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前陪母亲寻根

公安扶贫·践行初心

<p class="ql-block">  铁炉乡(现铁炉街办),位于临潼县(区)最东部,地处汉塬,民风淳朴,号称文化之乡。父亲早年曾在这里当过乡村教师。</p><p class="ql-block"> 铁炉乡当年有一所比较有名的初级中学叫柳家中学,校址在铁炉乡嘴杨村村旁。30多年前,父亲在这个学校当过语文老师,我也曾跟着父亲在这里完成初中学业。</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舅家,也就是姥姥的娘家,也在铁炉乡嘴头村。</p> <p class="ql-block">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全家人对铁炉乡便有了很深厚的感情。父亲去世前的若干年里,自己每次回家总要带着父亲到铁炉乡去转一转。 逛逛老街道,再转转柳家中学,尽管柳家中学早已经变成了一所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2021年父亲去世后,我再回家时便经常带着母亲去铁炉乡,也是逛逛老街道、走走乡村的小道。今年春节的时候,和爱人一起又陪母亲去了母亲的舅舅家嘴头村。一个三面是沟的小村子。由于多数人家已经搬离了村子,没有见到亲戚,但见到了母亲儿时的一个小伙伴,一位同样也是80多岁的老人,两个人老年相逢自然高兴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从嘴头村返回路过嘴杨村时 ,母亲说这便是姥姥的舅家村,是一家姓杨的大户人家。听说杨家还有一位叫”升子“的老人,比母亲的辈分高、年龄小,小时候姥姥带着她经常去姥姥的舅舅家,经常和这个人一起玩耍。</p><p class="ql-block"> 其实柳家中学就在嘴杨村,我知道村子里大多数人都姓杨。</p><p class="ql-block"> 2020年到2022年的疫情反反复复,一般放几天假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和爱人带着母亲一趟又一趟的跑嘴杨村。</p> <p class="ql-block">  今年过完年,通过初中的一位杨老师,终于打听到“升子”确有其人,也是一位80岁的老人。早年在村子当过多年的村干部。不巧的是,现在人没有在家住,和老伴一直在西安的儿子家住着。</p><p class="ql-block"> 今年五一节放了两天假,趁着孩子补课的机会,又一次和爱人回到临潼的家,又陪着母亲来到了嘴杨村,在杨老师的多方联系下,终于见到了”升子“老人。</p><p class="ql-block"> 原来”升子“的大名叫杨玉琢,也是一位近80岁的老人。四五十年没有见面的两位老人相见后感慨万千、嘘寒问暖,滔滔不绝的说起了儿时的往事、趣事。</p><p class="ql-block"> 没有想到的是,杨玉琢老人送给我们两本印制精美的书——《杨氏家族支谱》。</p><p class="ql-block"> 我和爱人一人一本,当场就仔细阅读起来,看完才知道我的姥姥叫王玉兰,娘家是嘴头村,她的妈妈叫杨育娥,娘家是嘴杨村,杨育娥的妈妈叫杨如发,是族谱中本门先祖的女性——母亲,出生在鸦片战争后期的清咸丰年间,铁炉乡西杨村人。本门先祖夫妇育有六男二女,经历了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持续数年,庄家颗粒无收,当时临潼县是重灾区,次年又遭霍乱瘟疫,临潼县志用“饿殍遍野”来描述,杨家的族人幸运的活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在族谱里也看到了姥姥、姥爷、舅舅,和几个姨姨以及父母亲的名字,还有许多杨姓的熟人、同学,包括多年的好朋友、好兄弟,原来大家都是同门亲戚,上了几年学,打交道了多少年,互相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党有史、国有志、族有谱。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明白到哪里去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国家强盛,家族、家庭才能和顺幸福,愿我们祖国昌盛、人民幸福!</p><p class="ql-block"> (作者:刘放,文字略有改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