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篇 <p class="ql-block">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过《史记》。司马迁从小立志要当史官,他承袭父志,28岁担任太史公。青年时,他拜别父亲远行游学,在九疑山追怀舜帝,在会稽山探寻禹穴,通过越王勾践悟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之畔反思项羽的英勇和败亡,他踏高山大川,寻先贤足迹,记下先贤之美德,世间之沧桑,从舜帝到汉武帝,司马迁记录了这三千年的历史。“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一大转折。因替李陵谏言,犯下欺君之罪,遭受“宫刑”。此人生之大辱,他本可以死明志,但他始终不忘司马家族之使命。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把所有的痛苦、耻辱都隐忍于心,因为他有一个信念,那便是完成《史记》。他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司马迁横遭祸事,身躯已残,青史不可废。“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著就太史公书—《史记》,名留千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5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论语》篇 <p class="ql-block"> 孔子生活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战国,他的《论语》被人们传诵千年,至今依然被视为书架上的经典。孔子一生不幸,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活艰辛,但他志存高远,立志要做学问。在鲁国,他推行儒学,但触犯三桓贵族利益,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周游列国这条充满荆棘之路,那年孔子55岁。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碰壁,曾困陈蔡之地绝粮七日被人称之为丧家之犬,甚至险些丢了性命。虽经历磨难,但孔子依然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他说:“大道不改!”洙泗之间,杏坛之上,三千弟子,他要让自己的理想用讲学的方式赓续下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传世之语录,今天读来,仍感到心潮澎湃!当颜回和仲由离孔子而去时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深厚的师徒之情啊!那声音久久回荡,“朝闻道,夕死可矣”……</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5月10日</p> 《楚辞》篇 <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二千多年前就在《离骚》中发出了如此具有远大抱负的感慨。几千年来华夏民族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中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屈原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别样的情怀,因为他的爱国之心是刻在骨子里的。《楚辞》里的《橘颂》一篇便是从他生命里萌发而生的。屈原和楚怀王从幼年便是好友,他们一起品橘,一起逗乐,一起成长,一起怀念楚国的发祥地商於之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他对故土的情怀,在这篇《橘颂》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想让自己的理想如这橘树一般开花结果。但却并能如愿,在与诸国合纵联盟失败之后,楚国在诸国面前威仪尽失,楚怀王在困顿之时迷失方向,听信谗言,疏远屈原,甚至把他流放汉北、南荒等蛮夷之地。流放十八年间,屈原亲眼目睹自己心中的橘林被战火吞噬,曾经自己成长之地如今横尸遍野,民不聊生。他仰天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他恨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他恨奸险小人的谄媚陷害,他的心中充满无奈、心痛和绝望。他站在汨罗江畔仰天哀叹 “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便投入江中。屈原用生命去追寻了心中的理想。二千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刻进骨子里的爱国之情从未改变。二千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勇于探索、敢于追问的精神从未改变!</p><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火星。2021年6月17日,神舟12号载人航天飞船进入太空。中国人正是秉承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先贤把诗写在了竹简上,科学家把诗写在了宇宙里!溯中华民族之源流,辟中华文脉之新篇!</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5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