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自母亲节的分享</p><p class="ql-block">这个母亲节,我想认讲点这些年关于母亲的故事,这里有我的母亲,也有我这个当母亲的人</p><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在62岁,10年前离开了人世,除了她的忌日与母亲节,以及所有与家庭相关的节日,倍感思念,其实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时间在思念她。一个从我两岁父亲工伤离开人世就独自抚育我成长的坚强温暖的妈妈。今日的母亲节不太一样,我想带着浓浓的思念纪念你离开的十周年</p><p class="ql-block">妈妈是一个爱笑的人,尽管生活给她太多的磨难,给我最深的记忆就是每年我的生日她都不会忘记送我书和蛋糕,2岁父亲走后,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走出失去丈夫的阴影,从新面对生活,背着我骑着自行车上班,想想这也是某种幸福,单位能允许她带着孩子工作,我也不是太闹腾的孩子,日子就这样蹉跎而过。在我的记忆里,她很少哭。。。不知道她背后流下多少眼泪,为了护我周全,后来再也未再嫁。</p><p class="ql-block">原生家庭的那种固执与坚韧甚至没有安全感深深的浸入我的血液中吧?这把双刃剑带给我反思,却不断在如今的婚姻与孩子的教育中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从丁丁出生到3岁,除了给予丁丁自以为最好的照顾以及陪伴以外,我也在不断的学习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与课程,在那个时期,成都五花八门的新式教育迷了眼,最大的自我迷失就是在各类教育中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试验品,忘记了教育和生活的根本是坚持训练与温柔而坚定,丁丁如今休学在家,迷失无助,老师强化般的明示,暗示已经让我非常迷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我这个母亲</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ADHD男孩的妈妈,我坚信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到孩子,也坚信妈妈是最能帮助到孩子的人。我愿意用我余生的力量去努力帮助我的儿子,并为和我儿子一样受ADHD困扰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家庭教育,健康营养学,原生家庭,婚姻方面去全面认知这个领域。多动症就是没有家教吗?从去年开始我开始不断的查找资料,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作为ADHD孩子的父母会更容易焦虑、抑郁?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受挫感?因为周围人的误解也给ADHD孩子的家长带来很大压力。因为我们常常被认为不管教孩子,甚至被认为我们自己也是缺乏教养的。因为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多动”是行为问题、是态度问题,如果严加管教,确立规则,给孩子立好规矩,孩子就不会这样了。</p><p class="ql-block">我不否认对于ADHD孩子,确立规则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困难在于,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确诊的时候,意识不到给孩子立规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可能要拿出对待自闭儿童甚至唐氏儿童的耐心和方法,反复地、重复地不断地做才可能有效果,同时,还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比如外化的表格、视频等。因为意识不到,也不了解方法,所以会导致很多规则的确立半途而废,亲子关系高度紧张等问题。由此还带来ADHD孩子的自我认知过低,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怀疑等问题。</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比起自闭症、唐氏儿,多动症的父母除了面对孩子本身的问题外,还要额外承受很多误解。这很可能是由于“多动症”这个名字没有翻译好——人们提起“自闭症”会想到它的另一个说法“孤独症”,说到唐氏儿,大家大致能想像出孩子的样子,所以人们通常会深深的同情这些孩子的家长,认可这些孩子确实天生带有严重的生理问题,而不会怪罪他们“不够努力和自律”,更不会怪罪孩子没有家教。但是对于“多动症”,人们就没有那么理解和宽容,而是更容易将“多动”归结于主观因素,归结于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而不会去想这个“多动”是客观上不受控制的神经问题。</p><p class="ql-block">这种偏见,可能也是导致很多有“多动”症状的孩子的父母不愿意带孩子去做进一步诊断的原因,因为一旦被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就好像意味着这样孩子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合格的,而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p><p class="ql-block">或许把ADHD中D表示的disorder,翻译成“不受控制”更好一点。真心心疼和我一样的ADHD孩子的父母们啊。</p><p class="ql-block">母亲不易,且行且学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