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p><p>2018年秋天,应英中贸易协会和英中投资者协会的邀请,作为旗袍爱好者的我,有幸随团参加了“中国生活艺术展暨苏派旗袍绽放英伦文化之旅”活动,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助推旗袍申遗留下了一段极其难忘的人生经历。(接上期)</p><div><br></div></h3><h1><font color="#ed2308"><b><i>四、走马观花游伦敦</i></b></font></h1> 伦敦不仅仅是个有历史的城市,更是个有灵魂的城市。自两千多年前罗马人建立这座城市以来,历代王朝留下的每幢建筑、每个景点,都满载着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印记。可惜我们时间有限,只能是择其重点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啦。 第一个项目就是乘坐泰晤士河游船。泰晤士河号称英国的母亲河,全长346公里,横贯伦敦市中心的这一段集中了太多的文明古迹和地标性建筑,也是快速了解英国历史文化和伦敦城市容貌最好的地方。 导游替我们选择的游船是从塔桥附近的码头出发,由东向西逆流而上,到国会大厦和大本钟结束,单程约40分钟。 就在游轮码头的旁边,我们见到了阴森恐怖的伦敦塔一角。伦敦塔其实是一组塔群建筑的城堡,位于泰晤士河北岸,历史上曾承担过王宫、要塞、国库、监狱和刑场等多种功能,更是因宫廷阴谋和王室斗争的需要,以关押和杀害王公贵族、政界要员而闻名于世,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拥有900多年历史的诺曼底式城堡始建于1087年,最初只是一座27米高的白塔,而后几百年间,历届国王在白塔四周不断地增建各种建筑,包括天文台、教堂、动物园、地牢、断头台、护城河、码头等,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div>昔日腥风血雨的伦敦塔,如今已作为历史博物馆,展出历代国王的皇冠、权杖、宝石、珠宝以及兵器等稀世珍品,而馆内的导游和工作人员,均身着监狱看守的装束,也成了游客观赏的一道风景。<br></div> 在伦敦塔对岸,全是高大上的现代化建筑,即使是阴天,仍折射出蓝盈盈的光,站在码头上忽然就有了一种穿越感,一河两岸跨越千年的对比,多么鲜明强烈啊。 游轮码头的东面就是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伦敦塔桥,因为建在伦敦塔附近而得名(不是因为桥上有塔哦),因它恰好是泰晤士河从东面进入伦敦的第一座桥,故又被称为“伦敦之门”。 塔桥始建于1885年,全长244米,桥面设有6车道,最具特色的是中间两座高达65米的哥特式塔楼,塔身呈四方形,塔顶像戴了顶王冠,庄重典雅,整座桥的造型独特,气势雄伟,被视为伦敦以至全英国的象征。 我从网上找到了这张示意图,当有大型船只来临时,下层桥面缓缓抬起让船只通过,这时的行人可登上上层步行桥过河,但过往车辆只能在两边等候啦。130多年前的建造者用这样的办法兼顾了水陆交通的需求,确实很令人敬佩啊! 游轮缓缓离开码头,向上游驶去,回看伦敦塔全貌,随着乌云的逐渐散开,似乎也不那么阴森可怕了。 塔桥离我们越来越远,旁边一艘巡洋舰进入了我的镜头,导游介绍说,它是经历过“二战”的贝尔法斯特号战舰,皇家海军的功勋战舰,1963年退役后已改作战舰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游客参观,而今年正是它下水80周年纪念。 <h3>南岸这座玻璃金字塔似的大楼是伦敦的最高建筑,高达309.6米,2013年才建成,因外立面用了上万片玻璃作幕墙而得名。2015年英国旅游局征集命名活动后拟用“摘星塔”为它更名,结果伦敦市民还是觉得叫碎片大厦更直观更形象。</h3> 游轮在一座又一座桥底下穿行,这些桥虽各不相同,但大部分都没啥特色,只记得最老的桥是建于1179年的伦敦桥,是从塔桥过来的第二座桥;最年轻的就是下图这座2000年刚刚建成的千禧桥了。 千禧桥是一座步行桥,远远望去,宛如一根飘带横跨在350米宽的河上,简洁轻巧的结构、纤细流畅的造型,给人以鲜活飘逸的美感。没想到2000年建成后首次开放时,桥身晃动得厉害,不得不关闭,后来经过专家反复试验,加装了91个类似汽车减震器的装置,才得以重新向公众开放。 还有一座桥外表极其普通,却让人印象深刻,它就是费雯·丽主演的电影《滑铁卢桥》、中文译名《魂断蓝桥》的所在地,不过桥身从来就不是蓝色的,只是译制人员把“滑铁卢桥”译成相近读音的“魂断蓝桥”,暗示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却误导了不少中国游客到处去找蓝桥啊! 该桥建于1817年,以纪念1815年英国打败拿破仑取得胜利的滑铁卢战役,桥墩的上方有英文标注的“Waterloo Bridge”(滑铁卢桥)字样。 一座巨大的摩天轮来到我们面前,它也是为迎接千禧年而建,名为“伦敦眼”,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经是最大的观景摩天轮。游客登上"伦敦眼",就可以在半小时的旋转中,到达135米的高空,饱览伦敦城的美景。 与“伦敦眼”隔河相望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威斯敏斯特宫,最早曾是王宫,现在是英国国会所在地,所以又被叫作国会大厦。在它身后有着高高塔楼、飘扬着国旗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历代国王加冕和举行婚礼的地方。 导游介绍说威斯敏斯特宫里有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其体量之大真难以想象。我用手机的全景模式才算把它拍完整哦。 不巧的是,我们曾在英国电影《三十九级台阶》里认识的大本钟,如今正在进行为期四年的大型修缮,全身包裹得像个大粽子,仅露出个钟面,虽然时针还在走,但305公斤重的钟摆已被取下,自1859年以来一直为伦敦市民精准报时的它,彻底变成哑巴啦! 游船将在大本钟底下的码头靠岸,40分钟的泰晤士河之游就此结束,意犹未尽啊。 码头上方有座大气磅礴的雕塑,描述的是公元61年女王波狄西亚率领英格兰人英勇抵抗罗马帝国侵略的战斗场面:战车飞驰,战马扬蹄,女王正高举长戟,召唤士兵勇往直前。 说起雕塑,短短半天的伦敦观光游几乎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雕塑,其中有的是讲述历史故事,有的是纪念战争胜利,还有不少是名人雕像,如丘吉尔的全身像就立在国会广场的一角。 这些美轮美奂的雕塑形象逼真,宛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撒落在大街小巷和花园绿地,展现了伦敦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连接国会大厦和特拉法加广场的白厅大街十分出名,全长还不到一公里,因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等政府机关都设在这里,所以人们常常把白厅作为英国行政部门的代称,确实这里的建筑大多数是白色的,古朴庄重,散发出傲然的皇家气息。 赫赫有名的唐宁街---这个全世界出镜率最高的街道,就在白厅大街的中段,它以1680年建造它的乔治•唐宁而命名,其中的10号即为英国首相官邸。 不过出于安全考虑,唐宁街从不对公众开放,大铁门紧闭着,门口还有警察站岗,估计只有当有新闻要发布时媒体记者才可以进入。 赶在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白金汉宫,它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办公地点及居住场所,也是当今世界上少数正在使用的皇家宫殿之一。因300年前的始建者是白金汉公爵,故得此名,1837年后才开始成为英王的正式宫寝。 白金汉宫的建筑外观非常大气,灰色的墙壁,高大的门窗,四周都有镂空围栏,铁栅栏门上悬挂着皇家盾徽。导游介绍说宫内有六百多个厅室,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充满华贵之气,英国的国家庆典、女王的国事活动和王室外交礼仪等,一般都在这里举行。 白金汉宫对面的广场中央耸立着维多利亚女王镀金雕像纪念碑,顶上站立着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在暮色中闪闪发光。四周还有占地39英亩的御花园,以及皇家画廊、皇家马厮等附属设施,相当的豪华奢侈。 这里是英皇权力的中心地,从1993年开始允许小部分公共区域向游客开放,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每天院内举行的皇家警卫换岗仪式,常常被游客争先恐后排队围观。可今天的参观时间早已结束,无奈的游客跟我们一样,就在大门外与它合个影吧。<br><br> <h1><font color="#ed2308"><i><b>五、登上格林威治天文台</b></i></font></h1>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是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于1675年批准建造的一个综合性天文台,在伦敦市东南方约20多公里处,座落在泰晤士河南岸的一座山丘上,泰晤士河游轮也可抵达到这里,不过单程就需要1.5小时。 这里最初就是一座皇家园林,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拥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各种典雅的建筑点缀其中,格林威治天文台就设在公园的最高处,几乎要穿过整个公园才能到达。 我们的运气真不错,号称雾都的伦敦不曾让我们遇见雾,反而向我们捧出了最美丽的秋景,穿行在金灿灿的公园内,古木参天,落叶遍地,黄绿交错,满目秋色,我们的心都陶醉啦! 走完最后一段上坡道,一组红褐色的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它是由好几栋色调风格都十分相近的小楼组成的,其中包括海事陈列馆、天文站、天象馆、天文仪器馆等,左侧的红砖墙上镶嵌着“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英文大字。 17世纪初英国航海事业空前发展,海上航行亟需精确的经度指示。当时的英国国王曾悬赏两万英镑来解决测量航海经度的问题,直到六十年后这个问题才被名叫约翰・哈里森的钟表匠解决,他既赢得了奖金,也为英国航海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应该说,当时的英王查理二世决定建立英国皇家天文台,是极具远见卓识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世界航海史,更是为世界制定了诸多规则,创造了“零度经线”和“时区的起点”。1997年,皇家天文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个大洋葱般造型的建筑物屋顶下,藏着英国最大的天文望远镜。 这个房顶上的大红球被叫做“时间球”,自1833年开始,它就在每天中午的12:58升上顶部, 并于13点准时落下, 只为让航行于泰晤士河中的船只校准时间,这一古老的方式已经持续了180多年啦。如果掐准时间来到这里,就可以欣赏到大红球升降的全过程。 在天文台大门旁边的砖墙上,镶嵌着世界上最牛的一座大钟,1852年由查尔斯.谢泼德建造并安装于此,故被称作谢泼德门钟。它所显示就是世界通用的“格林威治标准时间”,钟面上以罗马数字表示24小时,一天只转一圈,上方的小圆盘表示秒数,此时此刻为15:43:38,很奇妙吧。 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伦敦的光污染日趋严重,天文台已于1950年迁往新址,这里仍保留下来作为收藏天文和航海工具的博物馆,成了一处热门的观光景点和天文学教育基地,也算是伦敦旅游业的一个支点吧。 小院里展出了威廉-赫谢尔设计的大型反射望远镜的一部分,威廉-赫谢尔曾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第一任会长,1781年他用这个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 馆内陈列着早期使用的天文仪器,包括各国早期设计的地球仪、浑天仪(其中还有不少当时中国的发明)、各种望远镜,还有如哈雷彗星等很多天象被发现的经过等。 馆内还有各种与天文和时间相关的展示,各种人造计时器等,包括获得两万英镑奖金的约翰·哈里逊设计的4种航海时钟。 小小的天文台和它所收藏的这些古老的天文与航海观测仪器,为人类记录下星空和航海的位置,在天文学和航海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的脚下就是“本初子午线”的诞生地。1884年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决定把经过格林威治天文台所在的这条经线,作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线,称为“本初子午线”或“零度经线”,这间小屋也就被称为“子午宫”啦。 本初子午线用黄铜制作,镶嵌在大理石中,笔直地从子午宫里延伸出来,两侧地面标注着世界各国所在的经度,游客纷纷在此排队拍照。很多人误解为横跨在这条线上面,也就是“横跨了东西半球”,其实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不在这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横跨了东经和西经两种经度”。 那么东西半球的分割线到底在哪里呢?我也是回来查了资料才知道:东半球是地球上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的区域,这样就避免了同一个国家一半在东半球,而另一半在西半球,同时是今天又是明天的混乱,英国的全部国土都属于东半球哦。 在天文台北边,是一大片开阔的下坡绿地,绿草茵茵,一直延伸到泰晤士河边。 草坪上这座方方正正的白色古建筑群最初是国王的行宫,始建于1635年,1871年改为皇家海军学院,专门培养海军优秀人才,被誉为“海军军官的摇篮”,我大清北洋水师的邓世昌等海军名将也曾在此接受过短期培训,如今这里已是格林威治大学啦。 站在坡顶向远处眺望,泰晤士河的绚丽风光尽收眼底,伦敦新区的高楼大厦掩映在金黄色的树冠中,远处的奥运场馆也沐浴在绝美的落日余晖里。 很奇怪山坡上竖立着被称为“加拿大征服者”的军人塑像,介绍说他是在英法魁北克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将军,应该与格林威治天文台毫无关系啊?转而一想豁然开朗,正是这些运用天文台研究成果而完成海上远征的殖民者们,在为大英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海外财富啊!<br><br> <div>当我们步出格林威志公园大门时,一轮明月已高挂天空。心中感慨的是:当年的英国能夺取海上霸权,格林威治天文台功不可没;而本初子午线和时区的划分能从大英帝国的标准,进而演变为世界性的标准,再度证明:只有强者才有话语权!</div><div><br></div><h1><font color="#ed2308"><i><b>六、美仑美奂的丘吉尔庄园</b></i></font></h1> 丘吉尔庄园是英国最大、最豪华的私人宅院,因英国著名的铁血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这里出生在而广为人知,其实庄园真正的名字为布伦海姆宫,属于丘吉尔祖上的产业。原本行程里没有这个景点,因顺路且时间也安排得开,导游便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布伦海姆宫始建于1705年,是当时的安妮女王赐予马尔伯勒公爵一世约翰.丘吉尔的,以奖励他1704年率领英奥联军在德国一个叫布伦海姆的地方打败法军的赫赫战功,并以战役胜利的地点命名。庄园由著名建筑师约翰•范伯鲁设计建造,整整花费了17年才大功告成。 这是英国唯一一座非宗教、非王室却具有“宫”称号的建筑,有点像法国的凡尔赛宫或俄罗斯的夏宫,主体建筑是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式宫殿,周边还有数百公顷精美优雅的森林、绿地和湖泊,总面积约8.5平方千米,相当于三个颐和园大。 这是从明信片上翻拍的布伦海姆宫全景图。可以看出整个建筑坐落在大自然的绿色环抱之中,乡村景色、园林风光和宫廷建筑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呈现出美仑美奂的绝佳景观,1987年布伦海姆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这个庄园仍属丘吉尔家族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展览馆对公众开放。可能因为正在维修的缘故,来参观的游客并不多,大门旁边还搭有帐篷似的临时工棚。<div><br></div> 按照布伦海姆宫的平面导览图,导游领着我们从1号口的侧门进入,顺着阿拉伯数字排列的景点开始参观。 最先进入的庭院是东院,二层小楼合围着方方正正的院子,屋顶上有小塔和钟楼的是马尔伯勒公爵纪念堂,布伦海姆宫的标志性建筑,它一面正朝着大门,另一面与西院遥相对应。 钟塔底下的雕塑十分有意思,代表英国的雄狮抓住了代表法国的高卢公鸡,正在嬉弄中,想想宫殿的名字就是为纪念那场战役的,也就会心一笑啦。 穿过公爵纪念堂下方的拱门,可以看到西院那座与之完全对称的建筑。 布莱尼姆宫主体建筑由两层主楼和两翼的庭院组成,成倒U形,位于正中的是布伦海姆宫的主厅,高大的罗马石柱,精美的外墙立面,三角形的门楣和浮雕,面对着开阔的广场和花园绿地,确实比英国皇宫还要豪华气派。 踏进布伦海姆宫的主厅,立即被它的宏伟壮观所震撼。 大厅高达67 英尺,四周墙壁上排列着一个个佛龛,里面有精美的人物雕像,天花板上的大型壁画描述的是布伦海姆战役的场景,靠近它的拱形玻璃窗投射出教堂般神圣的光影。 长长的拱形走廊一直延伸到大厅的南北两边,沿着长廊摆放的是丘吉尔家族的历代成员塑像。 导游说一般情况下室内参观是不允许拍照的,今天可能因为参观者寥寥,工作人员见我们都没有用闪光灯,也就默许我们随便拍啦。 金碧辉煌的展厅一个接着一个,看门厅下站着的工作人员,是不是特像电影里的英国管家? 穹顶上不同形式的大型壁画,几乎都与布伦海姆战役的胜利有关。 展厅里分别陈列着织锦、绘画、瓷器和家具等名贵的艺术收藏品,起居室的墙上还挂有家族成员的肖像。 我身后的巨幅挂毯上描绘的是马尔伯勒公爵一世(居中身着红衣者)在布伦海姆战场上的情景,下方是他曾使用过的办公桌。 每一幅壁画或肖像后面都有一长串叙事诗般的历史,承载了丘吉尔家族300多年的兴盛荣辱与爱恨情仇啊。 这间展厅展出了马尔伯勒公爵一世的半身雕像,以及当时的宫廷服饰。 展柜里是他们收藏的大量中国名贵瓷器。 终于看到丘吉尔首相年轻时的照片了,1874年11月30日他在这里出生,算起来应该是这个家族的第8代孙了,晚年的他又与妻子一起回到这里,并最终在这里去世。他并不是这座庄园的继承人,却是这个家族最大的骄傲,被誉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 布伦海姆宫最珍贵的图书室长达55米,这里收藏了上万册古旧书籍,有不少还是羊皮卷手抄本。 图书室一端矗立着安妮女王手执权杖的大理石塑像。<br> 书架上陈列有温斯顿·丘吉尔的全部著作,没想到丘吉尔不仅是政治家,也是历史学家、作家、画家,1953年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不需要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十六卷等著作。 想来这个图书室一定是丘吉尔儿时文学梦起飞的地方。 图书大厅的另一端是一架巨大的管风琴,用于在家庭聚会或宗教仪式上演奏。 管风琴旁边的房间就是家族的小礼拜堂,虽然不大但装饰得极其美观精致,正中间的雕像是马尔伯勒公爵一世夫妇和他们早逝的两个儿子的纪念碑。 参观完室内展厅,我们来到布伦海姆宫西侧花园,这里是典型的皇家园林,喷泉、雕塑和修剪得如几何形图案的灌木,呈现出迷人的风景。 花园里的人物雕塑随处可见,这些雕塑形体优美,表情丰富,堪称艺术珍品。 放眼望去,庄园周围有大片的青草地,湖里有野鸭嬉戏,林间有正在放牧的绵羊,令人不由得心旷神怡。 导游介绍说,这里也是英国人最喜欢的家庭聚会和野餐的地方,每逢节假日,草地上摆满了帐篷、餐桌等,一家老小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闻着扑面而来的青草味和淡淡的花香,远离喧嚣,享受片刻安宁。 可见英国人也喜欢回归自然,喜欢这种乡村田野般的舒适与宁静。<br> 闭馆的时间早已到了,工作人员在催促我们离开。 可是这夕阳下的壮丽景色让我们欲罢不忍,迟迟挪不动离开的脚步。 突然想起我们的合影还没有完成,抢在最后时刻,拍下这张有意义的照片,让东方遇见西方,让布伦海姆宫见证我们在这里留下的印记。 当大巴车缓缓驶离布伦海姆宫时,西边的火烧云正在升腾而起,染红了半个天空,更染红了这座美仑美奂的庄园...... <b>(未完待续)</b>