上的大桥沿着往西的小河,一条狭窄的街巷微微曲折向前延伸,偶尔见有老者坐家门口喝茶,方登上放个半导体收音机唱着苏州评弹,悠闲悠闲地闭目养神。</p><p class="ql-block"> 做早点的铺子里传来袭人的大饼、油条、馄纯、粽子,临河的房屋门窗与河埠石阶互相参差错落,似乎是一幅幅完美的构成主义作品。茅盾在他《大地山河》散文中这样描写过故乡“……人家的后门外就气人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到橹声欸乃,飘然而过……”。</p> <p class="ql-block">《阵雨霄霄》重彩画</p> <p class="ql-block">  在小巷的另一边,只见偶有一条青石板路一直往里延伸百来米,两边院宅白墙高低起落,黛瓦檐角翘首争斗,尽头隐隐走来穿蓝布衫的村姑,此景给你无限的眷念,半个多时辰光景,穿过小街上二个骑街的圆拱门墙,仿佛又到了另一处。杂铺店、药店、小摊、茶馆又多了起来,家家门前都有卖菜、卖鱼虾、卖鸡鸭的乡农。当我们背着画夹穿过人群时,所有的目光里里外外都注视着我们这些外乡人了。当我们坐下开始画画时,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你,还不停地来个“点评”。</p> <p class="ql-block">  西栅的茶馆又是一番情景,天没亮,茶馆里就坐满了四邻乡民,他们几乎每天必来“孵茶馆”,聊个大半天,叫上碗“阳春面”或者来碗小馄饨。要说乌镇上的小馄饨是名不虚传,皮薄能透馅,端上桌子时,只只浮在碗面上,滑润入口。我至今还想着那个味。</p><p class="ql-block"> 家家的茶馆也全都是“老虎灶”,左右邻舍可以提个水瓶来泡热水。有几家在屋子一角放个理发坐椅,在空隙中还可以剃个头,帮你在北向上敲打几下。挎着竹篮的小贩穿梭于店家卖烟卖瓜子花生,好一派纯真的小镇风情。</p> <p class="ql-block">  西栅的尽头是乌镇有名的“双桥”,通济桥和仁济桥,八字而立,站在桥顶回首而望,长达三华里的西栅巷尽藏于一片黑瓦砾中,极有韵味。累了,坐在酷似雕楼的通济桥石栏上,左边是黑白相间的宁静小镇,右边是蓝绿一片的田野湖泊,真是个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的叙述都是在我脑海中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的乌镇!</p> <p class="ql-block">  1989年3月我和宋建社老师带南市区工人俱乐部美术班学员由德清新市古镇坐船至乌镇采风写生。于茅盾故居留影。</p> <p class="ql-block">《枕河人家》重彩画</p> <p class="ql-block">  1999年10月我带南市区工人俱乐部美术班学员来乌镇东栅写生</p> <p class="ql-block">  2015年7月画友陈国辉因留美朋友回沪之约,国辉和我、赵志强、冯菊林等共8人宿西栅民宿写生。(这也是西栅商业运行后第一次重访了)</p> <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我和几位画友之约去乌镇南珊采风</p> <p class="ql-block">当今的西栅双桥之景游船来往热闹非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