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文化习养———教师心理修养

唯心是从

价值教育:文化传承之魂1 <p class="ql-block">  北大楼宇烈教授说: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重建中华魂,或者说重铸国魂。</p><p class="ql-block"> 价值教育,这个概念确实提的准确,教育里面有知识教育、有价值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始终是把价值教育放在第一位,这是教育的根本。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懂得做人的道理,立做人之道,能够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那么这个靠什么呢,只有靠价值教育。</p><p class="ql-block"> 士农工商,士是第一位,就是读书人 ,受过教育的人,士的担当士的责任就是要来引导这个社会怎么样走向正义的道路、和谐的社会,我们做老师的应该都属于“士”,我们就有一个责任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p> 价值教育:文化传承之魂2 <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钱逊教授说:没有对中华文化最核心的、最优秀的价值精神的了解、接受,就不可能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做人的道理,或者就讲一个“道”。</p><p class="ql-block"> </p> 价值教育:文化传承之魂3 <p class="ql-block">  刘梦溪研究员说: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就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精神价值,把国学的价值理念,引入到今天的教育中来。</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它要做什么呢?它是想让人成为健全的人,让家成为和谐的家,让群体成为友爱互谅的群体,让国家成为文明的国家,成为礼义文明之邦。它的一个精神的旨趣就是想让人成为人,成为健全的人,成为君子。</p><p class="ql-block"> 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其价值理念,最核心、最重要的,最有永恒性,最有朴实性的,一个是“诚信”,一个是“爱敬”。诚信是六经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爱敬是人之至德,家之规范。</p> 精彩片段*关于智慧 <p class="ql-block">  智慧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只是暂时被障碍住了。教育不是让孩子增加知识,而是教育者帮他拿掉障碍,启发他本有的智慧,让智慧重见光明。孩子学习一样的道理,也是为了让自己的智慧重见光明。</p><p class="ql-block"> 孩子出生时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携带了大量的天赋信息,需要外界的刺激来唤醒内在的天赋系统,也就是开启孩子本有的智慧。</p> 精彩片段*关于定力 <p class="ql-block">  增强定力,对于人,尤其是教师群体尤为重要。在社会生活中,有定力的人,往往表现为内在正念坚固,如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内心安然自在,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名利而动心。其外在直观表现是能够静下心来,从容地应对人和事,很专注投入地做学问和做事,具有坚强的决心,坚定的毅力、持久的恒心超凡脱俗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就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范仲淹的处事深远和豁达淡然;“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体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卓越定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陶渊明的超然世外的洒脱与安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告诉我们不妄想,不妄求,不妄取,不妄予,与人方便,自己释然。教师拥有此智慧对于自身成长和学生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教师所从事的是繁重的脑力劳动,每天起早贪黑,劳神费思,筋疲力尽。既要编写优质实用的教案,也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既要确保课堂的务实高效,也要进行课后反思;既要批阅大量的各类作业,也要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查漏补缺等等。此外,还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其它活动,应对各种检查、考核、评比;班主任还要处理许多班级事务和家校合作事务,工作量之大,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工作之辛苦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是其他很多职业无法可比的。</p> <p class="ql-block">  王国维先生有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p> <p class="ql-block">  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这里的“环境”就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宇宙自然界,包括一切的人、事、物。它跟“自然”本意是有差别的,“自然”的“自”是自己、本身的意思;“然”是样子的意思;“自然”就是“本身的样子”,就是“本性”,人的本性是“善”,环境的本性是它本身运行的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日出日落、潮起潮退等。</p><p class="ql-block">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世界,环境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人和宇宙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宇宙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按其自身的规律生长繁衍,赐予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这就是它本身的样子。人也按本身的本性行事,就能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人以其善的本性,顺应自然规律,正确对待周围的人事物,既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状态。</p> <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身心健康、内外和谐,才能在复杂的教育工作中稳如泰山。一位哲人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p>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事都是这样,弄清楚做事的目的,明确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先切磋,再琢磨。就像木工创作工艺品,首先要明确做什么工艺品,构思其造型、花纹、色泽……然后拿刀子、斧头、锯子,先大块的切、削、锯,这叫切磋。当工艺品接近成品时,就换小锉刀锉,这叫琢。用粗细不同的砂纸打磨则叫磨。先切磋,再琢磨,这是做事的顺序和步骤。</p> <p class="ql-block">  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德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但南怀瑾先生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在他看来,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p> <p class="ql-block"> 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每天都不一样的一张张求知的面孔,要调整心态,及时反思,这种反思更多的是心灵成长上的反思,而非简单的教学技术的反思。因为,无论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首要目标应该是成人,以人为本,要把尊重人的生命、注重心灵成长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人的心灵境界每天都在提升,这就是修养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韩愈《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学生可资效仿的榜样和楷模,教师不仅要以渊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素养,做好武装学生头脑的引路人,更要以扎实严谨的治学作风和自律坚守的人格魅力,做好学生为学成人的榜样。“教书”固然是不可懈怠的本分,“育人”更是终身努力的事业。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拓展生命宽度等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精神,成为学生为梦想不懈努力的指路明灯。</p> <p class="ql-block"> “学习”,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一个是“学”,更重要的一个就是“习”——就是要去做、去践行。学习不仅是贵在立志,更重要的是贵在力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p> <p class="ql-block">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从古到今,都有悲天悯人的政治情怀。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应该视教化天下为己任,要有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教育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们见贤思齐,像古今圣贤一样,立圣贤之志,就像孟子所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局限于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不局限于一时的成败得失,着眼于整个国家的教育形势,着眼于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势,着眼于世界教育的变革,要有俯仰天地的雄心,要有追古超今的壮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阅读是每个人最好的成长方式。教师不但要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像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专著,还要涉猎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天文、科技等方面的经典书籍。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都要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高尔基说过:“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的确,教师可以通过读书,让自身变得丰厚起来,与时俱进,成为学生成长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 分享快乐,传递幸福。历史上,神农氏尝百草,他把经验分享给他人,让人们都知道植物的性味;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把抽丝编绢之术的经验分享给天下人,让人们都会做衣服,都有衣可穿;燧人氏分享钻木取火的经验,为人类留下了火种……当今时代的科技进步,都是世界各国各族各业互相分享交流不断钻研提升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分享,就没有社会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虽然儒家、道家的心里修养方法在表层有不同之处,但其核心义理却是相通的。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遵循的社会关系法则是忠恕之道,处世的智慧是中庸之道,以琴棋书画来调试心理,最终达到明明德、唤醒本善之心的圣人境界;而道家的幸福观是无为之境,健康修炼法是心斋坐忘,长寿的秘籍是清心寡欲,以顺其自然来让心理更加健康,最终达到逍遥自在、自然而然的境界;古代医家也是类似的道理,最终要让人达到调神摄生、“治未病”的养生境界。这些思想,有着无穷的智慧,教师不可不知。</p> <p class="ql-block">  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君子不可以没有远大的志向,也必须要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教师也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与坚韧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支撑每个教育者应具备的心里能量。</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论语》这部经典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107次之多,可见,儒家是非常推崇圣贤君子的人格品质的。那么君子应该具备什么品质呢?大概不外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德行。</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中庸”? “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有用、常、常道之意,所以“中庸”就是以中正之道为常道,就是以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事情,这也是儒家核心伦理观之一。显然,如果人人都能恪守中正之道,那么天地万物也就能各得其位,就可以依其本性而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曾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还勉励广大师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有好老师”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  成德幼儿园,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习养之地,具有大爱意识的领导和老师们每日笔耕不辍鞠躬尽瘁做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事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