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碎片的世界成为碎片

周中华

<p class="ql-block">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曾经试着像普鲁斯特那样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建筑,但很快发现这只是徒劳,他说“上一代人能够创作一部完整的作品,就像一座大教堂,我想到了普鲁斯特或劳伦斯.迪雷勒以及他的&lt;&lt;亚历山大四重奏&gt;&gt;,这些人生活在一个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思考的时代里,而我们这一代人只能是支离破碎的,不完整的。”而这碎片式的世界,无疑更吻合当代世界的现实。</p> <p class="ql-block">在莫迪亚诺的世界里,像著名的玛德莱娜小糕饼这样物象很多,却全部停留在碎片层面上,每个碎片带来的依然是碎片和片段,从而形成了一个万花筒般的拼贴世界,时光没有被“找回”,而是引向更深的“空白”,更大的迷。</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经常描写人对于时间流失的无助,眼睁睁看着自我的丧失,进而叩问生命价值,质疑虚无主义,因此他的小说更显示出某种思考的深度和对于生命的危机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太经典、太有名的书,这是一本很多人都说想读而没有读完的书。</p><p class="ql-block">全书的第一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早早就睡下了。”据说这句话,作者反复修改了26遍之后才定下来。</p><p class="ql-block">其实翻开这本书,一旦你潜心沉入到普鲁斯特的世界,就会被吸附进去,被他笔下丛生的枝蔓裹挟,从而追随主人公的眼睛和心脉,沉入一段又一段往事,将逝去岁月的点点滴滴重现眼前,使时间在艺术中得以永存。</p><p class="ql-block">这部七卷本的巨著,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他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的作品中熔于一炉,并且写得令人兴趣盎然。</p><p class="ql-block">这真是一部令人兴趣盎然的“综合之书”。</p> <p class="ql-block">川端康成是我对日本文学细腻和唯美的极致体验,虽然已经有他好几个版本的书了,但还是忍不住又买了这套新出的文集。</p><p class="ql-block">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以非凡的敏锐和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p><p class="ql-block">川端康成在&lt;&lt;花未眠&gt;&gt;里写道:“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他对自己说:“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的自语道:要活下去。”</p><p class="ql-block">浅浅淡淡几个字,给予了无数孤独人活下去的力量。</p><p class="ql-block">但写出这样温柔字句的男人,却在50年前,人间四月海棠花开的时候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读林贤治的书是会让人失眠的,会让人坐卧不安,就像这个文集封面的一句话:所有的火都带有激情,光芒却是孤独的。</p><p class="ql-block">是的,林贤治的文字,有着火一样的激情,但又有着光芒一样的孤独。</p> <p class="ql-block">林贤志在他的&lt;&lt;诗与诗人&gt;&gt;一文中写到:诗人,本质上是一个流浪人,或者流浪者。他像背着一具行囊一样背着自己的灵魂到处游走,当心灵和想象一同沉睡时,他可能长时间保持缄默,一旦醒来,就会没日没夜地歌唱。</p><p class="ql-block">是的,林贤志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诗人,要么长时间保持缄默,要么没日没夜地歌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