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造字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 仓颉造字,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仓颉造字台遗址,位于现在的洛宁县兴华镇杨峪河村。</p><p class="ql-block"> 我们介绍仓颉造字台遗址之前,先了解一下兴华镇及杨峪河村的概况。兴华镇位于县境西南熊耳山北麓,北临洛河,南依全宝山,总面积168.7平方公里。宋绍兴初年(1131),金都统孙洪霸居于此,遂名孙洪峪。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更名中山镇,又因境内仓颉造字台的缘故,曾名仓圣乡。1948年,为纪念革命烈士张兴华(底张乡磨头村人,曾任洛南县委组织部干部,1947年10月牺牲),改为兴华镇。1949年,属第七区所辖。1955年,撤区建乡,1971年分出底张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现名兴华镇,辖25个行政村,人口1.8万人。</p><p class="ql-block"> 兴华峪山岭环抱,南宽北窄,形似葫芦,俗称葫芦峪。南部的全宝山,古称船板山,属于熊耳山脉,海拔2094.3米,为洛宁最高点,山顶存有祖师庙、八卦台等古迹。北边的洛河,自下峪乡关帝河村入洛宁县境,流经15个乡镇,从城郊乡温庄村出境,全长68公里。其中,从关帝河到龙头山段,长34公里,为山地峡谷,河面狭窄。从龙头山至温庄段,河床自上而下逐渐变宽,沙洲出露。阳峪河发源于后岭上,干流长度8.3公里,流域面积15.6平方公里,流经兴华三个村落,自杨穴村东北入洛河。</p><p class="ql-block"> 仓颉造字台遗址所在的杨峪河村,居于阳峪河与洛故公路交汇处。1936年,村中曾有的仓圣庙,因修公路而被拆毁。仓颉造字台遗址地处阳峪河东,台高3.4米,顶部直径3.3米,周长13.5米,立有《仓颉造字台》石碑一通,当地有“造字台”、“晒字台”的叫法。(以上主要内容,依据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洛宁县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5年)</p><p class="ql-block"> 《河图玉版》记载:“仓颉为帝,南巡守,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即玄沪)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黄氏逸书考》辑)</p><p class="ql-block"> 《河南府志》指明:“玄沪、阳虚今在永宁。”</p><p class="ql-block"> 传说远古时期,仓颉南巡,行至洛宁洛水时,发现一灵龟负书,深受启发。渡河后在玄沪水(今阳峪河)东,择地造字,存有遗址,即在今天的兴华镇杨峪河村。</p> <p class="ql-block">“仓颉造字台”碑</p> <p class="ql-block">仓颉塑像</p> <p class="ql-block">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和故事,历史典籍中有许多记载。</p><p class="ql-block"> 《世本•作篇》记载:“沮诵、苍颉(仓颉)作书。”宋衷注:“沮诵、苍颉,黄帝史官。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苍颉居其职矣。”又载:“苍颉造文字。”宋衷注云:“苍颉,黄帝之史。”</p><p class="ql-block"> 《韩非子•五蠹》讲:“昔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p><p class="ql-block">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除此,《论衡》、《孝经》、《书势》、《路史》等等文献均有记载,不再一一列举。</p><p class="ql-block"> 仓颉,史书记载一说是黄帝史官,《史记》记载:“仓颉为黄帝史官,依类象形而制字。”《帝王世纪》也载:“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作文字,记其言功,策而藏之,名曰书契。”另一说为部落首领。《春秋纬元命苞》记载:“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玉函山房辑佚书》辑)《禅通纪》又载:“仓帝史皇氏,姓侯冈,名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仓颉姓侯冈,名颉,又称史皇氏、苍王、仓圣等,素有“造字圣人”、“中华文祖”的盛誉。</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较为具体记载了仓颉造字的事迹。文中讲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仓颉在担任黄帝左史官的时候,渐渐感到结绳记事的方法已满足不了需要,决心画图造字。受黄帝诏命,在右史官沮诵的协助下,跋山涉水,游历四方,每日仰望日月星辰,俯视鸟兽山川,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特别是看见鸟兽的足迹,得以启发,汇集各种符号,画出图象,分类进行辨析、整理和规范,据以创造文字,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河图玉版》(《黄氏逸书考》辑)记载,仓颉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曾经自立为帝,尊号仓帝。相传仓颉在位期间,一直在为创造文字而奔波。一日,他顺洛水而上,来到阳虚山下,正在苦思冥想之中,于玄扈河与洛水交汇处,游来一只灵龟停在仓颉面前。仓颉发现龟背上有字,便摹画下来。几经琢磨,心智大开,受龟背纹理启发,造出了一批文字,这就是“灵龟负书”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仓颉拜受洛书,造出文字,应发生在今洛宁县境内。兴华镇杨峪河村留有的仓颉造字台遗址,是对此事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阳峪河</p> <p class="ql-block">兴华镇</p> <p class="ql-block"> 对于仓颉到过的阳虚山、玄沪河,古籍志书也多有记载其在洛宁。明嘉靖《河南府志》卷六《山川》记载:“玄沪水,在永宁县(今洛宁县)西五十里,源出阳虚山,北流入洛。”“阳虚山,在永宁县西五十里,一名阳峪。黄帝时,仓颉随帝南巡,登阳虚之山,即此。”民国《洛宁县志》卷一《山川》(点校本)又载:“又东松阳溪之东为阳虚山,临于玄沪之水,有阳峪水北流注于洛。……李通志:阳虚山在永宁县西六十里,一名阳峪。”</p><p class="ql-block"> 仓颉为造字殚精竭虑,倾尽一生,走遍天下名山大川,留下许许多多跋涉的足迹和造字的遗址。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全国有据可查的仓颉庙、仓颉祠、仓颉墓、仓颉陵、造字台等古迹遗址约有40余处。在这当中,影响较大的有8处,相传建于汉代的4处,即河南南乐、开封、虞城和陕西白水;建于晋代的2处,为山东寿光、东阿;建于宋朝的2处,分别是河南原阳与洛宁。目前,知名度高、影响较大的仓颉遗迹,是河南南乐县的仓颉庙、仓颉陵,陕西白水县的仓颉庙、仓颉墓和洛南县的仓颉园。</p><p class="ql-block"> 仓颉是一位神格化的传说人物。“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仓颉双瞳四目,造出文字,感天动地,谷子像雨一样从天而降,吓得鬼怪夜夜啼哭。史载“天雨粟,鬼夜哭”,使得仓颉造字具有了神话色彩。</p><p class="ql-block"> 《荀子•解蔽》对仓颉造字评价最高,“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专者,壹也。”讲明仓颉作为一位传奇人物,并不是说他一个人完全将文字创造出来,而是仓颉将自然与人间既有的图画、符号乃至文字,进行了搜集整理,创制出中国的象形文字。</p><p class="ql-block"> 当代也有专家考证,仓颉、沮诵造文字、书契的传说,隐含着我国文字起源的历史真相,尤其与殷墟甲骨文的产生大有关系。推测商人的文字,肇始自盘庚与小辛兄弟时期。(王宁著《仓颉沮诵神话与殷墟文字的起源》 《江汉论坛》 2001年第8期)以上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我国神话小说大师周濯街先生有句话说的好,“仓颉是汉字的创造人,是他率先在通向文明的路口上插上了第一个路标,在人类的心灵上点燃了第一盏明灯,是他第一个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要,势必被载入辉煌的史册”。仓颉是人也好,神也罢,创制文字的一代勋名,值得千古传颂,万世敬仰。</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洛宁县城,塑有仓颉像,兴华的杨峪河村,存有造字台。每每到访的人们,都能想起仓颉,这位创造文字的旷古巨灵;都能记住仓颉,这位肇基斯土的文明先驱。</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class="ql-block">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照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撰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斌(觉浅)</p><p class="ql-block"> 2022.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