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王庄非王姓创建,之所以称王,和老虎有关。在古代王庄周围森林茂密,常有老虎出没,虎者,王也,因此王庄从立村就一直叫到现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走过很多村庄,王庄是最鲜活的一个,有鲜活的故事,鲜活的人,鲜活的事,空气都鲜活着,连同北山的皇城古松,南山的情人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拥有六百年历史的村,一尘一埃,一丝一缕,堆积,沉淀,这积淀沉在地上,踩上去就会踏实,有一股磁性,山的定力,人的定力。踩上去就会升腾,有一种力量,文化的力量,向上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王庄位于沁源县西北部,距离县城28公里,是灵空山镇最大的行政村。最早的《沁源县志》(万历版)记载,沁源区划三乡四都十五里,王庄村属长宁乡长乐都兴居里。其后的县志都有记载,王庄作为灵空山镇最大的行政村,一直兴旺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在山里,大多数村庄都坐北向南,北山是靠山,是怀抱,是温暖。王庄北靠城坡,一座不高大却有着传奇色彩的小山丘。东、南山苍松碧海,满眼翠绿,上百种树木花草丰富着山头。柏子河从村南流过,南沟河和北沟河(西河)交汇入柏子河。三面环山,三河交汇,山有神性,水有灵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王庄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古石臼佐证,早在明朝以前就有人居住。“亘古韩家”之说家喻户晓,韩姓立村,是为开村辟地的先祖。后有郭姓始祖于元朝至正二十一年从汾州府汾阳县迁居王庄,至明万历年间韩、郭、李三姓同居一村。后又陆续有黄、史、杜、郑、温等20多个姓氏迁入,成为一个杂姓混居村。在村里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广为流传:韩郭李三姓,黄史杜赵孙,樊姚范姬杨,郝王刘关张,郑蒿二十家。截至目前依然是郭、李、韩三个家族为主,占到全村人口的90%以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路边,一座雄伟仿古的门楼矗立,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村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后名叫城坡的北山上的几棵奇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城坡是山,也是坡,横卧在村后,向阳向暖,植被稀疏,更无大树遮蔽,但山顶却突然冒出几棵油松,且形状奇特,还被村人赋予了名号。正顶上一棵像宫帽,称为“皇冠松”,两边四棵端庄婀娜像皇妃,称为“皇妃松”,最前一棵松针抱团形成两颗大松球,像臣服的大臣,被称为“大臣松”。之所以被赋予这样的名字,和城坡下的“皇城”有关,和王庄郭氏第六代郭纪和郭缙两兄弟有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传说,王庄郭氏族人郭纪、郭缙,“兄弟同居,力农致富,好礼乐施,村里邻居有贫而不能婚丧着,都要予以周济,在本乡设立义学,置建义冢,多行善举”。他们不仅周济本村贫困者,对于外地人也一视同仁,多地乞丐都愿意到王庄郭家乞讨,因为都能得到食物,被当地人称为“吃食户”。嘉靖初年,红巾军起义路过其家门而不入,曰:此义士家也。因此被人尊为“五谷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五谷神”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信仰,人们把五谷神称为“五谷娘”“五谷母”“五谷爷”“五谷大帝”,这些男女混淆,时母时爷的认知虽模糊不清,但对神农氏的敬仰,就是对粮食的敬畏,对土地的感恩。何为五谷?古时指稻、黍、稷、麦、菽五种粮食作物,现为粮食的代称。在中国民间,每年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早晚稻收成之后,都要拜祭五谷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郭纪、郭缙之所以被尊为“五谷神”,是当地人对他们施舍粮食周济穷人美德的崇拜敬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弟兄二人还是大孝子,其母年老想一睹皇城风采,郭纪、郭缙二人就在邻居穷人的帮助下在王庄村北山底下仿建了一座“皇城”,后被人揭发,皇上大怒,派人下来调查,郭氏兄弟赶紧带领一帮乞丐连夜将皇城搬至下寺(也在灵空山镇境内庄则沟附近)。来人查无据,二人幸免获罪。因此后人在王庄的城坡上建造“五谷神庙”供奉郭纪、郭缙两兄弟。也就有了对松树册封名号的来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王庄村历来是侠义之地,不仅有郭纪、郭缙两兄弟的义举,后人也多乐善好施,邻里互相帮扶已成美德。民国年间,村长郭知鉴,自筹资打官井解决全村人的吃水问题,村里有因贫困过不了年的都能得到他家送来的米面肉菜,谁家去世打发不起,他给打棺材建坟墓,深受村人爱戴。当今,康伟集团董事长郭向文,出生在王庄自然村关家凹,他不仅自己功成名就,被中国煤炭部授予“乡煤之星”称号,还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等。同时还是一位大慈善家,在移民搬迁、城坡改造、资助学子方面出资出力,反哺社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郭氏后代人丁兴旺,到二十代达千人之多。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随军南下报效祖国。多出才俊,奋战在各行各业,遍布全国各地,甚至留学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堪称沁源旺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志曰:营建,国家之大务。易重设险,诗咏攸跻,所以御暴客而宣教令也。有城池以保障斯民,有堡寨以团结备虏。《沁源县志》(万历版)记载沁源的五个堡寨,其中就有王庄村土堡。主要用来防御战乱,躲避匪患侵扰和自然灾害。有能力修筑土堡,不仅因地理位置的重要,还体现了祖先的防患意识以及富足的经济实力。在王庄村还有很多遗迹,比如大庙、东庙、山神庙等,在大庙还有一正德年间铸造的大钟,上铸建庙捐赠者的姓名,因其钟声恢弘深厚绵远,五里之外都能听到,故名为“五里听大钟”,后来作为生产队上工和学校上课的鸣钟,可惜后来丢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走在王庄的旧街,有一股古朴悠远的气息扑面而来。棋盘墙,彩楼板,四梁八柱,青砖灰瓦,砖雕木雕,上下院。李涣旧居、大财主、二财主、三财主院,如今斯人已去,无论如何定位主人的功过,静默的建筑没有功过,它们留给后人是历史的审美和时代的印记,现在的建筑越来越追求舒适方便,明亮宽敞,而我更喜欢古时的建筑,那些雕梁画柱无不凝聚着匠心和态度,一刀一刀刻着岁月,一槌一槌锻造着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最能体现一个村庄精髓的是那些经岁月磨砺而创造的民间文化。在王庄村保留传承至今的文化活动有很多,其中聒街、串院院、花鼓、埋黄河、唱秧歌等,形式多样,且规范讲究,一代代传承,一辈辈发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王庄聒街是一大特色。古时,王庄村因山林茂密老虎出没,村人就想出一个吓唬老虎的办法,那就是聒街。聒街亦称“响街”“叫街”,由5个精通打击韵律的人组成,用皮鼓、绞钗、长行钗锣、小钗五种乐器敲打,属于打击乐中最原始的一种,这五种乐器中除鼓外全是铜器,声音铿锵有力,余音缭绕,鼓点多用“夹山腔”“风搅雪”“长行调”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聒街每年除夕晚12点点开始到正月十五晚12点结束,除夕夜聒街接神,正月十五聒街送神,而且送神时还要念叨“诸神在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聒街曲调有一定的规定,鼓点有快有慢,表现出一种激昂、奔放、热烈的情绪,非常振奋人心。村人在聒街鼓点的节奏里完成烧香、磕头、敬神的动作。聒街要经过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只有走完全村才能结束。聒街在王庄是村人团结凝聚、友善和谐的象征,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王庄聒街活动可以追溯到清代,传承人也已经到了第六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除聒街外,王庄人还有一种闹红火的形式,那就是“串院院”。串院院的队伍要比聒街大,而且形式更活泼,内容更丰富。一队人由伞头带领,穿扮整齐,欢天喜地,喜庆有余。主人早早备好茶水、烟酒、核桃瓜子红枣糖块等迎候,进院后,先是说唱祝福的话,比如:“高高山上一盆花,照见这户好人家,福禄寿喜庆新年,阖家欢乐永无边 ”“正月十五把门开,喜神财神迎进来,观音老母送福来,送来富贵吉如意”等。吉祥的话一说,主人满面笑开了花,一边散烟一边迎客,随后就在这个小院里,锣鼓响起来,秧歌唱起来小媳妇大后生一起扭起来,好生热闹。在王庄,串院院已经成为一种新年伊始开局第一乐,经串院院的人来热闹一番,预示这家人一年红红火火,万事顺达,财源滚滚,诸事如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王庄人天生热情乐观,有着爱热闹、喜吹拉弹唱的音乐基因。明末清初,韩姓先祖韩国锁一手创办的南路剧团,以唱蒲剧成名,唱红了晋南十三县。后来蒲剧变成沁源秧歌,更接地气,更符合本地人的口味,越唱越热闹。被人们熟知的秧歌窝子就在王庄“后头院”,大半个村的人都聚在这里排练,乐器敲打声,秧歌演唱声昼夜不息,排练了很多紧跟时代的曲目《冤仇恨》《虎孩翻身》《三月三》《沙家浜》《靶场风波》等,被搬上舞台,唱响在田野的上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打击乐,唱秧歌,是王庄人祖祖辈辈世代传承下来的娱乐活动,睿智的先人把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又融入舞蹈,便产生了载歌载舞、说唱敲打的“花鼓秧歌”,以锣鼓点节奏为主,两个扮丑老鼓手领场,拉花彩旦出洋相、四个彩女左右出。节奏分头通鼓、二通鼓、三通鼓,“头通慢,二通欢,三通出来踢倒山”,鼓点由缓而急,由慢变快,最后达到强烈、狂欢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王庄村的花鼓全县闻名,郭三小、郑四儿的花鼓打得精彩绝伦,鼓棒上下翻飞,动作娴熟,步步生风,技艺高超,吸引着前来观看的人满堂喝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至此,王庄村的聒街、串院院、唱秧歌、打花鼓,分门别类的娱乐形式,把一个山里小村闹翻了天,那股精神气提振着所有人,从生下来就跌进文艺文化的旋涡。到现在,像韩俊峰这样能编能导能演的戏油子还大有人在。韩俊峰,头发花白,秃顶,褐色的脸堂明亮,魁梧的身材硬朗,说话铿锵有力,随时都有顺口溜句子冒出来,那是文化的积淀,不经过日常的用心累积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但耳濡目染学到的,却是精华和精髓。艺术源于民间,一点没错,王庄就是最典型的一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民以食为天,在王庄饮食也已经成为了文化,而且各有特色。在王庄几百年的发展中,吃,已经不只为了填饱肚子,而是吃出了花样,吃出了文化。心灵手巧的女人们用一双双巧手做出色香味俱全、花样百出的面食,捻尖尖、圪虫虫、切板板、蘸片片、油窝窝、菜团团、烤栳栳等满足着男人孩子的味蕾。在王庄,各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拿手美食,因此人们顺口而出:南沟枣糕软又甜,关家凹莜面赛西山,韩家拖素是美餐,李家河捞不断线,好吃不过郭二家捻尖尖,新庄则花圪狸好吃又好看,粗面窝窝出在段家山,油窝窝菜团团,一年四季家常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走进王庄,就走进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实实在在的日子,红红火火的日子,祥和快乐,幸福美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2022年4月 程庆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