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五•四”青年节,影随75岁的张老来到陕西省铜川市王益村,浏览了他1963年毕业离开的母校铜川市第三中学,又随他越过大同沟河上的公安分局家属院小铁桥,一同踏步勘寻古同官县的横越走马梁的一条千年古道——“瓷马古道”。
</p><p class="ql-block">这条古道之所以有名,因为它是驮运陈炉镇瓷器到王益村的五里铺车马集运市场最近的一条土路。天长月久,一道小山梁上的土坡小路,竟然被骡马铁掌踩踏成一道宽约5尺,深约一米八、九的土巷,从大同沟坡底弯弯曲曲直上,顺沿着梁畔山坡直通塬顶的义兴三岔口涝池旁的茶馆驿站,成为一条地地道道的“瓷马古道”,而这条山坡土路,就被人们称为“走马梁”。
</p><p class="ql-block">“走马梁”的这条古道之所以鲜为人知,因为它随着与时俱进的岁月与交通工具的改变、道路的现代与通畅,骡马驮运的销声匿迹,“走马梁”再无人马行走,古道也随之淹没在时代的大潮之中而无人问津。
</p><p class="ql-block">在大同沟河旁边的铜川市公安局王益分局家属楼下一位73岁的老者口中得知,沿家属院外墙河旁的小道直行上坡,那就是数十年前人们经常行走的“走马梁”。
</p><p class="ql-block">按照老者指引,从墙外宽约一米的砖舖小道直行不远,当年被当做地标的那棵榆树已经是树围过搂、高挺20余米了,裸露的根系在阳光下视乎述说着它当年的不屈与茁强。
</p><p class="ql-block">沿路而上约30米处,右拐的砖舖小道忽然被拓宽,路基两边除过机具挖铲的痕迹,还有明显的轮胎压痕。从土迹来看,这是用轮胎式挖掘机扩铲过的,而且是近几年的事。
</p><p class="ql-block">沿掘宽的土路上行,古道依旧,坡度依旧,路边曾经的野生鲜花盛开依旧,所不同的,只是人去路空,荒野凋零。
</p><p class="ql-block">时间老人的无私,不仅已经让古道在时光中淹没,与它有着直接关联的古镇陈炉,也让时光老人折磨的丧失了昔日的光彩与伟岸,所留下的,只是片瓷的心印和作窑里的泥香。
</p><p class="ql-block">陈炉古瓷镇乃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发祥地,千年炉火迄今未息,青瓷故乡也因窑炉陈列而得名,唐代皇家琉璃烧制厂就在其东。这里因陶土、煤矿、水源俱备,且自然资源富裕、质地上乘、位置优越,日用瓷器畅供中国西北,是丝绸之路著名的一座陶瓷古镇。由于古代运输几乎全靠马车装运,馿骡驮运,间回见也能见到几峰驼队缓缓行过,也为车水马龙、日夜繁忙的瓷镇增添了几分异样风采。
</p><p class="ql-block">铜川市古称同官县,按照“一州管三县”的辖制,隶属耀州。所以,大凡辖区土产名品皆以耀州冠名。陈炉镇的著名瓷品亦皆以“耀州”冠之,也就被称耀州瓷。当年市劳动模范、人大代表刘志必当厂长把陈炉陶瓷厂更名为“中国耀州窑陈炉陶瓷总厂”,乃是弘扬千年陶瓷作坊与瓷窑炉火迄今依然烈焰腾腾,产品出新,绵延不断的最好写真。
</p><p class="ql-block">而今,陈炉古瓷镇列为铜川市著名旅游景区,尽管投入不少,但始终得不到大的效益提升,何焉?看点少、留客少、饮食少、乐趣少、综艺少。看不到当年瓷镇的恢弘气势,看不到现在的四堡稀珍,看不到来此的游客乐趣,提不起游客兴趣,就连源自古镇的“驴蹄子面”也无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别说享有足以留客的主观与客观条件,千年不衰的古瓷镇之陶瓷文化何以传承和弘扬,颇值深思。
</p><p class="ql-block">当年,刘志必厂长的一位同学,利用半年的周末周日休息时间,自拍照片,自设图纸,自裱版面,自刻标题,自拟内容,自写文字,搞起来陶瓷厂大楼的进楼展厅,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珍贵的图文资料。在此基础上,曾写信建言给时任市长陈双全,获市批30万元启动资金;几年前,该生又重提议案,从深圳写信时任市长李智远,批件被转陈炉镇景区管委会议定。时至今日,建言也好,谏言也罢,也已随着市长的不断更换而淘之箱底。此乃体制所限,怨不得市长,怪不得古镇,何时振兴,天时地利人和,只待天意。
</p><p class="ql-block">话说回来。此随张老勘寻这条“瓷马古道”,是为了验证两件事:第一,这是张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步行于此的故道;二来的确如他所言,是一条千年驮运商队的骡马铁掌踩踏出来的深壕巷道。在这条张老曾经往返于陈炉瓷镇的故道捷径上,他听完了同班同学任忠武讲述的《封神演义》,受益匪浅,耿耿于怀。同时,看望母校三中的今日风采,也了却其多年夙愿。
</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铜川市政府为了解决郊区孩子上学难,决定在王益村兴建一座中等学校,铜川市第三中学即应运而生。1960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学生除川口到北关及印台山周围的孩子,也不乏有红土、陈炉、近郊村镇的学生。筹建初期,因校舍在建尚未竣工,第一学年的学生借用位于城关镇的铜川市第一中学的教室上课,在教师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得到了一中调配的教师支援。
</p><p class="ql-block">1961年秋季开学前,教学楼竣工,全校的一二年级学生可以同在王益村新校址报到就读了。教室、仪器室、体育劳动用具室、储藏室与教职员工和学生宿舍同设在唯一的一座教学大楼内。楼外东北处仅是一栋砖瓦结构的开水房与伙房、食堂,食堂前与教学楼口直对的篮球场,即是全校唯一的活动场地,露天厕所则设于教学楼外的土台野外。全校家当,仅此而已,环境之差,可见一斑。
</p><p class="ql-block">张老所在六三级三班就读,班主任是高红军老师。同班的李民权、任忠武、任盈通、高松山,还有一位任姓的同学都是来自于陈炉镇。
</p><p class="ql-block"> 张老家在城关镇南街五组8号院,当时与郑小平、王忠义、蔺玉玺、辛福来、刘宏杰等都是放学后回家住宿的同学。三年级时,为了迎接中考,时任首任校长、陕西省粮食厅原厅长殷保义老师要求大家务必住校学习。
</p><p class="ql-block">在校住宿,全是大通舖。而张老与喜好阅读神话小说的任忠武同学是邻铺。为了避免让老师查收小说,他总是婉言求助张老替他望风报信,他自己打开手电筒在被窝里阅读,回报条件就是看完了只给张老去讲。就这样,任忠武前边看后边讲,而要想听他多讲述一点故事过把瘾,就需随他回陈炉镇,在往返的路上,他会把没有讲完的和盘托出。
</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为了听讲《封神演义》,张老利用每天课余和每个礼拜六下午去陈炉、礼拜天下午回学校这样步行往返50公里的长途之旅,听完了任忠武的《封神演义》。而这条“瓷马古道”也成为他们享受当地语言讲听“封神”的绝妙之道与见证之地。
</p><p class="ql-block">“瓷马古道”的存在,不仅为探究陈炉古镇的历史,提供了一条佐证。同时,也为铜川体育局、文化和旅游局、农村农业局等联合开发旅游观光步道提供了很好的实地基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5日(立夏)黎明於王益大唐宾馆315室。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桥柱中间绿山包就是“瓷马古道”所在的走马梁。</p> <p class="ql-block">骡马铁掌踩踏出来的巷道近两米深。</p> <p class="ql-block">古巷道</p> <p class="ql-block">有人用机械拓宽了古巷道</p> <p class="ql-block">由此直上右行即是古道</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地标小树已粗围过搂</p> <p class="ql-block">母校大门</p> <p class="ql-block">三中校友一一老师阎建斌是蒲城县尧山中学高六二级毕业,大学毕业后辗转到三中教起了数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