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谱序说 </u></i></b></p><p class="ql-block"><i><u> 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家谱的形式和作用也在不断变化。家谱中的谱序,是家谱中极有价值的文章。</u></i></p><p class="ql-block"><i><u> 一部家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它们大都是与本族有渊源的关系的著名学者、政界人士所写。谱序文章,其内容多为论述家谱的重要意义,本族修普的历史、本族姓氏的源流,也是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此次修谱以及如何组织此次修谱等内容。历史上保存下来建载于各朱氏族谱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家谱序”,数量极多。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重视家谱的研究,他成名后,曾率领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寻根访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他的这种重视家族历史的态度,为后世朱氏树立了榜样。</u></i></p><p class="ql-block"><i><u> 明清之世,朱氏修谱之风更盛,并产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这样的谱学名家。朱次琦在继承前人谱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编纂体例,强调重实证的修谱方法,编成了一部清朝谱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被誉为“清朝谱牒学发展中的一个大家”。</u></i></p><p class="ql-block"><i><u> 翻阅我镇川《朱氏宗谱序》,最早的“序”是清嘉庆年间,十六世、十七世的先祖们在续编家谱的时候,由姻亲郡廪生</u></i><i style="font-size:15px;"><u>「注释1」</u></i><i><u>刘文藻</u></i><u style="font-size:15px;">「</u><i style="font-size:15px;"><u>注释2」</u></i><i><u>所撰的序:</u></i></p><p class="ql-block"><i><u> </u></i><b style="font-size:18px;"><i><u>原文:</u></i></b></p><p class="ql-block"><i><u> </u></i><i style="font-size:15px;"><u>孝莫大於亲亲能亲其亲而所以惇宗所以睦族皆由此而衍之也然数世焉或十数世焉由本而支以支分支绵绵延延竟称巨族试一询诸先世几至数典而忘祖此何以故无族谱以纪之也余邑朱氏明洪武年间由江南(即今之安徽省)庐州府(今合肥市)舒城县博古村鎌之巷以百户迁屯绥德卫后改设榆林卫乃籍焉考之古碑殘碣世以武功起家经兵燹相继簿序沦亡后之人欲稽先业其详不可得闻也今合族议修宗谱善举也善者何谱所以承先亦以垂后派有别支有分由上下而省之昭穆可以明等次而观之长幼可以序循首迄尾而视之亲踈可以辨引引翼翼至于不可极此其基之矣抑有难者昔宋欧阳氏谱中间世次再失苏氏谱失次自三世以上明李空同谱失名自曾祖以上以数君子之贤而犹抱殘守缺若此者纪其寔也志其慎也斯亦作谱之例也余与朱氏世属通家请为之序兼欲按诸谱法因即其茫无考核者列诸谱祖其余则条列而详明之所谓书其所可信而阙其不可知非徒侈陈先业也有斯谱而亲亲长长敬宗睦族推孝弟之意以行之而子孙绳绳靡不永承焉耳。</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郡廪生刘文藻撰 </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u></i><b style="font-size:18px;"><i><u>大意是:</u></i></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最大的孝道是亲情。从孝敬自己的长辈做起,由此及彼可以和睦家族,延绵多世就成了一个大家族。提起先祖,不少子孙说不清楚为什么?因为没有家谱记载。考察古残石碑得知,我镇川朱姓是以武功起家,经多次战乱,原来留下的记录都已散失。后人们想查考祖先的业绩,详情就得不到了。</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今天全族人商讨修家谱是行善事的举动,家谱可以承先启后。派有分支,上下明白,长幼可查,从头到尾,亲远可辨,这也是留给后人的一件打基础的大好善举。详细记录困难很大,古时欧阳修、苏东坡这些名人的家谱中,五辈以上也残缺不全,说明家谱要以实记载,这是做家谱的先例。</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我和朱姓联姻亲情,请我作序。就按作谱的先例,从实记载,有的写上,没有的缺下。有了这个家谱为基础,亲情长幼,尊敬祖辈和睦家族是件推动孝道的好事,以后子孙就能延绵永远继承了。</u></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u> 秀才刘文藻撰写 </u></i></p><p class="ql-block"><i><u> 此序虽短,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序”是一部家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包含着姓氏渊源、宗族历史、迁徙情况,历次修谱缘由。尤其是序言中倡导的孝道,它不仅体现了一种家庭伦理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u></i></p><p class="ql-block"><i><u> 梁漱溟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所以说,朱姓十六世、十七世的先祖们在续编家谱的时候,将这种充满了儒家思想的孝道载入宗谱,告诫子孙恩勤顾复、践行孝道的嘱托,必将对后世子孙产生积极的影响和鞭策。</u></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u> </u></i><i style="font-size:15px;"><u>「注释1」郡廪生:明代由公家给以俸禄的秀才。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就如在现在上大学的时候,给以“国家奖学金”的学生。</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注释2」刘文藻(1762-1816),字质夫、号熙堂,岁贡,乡饮大宾。少时在家接受其父讲习经书。考取廪生(秀才)后,在关中(可能是关中书院,陕西最高学府)肄业十余年,乡试不遇。嘉庆三年(1798),在家守丧,持家孝母。1805年撰《重修青龙神庙碑记》。1813年,协助镇川朱氏创修族谱,并为其作序,署名郡廪生刘文藻。1816年,挨到岁贡,完成刘氏续修族谱并作序,作序后39天卒,寿55岁,葬双全峰沙峁原,有四位夫人合葬。</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 朱氏家谱,正统有序。发之有典,续之有故。</u></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