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几年前,应一学生的邀请,到青岛小住,那是我第一次去青岛,那里的大海和海岛,滨海的公园和文化名人故居云聚的街巷,特别是千姿百态,色彩各异的幢幢洋楼,让我目不睱接,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青岛的洋楼,保留的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的历史,更是西方熣𤌴的建筑艺术留給中国的历史。联想到济南拆毁了德国设计建筑的亚洲第一大火车站,还有建国以后北京市政建设对古建的毀坏,我们真应该感谢青岛历届政府和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是他们的勇气、包容和品味,才完整地保留下了这遍布青岛街巷的洋楼,也存留下了这个城市别具一格的丰采和美丽!</p><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有些是我拍的,大部分取自一青岛街头的建筑图片展。</p> <p class="ql-block">青岛天主教堂(市南区浙江路15号)</p><p class="ql-block">本名圣弥爱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伊根据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教堂始建于1932-1934年,占地面积11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01.54平方米,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建有平台,两侧有两面对称而又高耸钟塔,塔高56米,是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省最高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p> <p class="ql-block">青岛火车站(市南区泰安路2号),此站距海岸线仅三百米,是中西建筑风格联姻的产物。火车站站舍建筑平面为一字形,主体为两层楼房,由耸立的钟塔楼和大坡面的车站大厅两部分组成的活泼不对称的立面造型。正立面右侧延续有低矮的钢架玻璃天棚站台长廊。车站候车室居中,面积不大,两侧为票房和值班室,二楼为办公室。高35米的车站钟塔沿袭德国乡间教堂样式,下部与地面垂直开有三排两组细窗,建筑双坡陡峭,屋顶为四坡顶,面覆中国杂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青岛市大礼堂旧址(兰山路1号),建于1934年的一幢欧式风格建筑,当年青岛最大的礼堂。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现为青岛音乐厅。</p> <p class="ql-block">安娜别墅:始建于1901年,1903年建成,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建造者和首位主人是德国第一代移民罗伯特-卡普勒,为纪念爱女而命名“安娜别墅”。2014年3月,经过大修,改造成“青岛书店”。</p> <p class="ql-block">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市南区安徽路5号),始建于1901年双塔楼哥特式建筑,为青岛市现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现改为青岛邮电博物馆,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胶澳法院旧址(市南区德县路2号)原胶澳总督府前广场右侧,主入口亦朝向广场。此建筑建于1912年春到1914年4月,为德国占领青岛时期最后一批公共建筑之一。设计者为汉斯-费特考尔,采用德式三段式,具有德国建筑厚重粗犷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青岛德国胶澳警察署旧址(市南区湖北路29号)始建于1904年,1905年完工。最初为胶澳租借地警察署,设有巡捕和警官,并统辖青岛区和李村区两警署。该楼为德式三层建筑,房顶坡度较大,覆以红筒瓦,中部为一方形高耸钟楼,既可报时又可供瞭望之用。1914年到1922年日本占领期间曾做日本宪兵队驻地,北洋政府统治时做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警察厅,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后,伪青岛市治安维持会在此设警察部,抗战胜利后为青岛市警察局,现为青岛市公安局。</p> <p class="ql-block">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始建于1908-1910年,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主要材料为花岗岩。钟楼高39.1米,从上面可以观看远处大海景色,里面教堂宽敞明亮,能容纳一千多人,大厅高18米,两侧分楼上楼下两层,该基督堂为德国人聚会礼拜场所。</p> <p class="ql-block">圣心修道院旧地(浙江路28号),建于1901年,原为二层,层高3.8米,转角处中部起山花,上冠洋葱顶,具有浓郁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20世纪20年代重新改造时,在上部又加上一层,建筑面积7606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青年会旧址(浙江路9号),建造于德占领期1899年到1914年之间,但最初的使用者很难考证。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石结构。占地面积3308平方米,建筑面积3041.75平方米。两侧转角设城堡式塔楼,上覆绿色穹顶,屋面采用红瓦折坡式,局部起方窗,墙基为花岗岩。立面以矩形条窗为主,体现着建筑的严谨与含蓄。在细部处理上使用了花饰与石雕,和谐中富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美国驻青岛领事館旧址(市南区沂水路1号),建于1912年,德国占领青岛时的个人庭院别墅,1924年3月到1924年底,被美国驻华领事馆租用,德国三段式建筑,由德国人施密特设计,建筑面积1108.57平方米,建筑采用对称式手法,花岗岩蘑菇石砌基和墙角,突显建筑的凝重和沉稳,黄色沾灰墙面,折坡屋顶。屋面在接近檐口的地方做折坡处理。室内房间高约四米,宽敞明亮,设壁炉、暖气,雕花护墙板和黄色“人”字形地板,建筑选型具有浓郁的纽园別墅气氛。</p> <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官邸旧宅(太平角一路三号)</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为独立的庭院式住宅,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为5378.7平方米,占地面积,1570平米米。高耸的屋面占据一半以上的建筑高度。红牛舌瓦覆顶,间有砖烟囱冲出屋面,半木构架墙面与大面积屋顶使该住宅极富特色,使中世界住宅与自宅结合的田园风格,该建筑建于1931年,曾为英图领事住宅.。</p> <p class="ql-block">青岛德国监狱旧址(欧人监狱)(市南区常州路25号),始建于1900年,旧址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8297.5平方米。包括各种建筑26栋。是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作为典型的十九世纪德国古堡式建筑,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早的殖民监狱。因其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已被山东省政府审定为345处省级优秀历史建筑之一。其主要建筑有德国古堡式建筑(“仁”字号监房)、伙房、浴室、马房、“义”字监房、水井、瞭望台、监狱工厂等。</p> <p class="ql-block">德国野战医院旧址(江苏路18号),该建筑始建于1899年,建成于2004年。最初选址于观海山、观相山、信号山交汇的山㘭台地上,分两期建了五个病房楼,建筑面积5147.87平方米,建筑大部分是地上的二层,高12米,设有地下室,砖木纲结构。墙面中局部用石料作点缀。该建筑始建于1899年,建成于1904年,是青岛早期主要的医院建筑。</p> <p class="ql-block">青岛德国海军俱乐部旧址(市南区湖北路l7号),又称水师饭店,1899年设计,1901年5月开始建造,并于次年完成。是青岛早期德国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属德国新文艺复兴式风格,此风格主要表现高耸的塔楼,橫跨正门的前里面山墙及木质外廊等方面。该建筑内设有青岛等一座大型礼堂,位于后面,为砖木结构,宽14米,进深20米,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厅内三面墙均设有回廊,采用玻璃罩灯和北侧窗采光照明,能容纳座席约七百个。在这里曾定期上演各类剧目,如放映一些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电影,这里是青岛最早放映电影的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岛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市南区沂水路9号),始建于1899年,建筑面积1515平方米。1912年这幢拥有护栏低墙的11号官邸建筑改称第二海军营部大楼。此樓与总督早期私邸建筑同期建创造。属青岛年代最久的建筑之一。设计图上将其称为“11号宫邸”,建筑风格为德国文艺复兴式,砖石木结构。平面呈不规则形,方块形花岗岩石砌基,褐黄色粘灰墙。层间嵌条石,多折坡屋面。</p> <p class="ql-block">团島灯塔(团岛西南角),位于团岛最西边的团岛海岬上。塔高15米,八角形石砌墙体结构,内设螺旋楼梯直达塔顶,塔顶信号灯房外设金属栏杆环廊,型制为灯塔建筑的通例,建造于1900年。</p> <p class="ql-block">大陆银行青岛分行旧址(市南区中山路70号),建于1934年,占地面积7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582.72平方米。大陆银行分行旧址钢筋混泥土结构。建筑师罗邦杰设计,建筑平面呈乚形,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花岗石方石砌基和贴墙面,平屋顶形式。主入口位于拐角处,中轴线布局。一局券形大门,墨色花岗石嵌门套,一、二层间外墙有腰带形饰线条,采用凹凸手法处理临街窗和墙石。檐口简单线条,入口处顶部略隆起山墙饰以简单刻花图案。房间髙大明亮。地板地,木质护墙板。建筑造型简洁、典雅。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国啤酒厂旧址(登州路56号),该建筑釆用普通坡屋顶形式,外部以清水砖墙面为主。墙面利用砖线条的凸凹排列寻求变化。建筑设计偏重功能性,立面追求统一和谐。该建筑建于1903年,全部竣工于1904年秋,由克姆尼茨市德国机械厂负责设计,汉堡施密特公司施工,现为青岛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迪德里希旧宅(沂水路7号〉</p><p class="ql-block">坐落于台地上,是一幢田园式独立性住宅。方整石勒脚,清水红砖墙,红瓦屋顶。顶层外墙为露半木构架形式,稍向外挑。墙外局部镶嵌带图案的釉面瓷砖作装饰。整幢建筑典雅华丽,具有德意志中古期传统建筑风格。该建筑建于1907年。</p> <p class="ql-block">裴迭里街公寓旧址(湖南路44号),这是繁华的中山路上最醒目的建筑,其原本用途有两种说法:即旅館和公寓。建筑采用红砖做外墙装饰材料,通过精细的设计和巧妙的局部处理,让整体活泼生动。檐下如山墙用红砖砌成装饰性花纹,红砖间的部分墙面做成米黄色的外层,两种不同质感的材料构成強烈对比。窗户顶采用砖券形式,做凹凸线饰。其建筑风格属于欧洲罗马风样式,有很强地标作用。据相关史料分析,此建筑大概建于1908年前后。</p> <p class="ql-block">海滨旅馆旧址(市南南海路23号),又称沙滩旅舘,全称“海因里希亲王沙滩旅舘”。1903年由德国商人和银行家合资的青岛饭店股份协会建设,是当时东亚地首屈一指的高端酒店。1912年,孙中山在青岛停留时曾入住于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青岛黑氏饭店(湖南路11号)始建于1924年的法国式建筑,建筑面积770平方米,高二层,局部三层。对称布局,主立面呈“山”字形。该建筑最初为一法国洋行,后为黑氏饭店,1932年饭店倒闭,为西医姜如心购买,改为如心医院,现为青岛市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青岛水族馆(市南区莱阳路2号),落成于1932年,这在当时青岛纷纷采用欧式风格建筑情况下,唯有青岛水族馆选择中国城垣式古典民族建筑造型。高4层,占地10余亩,建于海滩岩石之上,用红色粗花岗岩石砌造外墙,与红色礁石相协调,建筑色调和周围环境极为融合。墙城垛上方为两层城楼式建筑,歇山顶并饰以青绛紫色琉璃瓦,主入口面对汇泉湾,两侧拾阶而上,愈显建筑的宏伟气势。</p> <p class="ql-block">花石楼(市南区黃海路18号),建于1930年,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塔楼顶部为雉堞式女儿墙。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罗马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建于临海岸岬角部位,地势突兀,三面临海,是八大关里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主楼(市南区居庸关路16号),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占地近千平方米,建筑面积721.98平方米。上世纪二十年代,丹麦王国曾在青岛设立领事舘,1929年,丹麦阿瑟克王子乘豪华客轮“飞欧尼亚”号到青岛,游遍青岛市区,他来到八大关一带时,见此地风景宜人,濒临大海,宜于度假休养,遂令领亊赵亨在此购地,并由俄国设计师设计建成这栋丹麦风格的建筑。原请丹麦公主到此消夏,公主虽未曾来过,但阿瑟克王子却携夫人玛格丽特公主访游过青岛,此楼便留下“公主楼”雅号。此身北欧濒海风格庭院建筑。主楼为砖木结构,楼下一层楼上三层,花岗岩砌基,屋脊双面陡坡呈尖耸状,开有可远眺海滨的气窗,墨绿色粉刷墙面上的上的楼层窗外,由白绿色马赛克镶饰边框,使建筑造型简洁、流暢、精巧、活泼。室内有壁㕑,质地考究的木扶梯、地板及墙裙。房间小巧明亮,起居设施完备,室外西南有宽阔的草坪,衬托主建筑高雅、醒目,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蝴蝶楼,建于1934年的一幢折衷主义别墅。为中国建筑师刘耀臣与俄国建筑师拉夫林切夫共同设计。原业主为俄侨玛丽-达尼列夫斯基夫人,1935年由洪琛编剧、张石川导演、蝴蝶主演的电影《刼后桃花》以此楼作主要取景地,此片是中国第一部以青岛为故事背景的电影。</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故居(市南区福山支路五号),始建于1899年,原为德国总督在靑岛时的宅邸,德式古典三段式建筑,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1118.43平方米,内部家具陈设为清第二代恭亲王溥伟所赠。1923年康有为购得此宅,1927年3月康有为病逝于此。</p> <p class="ql-block">老舍故居</p> <p class="ql-block">梁实秋故居(南鱼山路33号)</p> <p class="ql-block">栈桥与迴澜阁(市南区太平路14号),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军队物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之一就是栈桥。1893年竣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两面安装铁护栏。迴澜阁和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标志性建筑。此阁为二层八角凉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盖,24根红色柱子支撑,阁心有螺旋形楼梯,楼上四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p> <p class="ql-block">回澜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